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
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防灾减灾常识教育,不仅非常重要,并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思想
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产生忧患意识,做好灾害的日常预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境,培养学生较完备的应急技能,树立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的正确态度。
2.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常识
(1)普及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类型和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基础知识,要让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
(2)普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原理和机制。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损失。
(3)普及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正确应急措施。例如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应对洪水的正确方法,海啸中如何逃生,怎样预防泥石流、预防雷击的措施,核辐射的防护措施,森林火灾发生时要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都应教给学生,并应构成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3.培养应急避险的防灾减灾技能
防灾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对生存能力的培养更重要。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导致湖北1死81伤,其中伤者有78名是学生,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而在日本,学校坚持不懈进行“避难训练”,常常模拟各种灾害情境,地震、火灾、水灾的预警,让学生们听惯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地震,学生懂得先将门打开,然后快速而秩序井然地逃向操场等开阔地。如果教室门已打不开,会迅速躲到课桌底下,直到老师宣布解除警报,继续上课。这样的实践训练,使日本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有忧患意识和防灾本领,减灾效果明显。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注意把灾害教育课堂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训练学生面对天灾,怎样保持镇静,让学生演示如何逃生、救助。只有学生不仅知道灾害来临时该怎样做,而且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这样的灾害教育才真正到位。
三、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一是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一定篇幅的灾害知识内容,对于这些章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还要利用多媒体软件、录像、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辅手段,进行适当补充。二是结合新闻实事进行教学,要注意把社会关注度高,对生活影响大的灾害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素材。
2.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宣传平台,展示防灾减灾的自救知识、方法,吸引学生注意,达到教育目的。
3.通过课外活动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团、校会,升国旗仪式,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光盘,地理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形式,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互救能力。
4.开展实际避难演练,培养防灾减灾技能
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应急避难实际演练,并对学生的演练过程进行考核。如防震演习中,学生反应是否敏捷、冷静,是否熟悉校园逃生路线,是否保护了头部,是否切断电源、气源,避难位置选择是否正确等都应作为考核标准。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忧患意识要从小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应重点提出的,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责任编辑 黄晓)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
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防灾减灾常识教育,不仅非常重要,并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思想
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产生忧患意识,做好灾害的日常预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境,培养学生较完备的应急技能,树立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的正确态度。
2.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常识
(1)普及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类型和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基础知识,要让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
(2)普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原理和机制。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损失。
(3)普及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正确应急措施。例如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应对洪水的正确方法,海啸中如何逃生,怎样预防泥石流、预防雷击的措施,核辐射的防护措施,森林火灾发生时要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都应教给学生,并应构成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3.培养应急避险的防灾减灾技能
防灾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对生存能力的培养更重要。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导致湖北1死81伤,其中伤者有78名是学生,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而在日本,学校坚持不懈进行“避难训练”,常常模拟各种灾害情境,地震、火灾、水灾的预警,让学生们听惯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地震,学生懂得先将门打开,然后快速而秩序井然地逃向操场等开阔地。如果教室门已打不开,会迅速躲到课桌底下,直到老师宣布解除警报,继续上课。这样的实践训练,使日本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有忧患意识和防灾本领,减灾效果明显。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注意把灾害教育课堂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训练学生面对天灾,怎样保持镇静,让学生演示如何逃生、救助。只有学生不仅知道灾害来临时该怎样做,而且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这样的灾害教育才真正到位。
三、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一是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一定篇幅的灾害知识内容,对于这些章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还要利用多媒体软件、录像、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辅手段,进行适当补充。二是结合新闻实事进行教学,要注意把社会关注度高,对生活影响大的灾害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素材。
2.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宣传平台,展示防灾减灾的自救知识、方法,吸引学生注意,达到教育目的。
3.通过课外活动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团、校会,升国旗仪式,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光盘,地理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形式,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互救能力。
4.开展实际避难演练,培养防灾减灾技能
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应急避难实际演练,并对学生的演练过程进行考核。如防震演习中,学生反应是否敏捷、冷静,是否熟悉校园逃生路线,是否保护了头部,是否切断电源、气源,避难位置选择是否正确等都应作为考核标准。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忧患意识要从小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应重点提出的,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责任编辑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