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人文意蕴,让学生学会更多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s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政治课教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重新并列地走到了一起,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抓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独立个性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蕴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挖掘教材内涵,探寻人文精神
  仔细琢磨高中的教材,科学知识的背后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我们所重视、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通的,挖掘教材的内涵可以认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具有统一性,它们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连通关系。
  譬如说,笔者在经济常识教学过程中,细细品味人类的经济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饱含人文精神,如自由、平等、公平和诚信等均属于道德的范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二字价抵千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反映了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反之,如果将诚实守信置之脑后,那么假冒、伪劣商品必然充斥市场,诈骗行为将层出不穷,必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对其本人也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在教学中可以引用社会实例来结合教材的分析和学习,这样,学生的获得就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人文精神得以灌输,甚至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思想冲击中形成了道德追求。
  二、密切联系生活,深化人文精神
  生活中有很多与教学有关的现象与报道,这里面有些富含哲理,有些却直接反映了某种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的素材中精心筛选出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资料来拿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刻的分析,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把生活中的现象导入到政治课教学之中,讲解“人、自然、社会”等人文精神的内容,同时教师也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随时随地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譬如,当前我国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全面上涨,通货膨胀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运用这一社会现象可以进行价值规律的教学,与此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尊重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节俭意识和劳动观念。
  三、精心设计作业,体现人文关怀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是学生内化知识和情感的手段。笔者认为,作业要尽量减少解题陷阱,应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会做而做错”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自信,进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当然,作业中不可避免的总有些学生会出错,此时,我们教师要包容,并给予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解题的信心。精心设计作业的量,让学生能完成,不给学生制造学业负担。作业负担过重,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并逐渐消灭学生的灵性和悟性。设计作业量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轻松且愉快地完成作业,对学生的信心也是一种好的强化。
  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一些学生敏感的话题,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有些学生存在着和老师同学说谎话,考试作弊作假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发现一般性的说教作用不是太大。笔者在认真分析这些现象的基础上,将这些现象设计到具体知识解答的题目之中,学生都在认真思考题目的同时,也完成了认识的升华,效果比一般性说教要好很多。
  作业设计要体现出开放性和丰富性,抛弃传统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本着“近意即可”的原则,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思维得以发散,使学生能张扬个性,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在答案中袒露自己独特思想,表明自己对现象的观点和心迹。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体现“人文关怀”,适量的、感兴趣的、能够做出答案的作业是受到学生们欢迎的,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学习效率自然也明显提高。
  四、结语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创设大量的情境材料,抓住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在教学多边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创造力。课后再精心设计饱含人文精神倾向的作业或活动等,进一步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作业解决问题和课后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责任编辑 袁妮)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提出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为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在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都应是异彩纷呈的,自然写出的作文也应该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的。但是,学生写作的现状却恰恰与此完全相反。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
新课标下,新版本的高中思政教材火热出炉,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气息,将近几年我国的发展经验和最新政策融入了课本,然而同时省掉了老版教材的相关内容,个人认为有点可惜,因为老版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东西,为现代新的提法做下了铺垫,而且从这个知识体系中来说,一些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也在我们学习范围内。  我们在学习中沿袭的是老版高中教材,对政治包含的各方面内容都有一个较为详尽的描述,而且层次划分较为
我们知道,体能通常是指身体的机体能力,它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对体能储备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是运动员能够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法宝。  800米跑能力是反映身体素质中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中考和体育高考等测试内容。历年来广西体育高考都把800米跑用作素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学校教育布局一直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弊端。据调查,截止2009年,全区农村小学12349所,校均规模仅240人;初中1821所,校均规模968所;还有小学教学点10281个平均住校生不足45人。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学校设点多,办学规模小,也明显反映了城乡之间、各校之间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受教育极不均衡等现状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
红色旅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红色旅游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本文就高中历史人教版《红军的长征》一课为例,谈谈红色旅游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红军的长征》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思路上笔者以“沿着红军
前不久,在和一位老教师的座谈中听到这位老教师感叹地说了一段话:十多年前,我在教《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不知有多少孩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被课文中凝练的语言所感染熏陶。而今天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感觉到的却是学生的淡然和冷漠,更无一人落泪。最后老教师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快成了‘铁人’了。”难道是这位老教师教学不认真、不投入,方式、方法不当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学生只知享受和索取,但
地理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高中地理一直被认为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一、学习地理常用方法  (一)快乐学习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亚科·雷奇说:“真正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有极佳的学习状态和环境,采用有趣的学习方式,还要求孩子们清除学习障碍,设定目标,激发感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
探究式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案例(特定的模拟情景)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如何把探究式案例教学应用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如何解决案例教学与常规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就成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需要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鼓励参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传授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窗口;又是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但在这主阵地中,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只是课本的传声筒,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要点讲解清楚就行,丝毫没考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课堂学习的“被灌输者”,是听众。由于缺乏“主人翁”待遇,许多学生懒于开口,惰于思索,对知识的接受只是
大多数人认为高一是起始年级,容易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却很迷茫,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高一新生觉得历史难学?怎样做好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怎样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这是高一历史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  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使得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初高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