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笔者通过保育实践,总结常见的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分析成因,从家园共育的视觉下探讨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家园共育 幼儿 不良习惯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05-01
年轻父母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经常会听到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这样的劝说:“孩子还小,等长大就好了”。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把幼儿个性、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良表现归根于先天,等到有一天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难以纠正的时候,他们总会来一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研究表明,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是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因此,提升家长文化素养,创造良好育儿环境,家园沟通共建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1.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分类举例
笔者研究发现,幼儿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有生活当中的、言行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人际交往方面的。
(1)幼儿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挖鼻孔、吮手指、挑食偏食、让家长追着喂饭、经常剩饭、爱吃零食、边吃边玩、不肯独睡、坐姿不正。
(2)幼儿言行方面的不良习惯:上课做小动作、一心二用、磨叽、任性、不愿意参与家务劳动、不愿走路、说谎、推诿、不爱动脑、喜欢告状。
(3)幼儿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依赖性强、没有主见、不爱惜物品、怕生、对人冷淡、不关心长辈、不会分享。
(4)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习惯:不讲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爱插嘴抢话、捉弄人、爱吵架、侵犯他人。
2.幼儿不良习惯的成因探究
(1)幼儿的心智水平较低,不良行为判断能力不足
心理研究表明,遗传与生理的差异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客观条件,受遗传与生理的影响,幼儿会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幼儿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于某些行为习惯,他们往往没有判断标准,分不清好坏对错。过于宽松不讲规矩的环境往往会使幼儿放任自流,而过于严肃紧张的氛围更会遏制幼儿的兴趣。
(2)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混淆了幼儿的是非观念
调查发现,超过50%的幼儿从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许多农村老人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存在着偏颇,许多老人过分疼爱孙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总以“娃儿还小,等长大自然就明事理了”为借口,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殊不知就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给孩子种下了不明事理的“祸根”。
(3)豪无节制的需求满足,扭曲了幼儿的自我判断
生活中常见家长在孩子哭时,喜欢用物品,尤其是食物来诱导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有极大的好奇心,这种方法自然省事凑效。但是,长期采用这种做法诱导孩子,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了一種定式:只要哭,就会有新奇的好东西!这种对物质的无节制的需求和索要思维会随着幼儿大脑的成熟,逐渐得变成一种习惯,“小霸王”“小皇帝”的心态由此产生。
(4)学校教育的不当方式,促生了幼儿的不良行为
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一味运用强制手段,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只会惩罚、批评甚至体罚,幼儿面对老师,常常战战兢兢,口语表达唯唯诺诺,时间一久,幼儿对教师只有陌生感,无法正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常常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无法及时回应,更不能对幼儿采取正确的措施,幼儿的不良行为就会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3.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1)家长需要提升文化素养,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现一位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拥有高尚品德的形象,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父母在教育幼儿时的教育理念。所以,提升家长文化素养,培养家长良好幼儿教育理念,非常有助于提升幼儿教育水准。
(2)规范幼儿学校育儿模式,促进幼儿心智良性发展
研究发现,一些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认识,他们只是按着习惯在做。因此,教师首要任务是做好引导教育,使幼儿对日常行为习惯逐渐产生是与非的意识和认识。在引导方式上,不能一概而论,幼儿教师应经过深入观察分析幼儿,因人而异,即使是同样的不良行为习惯,面对不同的幼儿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纠正,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另外,幼儿教师需要学会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对表现好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要指出问题的所在,这样的做法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好胜之心”,使他们产生渴求做好的积极情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3)开展家园共建育儿模式,创造幼儿成长良好环境
家园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相互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教育幼儿的过程。经常开展家园联系活动,通过家园联系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积极探讨相关问题,学校和家庭双方据此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相互作用下发挥积极作用,依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果。家园共育中,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家校通”网络平台共享交流,及时沟通;通过“亲子运动会”、“区角活动”等可以很好的让幼儿体会在家庭环境以外的空间的交流和交往。
参考文献
[1]吴宗英.幼儿教师对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6(18).
[2]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学研究,2016.(6):55-57.
家园共育 幼儿 不良习惯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05-01
年轻父母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经常会听到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这样的劝说:“孩子还小,等长大就好了”。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把幼儿个性、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良表现归根于先天,等到有一天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难以纠正的时候,他们总会来一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研究表明,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是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因此,提升家长文化素养,创造良好育儿环境,家园沟通共建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1.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分类举例
笔者研究发现,幼儿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有生活当中的、言行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人际交往方面的。
(1)幼儿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挖鼻孔、吮手指、挑食偏食、让家长追着喂饭、经常剩饭、爱吃零食、边吃边玩、不肯独睡、坐姿不正。
(2)幼儿言行方面的不良习惯:上课做小动作、一心二用、磨叽、任性、不愿意参与家务劳动、不愿走路、说谎、推诿、不爱动脑、喜欢告状。
(3)幼儿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依赖性强、没有主见、不爱惜物品、怕生、对人冷淡、不关心长辈、不会分享。
(4)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习惯:不讲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爱插嘴抢话、捉弄人、爱吵架、侵犯他人。
2.幼儿不良习惯的成因探究
(1)幼儿的心智水平较低,不良行为判断能力不足
心理研究表明,遗传与生理的差异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客观条件,受遗传与生理的影响,幼儿会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幼儿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于某些行为习惯,他们往往没有判断标准,分不清好坏对错。过于宽松不讲规矩的环境往往会使幼儿放任自流,而过于严肃紧张的氛围更会遏制幼儿的兴趣。
(2)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混淆了幼儿的是非观念
调查发现,超过50%的幼儿从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许多农村老人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存在着偏颇,许多老人过分疼爱孙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总以“娃儿还小,等长大自然就明事理了”为借口,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殊不知就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给孩子种下了不明事理的“祸根”。
(3)豪无节制的需求满足,扭曲了幼儿的自我判断
生活中常见家长在孩子哭时,喜欢用物品,尤其是食物来诱导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有极大的好奇心,这种方法自然省事凑效。但是,长期采用这种做法诱导孩子,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了一種定式:只要哭,就会有新奇的好东西!这种对物质的无节制的需求和索要思维会随着幼儿大脑的成熟,逐渐得变成一种习惯,“小霸王”“小皇帝”的心态由此产生。
(4)学校教育的不当方式,促生了幼儿的不良行为
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一味运用强制手段,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只会惩罚、批评甚至体罚,幼儿面对老师,常常战战兢兢,口语表达唯唯诺诺,时间一久,幼儿对教师只有陌生感,无法正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常常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无法及时回应,更不能对幼儿采取正确的措施,幼儿的不良行为就会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3.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1)家长需要提升文化素养,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现一位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拥有高尚品德的形象,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父母在教育幼儿时的教育理念。所以,提升家长文化素养,培养家长良好幼儿教育理念,非常有助于提升幼儿教育水准。
(2)规范幼儿学校育儿模式,促进幼儿心智良性发展
研究发现,一些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认识,他们只是按着习惯在做。因此,教师首要任务是做好引导教育,使幼儿对日常行为习惯逐渐产生是与非的意识和认识。在引导方式上,不能一概而论,幼儿教师应经过深入观察分析幼儿,因人而异,即使是同样的不良行为习惯,面对不同的幼儿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纠正,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另外,幼儿教师需要学会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对表现好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要指出问题的所在,这样的做法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好胜之心”,使他们产生渴求做好的积极情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3)开展家园共建育儿模式,创造幼儿成长良好环境
家园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相互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教育幼儿的过程。经常开展家园联系活动,通过家园联系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积极探讨相关问题,学校和家庭双方据此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相互作用下发挥积极作用,依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果。家园共育中,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家校通”网络平台共享交流,及时沟通;通过“亲子运动会”、“区角活动”等可以很好的让幼儿体会在家庭环境以外的空间的交流和交往。
参考文献
[1]吴宗英.幼儿教师对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6(18).
[2]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学研究,2016.(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