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的导入、精彩的讲解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但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也不容忽视的。利用贴近生活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安排学生练习要从兴趣入手,要适时适量、易难有度,方式多样,才能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成功;要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中,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设计的练习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努力后所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学生;兴趣;数学;练习
在一堂好课中,巧妙的导入、精彩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但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及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好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巩固、理解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还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拓宽学生思路,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巧设课堂练习,落实素质教育呢?
一、让学生感到“近”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着数学。但课本上的习题,离实际生活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适当作变形处理,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把远离生活的内容变为贴近生活,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数学是多么有趣,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例如: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是极为熟悉。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设置生活模拟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仔细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认真地收钱、找钱。顾客们则兴高采烈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了小数加减法,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学了“按比例分配”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教师宿舍楼每户应付的电费等。通过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在生活生产中有着极大的用处,从而产生了我要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让学生有“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欢愉中再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成功。练习若是平铺直叙、方式单一、份量过多,则容易降低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在练习中要注意:
1.适时适量。适时适量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控制。课堂上用于练习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低年级来说,新授课练习的时间一般占一节课的二分之一,中高年级的时间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练习没有一定的量,就难以保证适度的质。练习过多,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就感到烦,降低练习的兴趣.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练习太少则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来决定练习量的多少。
2.多层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如我在教“商不变性质”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下面各题的商是几?想一想怎么算得快?
48÷6= 5600÷700=
480÷60=560÷70=
4800÷600=56÷7=:
(2)根据3500÷2500=14,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50÷250=
35÷25=
(这组练习为巩固新知服务,针对性强。目的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根据“72÷8=9”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变化?
(72÷4)÷(8÷4)= (72- 60)÷(8-6)=
(72×5)÷(8×5)= (72+10)÷(72+10)=
(2)在括号里填上什么,才能使商不变?
80÷8=10
(80÷4)÷(8 )=10
(80 ) ÷ (8×8)=10
这组练习不仅能检查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程度,还能使学生明确“扩大”与“增加”、“缩小”与“减少”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本质属性“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理解。
引申练习,发展思维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800÷400=2
(800× )÷(400× )=2
(800÷ ) ÷(400÷ )= 2
(2)写出与60÷20的商相同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多又快。
(这组练习的答案有无数个.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在热烈愉快的讨论中将本节课的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
3.练习方式多样
方式单一,容易降低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在练习中采取多种形式,如模仿练习、对比练习、口头练习、表演练习、操作练习、辨析练习等,通过“找朋友“、“夺红旗”、“踢足球”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有“争”
好胜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是争强好胜。“第一”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常常希望得到老师称赞。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取胜,就能产生乐意继续发扬成绩和优点的情感。因此,在课堂练习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尽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中,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竞赛,鼓励进取,反对懈怠。在练习中可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如我在教“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练习时以组为单位进行打分竞赛,我把基本题作为每组必答的题,变式题作为抢答题,思考题作为风险题,风险题答对加50分,答错倒扣50分。这样一环套一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教师也要注意对“失败”的学生注意给予鼓励。不让他们的兴趣因“失败”而低落。
四、让学生有“获”
获是指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会解答一道题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那么就会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驶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题难易程度要适当,并且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努力后所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总之,好的练习设计,既能达到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钻研练习设计,那么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学生;兴趣;数学;练习
在一堂好课中,巧妙的导入、精彩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但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及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好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巩固、理解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还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拓宽学生思路,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巧设课堂练习,落实素质教育呢?
一、让学生感到“近”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着数学。但课本上的习题,离实际生活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适当作变形处理,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把远离生活的内容变为贴近生活,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数学是多么有趣,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例如: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是极为熟悉。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设置生活模拟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仔细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认真地收钱、找钱。顾客们则兴高采烈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了小数加减法,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学了“按比例分配”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教师宿舍楼每户应付的电费等。通过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在生活生产中有着极大的用处,从而产生了我要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让学生有“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欢愉中再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成功。练习若是平铺直叙、方式单一、份量过多,则容易降低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在练习中要注意:
1.适时适量。适时适量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控制。课堂上用于练习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低年级来说,新授课练习的时间一般占一节课的二分之一,中高年级的时间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练习没有一定的量,就难以保证适度的质。练习过多,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就感到烦,降低练习的兴趣.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练习太少则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来决定练习量的多少。
2.多层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如我在教“商不变性质”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下面各题的商是几?想一想怎么算得快?
48÷6= 5600÷700=
480÷60=560÷70=
4800÷600=56÷7=:
(2)根据3500÷2500=14,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50÷250=
35÷25=
(这组练习为巩固新知服务,针对性强。目的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根据“72÷8=9”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变化?
(72÷4)÷(8÷4)= (72- 60)÷(8-6)=
(72×5)÷(8×5)= (72+10)÷(72+10)=
(2)在括号里填上什么,才能使商不变?
80÷8=10
(80÷4)÷(8 )=10
(80 ) ÷ (8×8)=10
这组练习不仅能检查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程度,还能使学生明确“扩大”与“增加”、“缩小”与“减少”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本质属性“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理解。
引申练习,发展思维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800÷400=2
(800× )÷(400× )=2
(800÷ ) ÷(400÷ )= 2
(2)写出与60÷20的商相同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多又快。
(这组练习的答案有无数个.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在热烈愉快的讨论中将本节课的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
3.练习方式多样
方式单一,容易降低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在练习中采取多种形式,如模仿练习、对比练习、口头练习、表演练习、操作练习、辨析练习等,通过“找朋友“、“夺红旗”、“踢足球”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有“争”
好胜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是争强好胜。“第一”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常常希望得到老师称赞。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取胜,就能产生乐意继续发扬成绩和优点的情感。因此,在课堂练习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尽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中,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竞赛,鼓励进取,反对懈怠。在练习中可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如我在教“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练习时以组为单位进行打分竞赛,我把基本题作为每组必答的题,变式题作为抢答题,思考题作为风险题,风险题答对加50分,答错倒扣50分。这样一环套一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教师也要注意对“失败”的学生注意给予鼓励。不让他们的兴趣因“失败”而低落。
四、让学生有“获”
获是指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会解答一道题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那么就会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驶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题难易程度要适当,并且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努力后所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总之,好的练习设计,既能达到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钻研练习设计,那么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