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妨让我们先读一读丁永正先生的一篇短文——《蹲下来看学生》。
今年四月,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时,春风是黄色的。”另一个学生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把黄色的风擦掉,换成了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听课的教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擦掉了,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的教师又一次鼓掌。这次掌声当然是给这个学生的,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个学生说得对,但对前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是针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请君入瓮的做法提出来的。《蹲下来看学生》一文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学生了不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放开学生手脚,解放学生思想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向学生说“不”,而是放开手脚,为学生壮胆,激励他们敢说、敢想,敢于独辟蹊径,使学生思想不受压抑,始终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鼓励他们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正如《蹲下来看学生》,尽管前两个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但作者并未加以否定,否则就可能封杀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小心呵护学生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阅读创新,营造宽松环境
应该这样说,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最具开放性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自由思考,让他们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关注个性体验,追求独特见解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关注学生体验既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尊重学生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独特的见解得到认同,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成功的喜悦得到张扬。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探究菲利普夫妇的个性特征,基本上形成一致的意见:菲利普夫妇虚伪刻薄,贪婪自私,唯利是图。但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要求发言,她说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举,比起当今社会有些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首先肯定了她的说法,对她这种大胆发言,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思考给予了充分的赞扬。与此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书本引向生活,从课堂引向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说明道德缺失的不妥之处,所以更有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总而言之,身处教改中的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想象力的可贵,并且小心呵护,注重阅读创新,关注学生个性体验,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黄晓)
今年四月,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时,春风是黄色的。”另一个学生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把黄色的风擦掉,换成了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听课的教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擦掉了,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的教师又一次鼓掌。这次掌声当然是给这个学生的,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个学生说得对,但对前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是针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请君入瓮的做法提出来的。《蹲下来看学生》一文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学生了不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放开学生手脚,解放学生思想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向学生说“不”,而是放开手脚,为学生壮胆,激励他们敢说、敢想,敢于独辟蹊径,使学生思想不受压抑,始终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鼓励他们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正如《蹲下来看学生》,尽管前两个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但作者并未加以否定,否则就可能封杀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小心呵护学生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阅读创新,营造宽松环境
应该这样说,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最具开放性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自由思考,让他们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关注个性体验,追求独特见解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关注学生体验既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尊重学生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独特的见解得到认同,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成功的喜悦得到张扬。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探究菲利普夫妇的个性特征,基本上形成一致的意见:菲利普夫妇虚伪刻薄,贪婪自私,唯利是图。但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要求发言,她说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举,比起当今社会有些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首先肯定了她的说法,对她这种大胆发言,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思考给予了充分的赞扬。与此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书本引向生活,从课堂引向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说明道德缺失的不妥之处,所以更有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总而言之,身处教改中的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想象力的可贵,并且小心呵护,注重阅读创新,关注学生个性体验,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