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者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思想与方法,一个是思维问题,一个是具体实施的问题,两者在实际中相互促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7-284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重视数学内涵的学习。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对学生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要严格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思考,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探讨等,逐步领略学习精髓,让数学核心素养带领自己学习数学。
一、深入剖析,引导数学抽象思路
小学阶段作为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显得愈发重要,而抽象思路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认知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数学课程中渗透抽象思想,由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解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数学思想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例如,《简易方程》一节中,使用列方程求解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通常将题干中的未知数用特定字母表示,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与其他已知数建立联系并用未知数表现出来,利用等量关系列出包含未知数的等式,从而通过演算得出结果。其中体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关系的思想。例如,以下练习题:男孩有50个玻璃球,比女孩多18个,求女孩有多少个玻璃球?有同学会回答,用减法解答,以男孩的玻璃球数量减去他比女孩多出的数量,即50-18=32(个)。此为最基础的算术法解答方案,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向简易方程的方向上进行引导,首先,要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抽象化后得出具体的等量关系,即男孩的玻璃球减去女孩的玻璃球等于18;然后,设置未知数,将女孩的玻璃球数量用x表示,将题目给出的已知量带入上一步骤分析得出的等式,即50-x=18;最后,根据先前掌握的方程求解知识,解得x=32,即女孩有32个玻璃球。学生通过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有效信息并得出等式,有助于拓展自身的数学抽象思维。
二、重视联系,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需以独立整合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能力为基础,明确步骤前后联系,从而通过推理得出或证明数学结论。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特点,探索创新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并学会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尚处萌芽阶段,需着重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解运用实例以实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因数与倍数》一节,首先,教师可以以学生们熟悉的一个除法算式10÷5=2为例,向同学们讲解因数与倍数在算式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即10为5和2的倍数,2和5为10的因数,引导学生探索该算式中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明确的概念,并将此概念带入其他算式中,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扩展案例至全部除法算式。在明确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另外两个数字的因数分别找出,如分别找出6和8的因数,学生将先前步骤进行回顾并经过独立思考,列出6的因数为1、2、3、6,8的因数为1、2、4、8,令学生找出这两列数字中的共同数字,即1和2,教师这两个数字定义为6和8的公因数,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将实例加以扩充,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逻辑推演,从而消化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亦可参考以上流程,结合类比方法进行公倍数的教学。
三、直观展现,培养空间转化思维
小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依靠空间转化思维实现,与良好的视觉空间智力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空间理解主观性和思维发展规律,创新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多元化工具直观展示演变过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或具体事物的空间感受和表达能力,促进具体的思维体系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学会灵活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的内容时,首先应明确教学思路和教学目的,从实际演示着手,通过呈现现实情景增进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指引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平面到立体等多个视角进行细致观察,分组进行操作,并对眼前的现象和结论进行思考,从而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框架。教师在教授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时,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举例,使学生对长方体产生基础的认知;再通过不透明的长方体教具和长方体透视图的展示,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结构产生更全面、立体的理解;然后由教师发问,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的具体要素,如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这些问题学生均可通过简单的观察得出;接着,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哪些棱完全相同,以上问题学生通过对教具的观察难以作答,故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橡皮泥和木棒分组搭建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深入探究长方体的具体结构,充分观察每一个细节,深刻理解透视模型,由此得到问题答案并发现规律;最后,由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以整理思路并加深理解,促使学生对具体物体进行抽象理解,培養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深入发掘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并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目标,在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56-57.
[2]郝淑颀.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36.
[3]林梦怡.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落实[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18+12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7-284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重视数学内涵的学习。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对学生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要严格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思考,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探讨等,逐步领略学习精髓,让数学核心素养带领自己学习数学。
一、深入剖析,引导数学抽象思路
小学阶段作为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显得愈发重要,而抽象思路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认知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数学课程中渗透抽象思想,由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解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数学思想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例如,《简易方程》一节中,使用列方程求解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通常将题干中的未知数用特定字母表示,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与其他已知数建立联系并用未知数表现出来,利用等量关系列出包含未知数的等式,从而通过演算得出结果。其中体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关系的思想。例如,以下练习题:男孩有50个玻璃球,比女孩多18个,求女孩有多少个玻璃球?有同学会回答,用减法解答,以男孩的玻璃球数量减去他比女孩多出的数量,即50-18=32(个)。此为最基础的算术法解答方案,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向简易方程的方向上进行引导,首先,要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抽象化后得出具体的等量关系,即男孩的玻璃球减去女孩的玻璃球等于18;然后,设置未知数,将女孩的玻璃球数量用x表示,将题目给出的已知量带入上一步骤分析得出的等式,即50-x=18;最后,根据先前掌握的方程求解知识,解得x=32,即女孩有32个玻璃球。学生通过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有效信息并得出等式,有助于拓展自身的数学抽象思维。
二、重视联系,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需以独立整合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能力为基础,明确步骤前后联系,从而通过推理得出或证明数学结论。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特点,探索创新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并学会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尚处萌芽阶段,需着重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解运用实例以实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因数与倍数》一节,首先,教师可以以学生们熟悉的一个除法算式10÷5=2为例,向同学们讲解因数与倍数在算式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即10为5和2的倍数,2和5为10的因数,引导学生探索该算式中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明确的概念,并将此概念带入其他算式中,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扩展案例至全部除法算式。在明确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另外两个数字的因数分别找出,如分别找出6和8的因数,学生将先前步骤进行回顾并经过独立思考,列出6的因数为1、2、3、6,8的因数为1、2、4、8,令学生找出这两列数字中的共同数字,即1和2,教师这两个数字定义为6和8的公因数,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将实例加以扩充,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逻辑推演,从而消化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亦可参考以上流程,结合类比方法进行公倍数的教学。
三、直观展现,培养空间转化思维
小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依靠空间转化思维实现,与良好的视觉空间智力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空间理解主观性和思维发展规律,创新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多元化工具直观展示演变过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或具体事物的空间感受和表达能力,促进具体的思维体系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学会灵活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的内容时,首先应明确教学思路和教学目的,从实际演示着手,通过呈现现实情景增进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指引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平面到立体等多个视角进行细致观察,分组进行操作,并对眼前的现象和结论进行思考,从而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框架。教师在教授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时,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举例,使学生对长方体产生基础的认知;再通过不透明的长方体教具和长方体透视图的展示,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结构产生更全面、立体的理解;然后由教师发问,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的具体要素,如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这些问题学生均可通过简单的观察得出;接着,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哪些棱完全相同,以上问题学生通过对教具的观察难以作答,故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橡皮泥和木棒分组搭建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深入探究长方体的具体结构,充分观察每一个细节,深刻理解透视模型,由此得到问题答案并发现规律;最后,由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以整理思路并加深理解,促使学生对具体物体进行抽象理解,培養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深入发掘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并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目标,在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56-57.
[2]郝淑颀.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36.
[3]林梦怡.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落实[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