日本大地震的启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
  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防灾减灾常识教育,不仅非常重要,并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思想
  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产生忧患意识,做好灾害的日常预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境,培养学生较完备的应急技能,树立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的正确态度。
  2.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常识
  (1)普及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类型和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基础知识,要让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
  (2)普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原理和机制。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损失。
  (3)普及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正确应急措施。例如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应对洪水的正确方法,海啸中如何逃生,怎样预防泥石流、预防雷击的措施,核辐射的防护措施,森林火灾发生时要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都应教给学生,并应构成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3.培养应急避险的防灾减灾技能
  防灾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对生存能力的培养更重要。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导致湖北1死81伤,其中伤者有78名是学生,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而在日本,学校坚持不懈进行“避难训练”,常常模拟各种灾害情境,地震、火灾、水灾的预警,让学生们听惯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地震,学生懂得先将门打开,然后快速而秩序井然地逃向操场等开阔地。如果教室门已打不开,会迅速躲到课桌底下,直到老师宣布解除警报,继续上课。这样的实践训练,使日本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有忧患意识和防灾本领,减灾效果明显。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注意把灾害教育课堂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训练学生面对天灾,怎样保持镇静,让学生演示如何逃生、救助。只有学生不仅知道灾害来临时该怎样做,而且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这样的灾害教育才真正到位。
  三、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一是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一定篇幅的灾害知识内容,对于这些章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还要利用多媒体软件、录像、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辅手段,进行适当补充。二是结合新闻实事进行教学,要注意把社会关注度高,对生活影响大的灾害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素材。
  2.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宣传平台,展示防灾减灾的自救知识、方法,吸引学生注意,达到教育目的。
  3.通过课外活动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团、校会,升国旗仪式,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光盘,地理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形式,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互救能力。
  4.开展实际避难演练,培养防灾减灾技能
  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应急避难实际演练,并对学生的演练过程进行考核。如防震演习中,学生反应是否敏捷、冷静,是否熟悉校园逃生路线,是否保护了头部,是否切断电源、气源,避难位置选择是否正确等都应作为考核标准。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忧患意识要从小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应重点提出的,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责任编辑 黄晓)
其他文献
地理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高中地理一直被认为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一、学习地理常用方法  (一)快乐学习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亚科·雷奇说:“真正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有极佳的学习状态和环境,采用有趣的学习方式,还要求孩子们清除学习障碍,设定目标,激发感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
探究式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案例(特定的模拟情景)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如何把探究式案例教学应用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如何解决案例教学与常规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就成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需要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鼓励参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传授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窗口;又是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但在这主阵地中,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只是课本的传声筒,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要点讲解清楚就行,丝毫没考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课堂学习的“被灌输者”,是听众。由于缺乏“主人翁”待遇,许多学生懒于开口,惰于思索,对知识的接受只是
大多数人认为高一是起始年级,容易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却很迷茫,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高一新生觉得历史难学?怎样做好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怎样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这是高一历史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  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使得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初高中历
新的课程改革,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政治课教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重新并列地走到了一起,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抓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独立个性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蕴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挖掘教材内涵,探寻人文精神  仔细琢磨高中的教材,科学知识的背后有着丰富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妨让我们先读一读丁永正先生的一篇短文——《蹲下来看学生》。  今年四月,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还提到:“7—9年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那么,在中学音乐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是否重要,或有何意义呢?  一、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喉咙,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人的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却要经历
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取语言发展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交际化内容的输入量,探索符合培养现代化人才要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能高密度、大容量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输。它通过动画、声音、文字以及直观、生动的图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上,温家宝总理作了关于“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讲话。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长,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聚焦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其现状仍不乐观,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形成激励机制,让广大农村教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诗句,告诉我们的是感恩。“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词句,结草衔环、一饭千金的美丽传说,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国人民如此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应该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乃至发扬光大,而不应该薄弱甚至缺失。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