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背景:“儿童”与“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1]只要天气允许,我们都鼓励孩子在户外游戏,幼儿园内的操场、草地、小池塘、沙池、柿子林,樱花树下、桂花树下、枫树下……都是孩子们欢畅游戏的地方,他们可以带着游戏材料、探索工具自由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游戏天地。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偏小,但是一样有亲近大自然的天性,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识别他们的兴趣和问题,判断其价值,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不断推进他们的探究。
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课程》中写到:“引导儿童活动的材料,和指导儿童活动的方法……都需体察儿童的心理,切合儿童的经验。”[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3]因此,儿童在前、在生活中实施教育,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理念基础。
活动过程:在自然中以“兴趣和问题”展开
(一)活动场景一:自然探究,发现问题
1.一只会飞的瓢虫闯入孩子们的世界
这天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带着小棍子、放大镜、收集盒等工具去“寻宝”。恒恒的喊叫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恒恒:快看,这儿有一只小瓢虫!
小曦:它好小啊,有点看不清!
二宝:我有放大镜,看一看!
小曦:它是活着的吗?
恒恒:不知道呢。
二宝:它爬了,走路啦!
……
孩子们一边盯着瓢虫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
过了一会儿,恒恒又喊道:“它飞起来了,快看快看,它有翅膀呢!”二宝惊叹道:“原来瓢虫还会飞啊!”只见瓢虫从轮胎上飞到了泥巴地上。这时,优优和小宸被吸引了过来,他们一起蹲着观察小瓢虫,口中喊着:“你再飞啊!再飞一次吧!”然而这次小瓢虫没有再飞,而是继续爬着。
2.瓢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在远处“寻宝”的小哲听到了小伙伴们的声音,匆匆赶来,看了看一脸不屑地说:“哦,是瓢虫啊。”话音刚落,他抬起脚“吧唧”两下,踩死了小瓢虫。一切发生得太突然,小伙伴们望向小哲,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你为什么踩死它呀?”“真可怜,它死了,不动了。”“你不爱护小动物!”……小哲打断小伙伴的话,说道:“哎呀,瓢虫是坏东西!所以我消灭了它!”小伙伴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散开了。
(二)活动场景二:对话交流,探究问题
1.瓢虫究竟是害虫还是益虫
回到教室,我请孩子们思考瓢虫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它,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汤圆:我觉得瓢虫是好的!
小哲:不对,它就是坏的!
教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瓢虫到底是害虫还是益虫呢?
依依:老师,我们班的书架上有一本瓢虫的书!我去拿来,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
教师:谢谢你,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于是,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书本中介绍的瓢虫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等内容,我们在最后一页找到了答案:瓢虫的种类很多,分为两个阵营。七星瓢虫、二星瓢虫是益虫,十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听完后,恒恒说:“哦,瓢虫有好的、有坏的呀!”汤圆对小哲说:“下次你踩瓢虫之前,一定要数一数它是几颗星的,别踩错了!”小哲憨憨地点了点头。
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兴趣,以此为契机,通过“瓢虫是害虫吗”“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瓢虫是好是坏”等话题引发幼儿思考和探究。
2.瓢虫为什么会飞
知道如何区分瓢虫后,孩子们对瓢虫的关注仍在继续。
二宝:现在我知道瓢虫为什么会飞了!
优优:我也知道啊,因为瓢虫有一对会飞的翅膀嘛!
二宝:那你前面怎么没发现?
优优:因为这对翅膀隐藏起来了,现在我知道了!
小宸:怪不得,我们发现瓢虫爬了一会儿后,它又飞起来了,然后再爬,原来它又会爬又会飞呀!
二宝:下次再发现瓢虫,我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
教师:老师支持你们的想法!
(三)活动场景三:大胆表达,解决问题
1.一起来画瓢虫
下午區域活动时,恒恒说:“老师,我想画瓢虫,画一只好的七星瓢虫!”“好呀,很好的想法,你去吧!”我回应道。恒恒走到美工区开始画起来,这时,优优、高兴、萱萱也去了美工区,他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画瓢虫。我把《穿花衣的瓢虫》这本书放到桌上,供他们翻阅和参考。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有人画的是七星瓢虫,有人画的是二星瓢虫,虽然虫背上星星的数量不同,但都画出了瓢虫的基本特征,如一对触角、三对脚,有头和身体之分。孩子们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瓢虫的兴趣和关注。
幼儿对一件事物的兴趣有时会持续很久,恒恒就是自始至终对瓢虫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下午的区域活动,她提出要画瓢虫,并且吸引了几个同伴一起画。我提供绘本,让他们观察,起到了隐性指导的作用。另外,当我把他们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时,他们非常得意,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绘画,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瓢虫的身体构造,相信下次到户外探索时,他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我给瓢虫做一个家
孩子们对瓢虫的兴趣不减,第二天户外游戏之前,恒恒和优优决定再次去寻找瓢虫。
恒恒:今天我们再去找瓢虫吧!
优优:好的呀!我还想抓一只瓢虫给小哲看呢。
恒恒:那我们给瓢虫做一个家吧,让它住进去。 优优:那它住哪里呢?
恒恒:(拉着优优来到自然角,指着昆虫盒)它可以住这里。
优优:可是这盒子里面光秃秃的,瓢虫不喜欢吧?
恒恒:可以给里面放点它喜欢的草啊、树叶啊……
优优:你说得对,我们去找树叶吧!
于是她俩手拉手蹦跳着去了户外,捡了一些草和树叶铺进了昆虫盒。高兴也加入了她们,一起去寻找小瓢虫。
通过前期的观察,孩子们知道瓢虫喜欢生活在草丛、树叶中,还萌生出为瓢虫做一个家的想法,我一直以微笑鼓励着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后期抓到瓢虫后,可以继续引导他们探讨:瓢虫喜不喜欢我们为它做的家?为什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瓢虫吃什么?你能提供吗?……继续依据幼儿的兴趣,以问题的提出为线索一步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从而生发出有关瓢虫的单元课程。
活动反思:“追随儿童”再思考
1.从兴趣出发,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机会
大自然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中的花、草、树、昆虫等对他们来说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次他们发现了瓢虫,下次可能会有其他的发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游戏时间,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他们一起探索自然。探究内容应依据幼儿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而不断深入,从而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活动。
2.从生活中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
《指南》提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4]。小班幼儿在户外游戏时,特别喜欢“寻宝”,有的幼儿会捡起小树枝在地上拨弄。因此,户外游戏时我提供了科学区的放大镜、观察盒等材料,同时鼓励幼儿自己在班级区域中寻找和选择需要的材料。正如这个活动中,幼儿选择了放大镜来观察瓢虫,及时解决了瓢虫为什么会飞的疑问。可见,工具可以辅助幼儿的探索,帮助他们与自然建立联系。
3.细心观察,提供适宜的指导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提出“精密观察”原则[5],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提供支持以及提供什么支持。案例中我主要以平行指导的方式,以伙伴的身份给予幼儿适宜的引导。如活动中我参与幼儿的讨论并提出“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瓢虫是害虫还是益虫”这一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幼儿画瓢虫时,我提供绘本,供他们观察参考,像同伴一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发挥隐性指导的作用。
4.促课程生成,支持幼儿的延续性探究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在后续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进一步探究瓢虫,提升孩子們的观察、发现、探究能力。教师也需要对幼儿的探究进行反思,找到能让幼儿专注和长时间完成的研究性活动;然后以问题引领,推动幼儿的探究,生成课程。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当向它领教,向它探讨。”[6]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在“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适当生发单元课程,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培养“活”的儿童。
【参考文献】
[1][2][5][6]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3][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陈鹤琴先生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1]只要天气允许,我们都鼓励孩子在户外游戏,幼儿园内的操场、草地、小池塘、沙池、柿子林,樱花树下、桂花树下、枫树下……都是孩子们欢畅游戏的地方,他们可以带着游戏材料、探索工具自由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游戏天地。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偏小,但是一样有亲近大自然的天性,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识别他们的兴趣和问题,判断其价值,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不断推进他们的探究。
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课程》中写到:“引导儿童活动的材料,和指导儿童活动的方法……都需体察儿童的心理,切合儿童的经验。”[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3]因此,儿童在前、在生活中实施教育,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理念基础。
活动过程:在自然中以“兴趣和问题”展开
(一)活动场景一:自然探究,发现问题
1.一只会飞的瓢虫闯入孩子们的世界
这天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带着小棍子、放大镜、收集盒等工具去“寻宝”。恒恒的喊叫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恒恒:快看,这儿有一只小瓢虫!
小曦:它好小啊,有点看不清!
二宝:我有放大镜,看一看!
小曦:它是活着的吗?
恒恒:不知道呢。
二宝:它爬了,走路啦!
……
孩子们一边盯着瓢虫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
过了一会儿,恒恒又喊道:“它飞起来了,快看快看,它有翅膀呢!”二宝惊叹道:“原来瓢虫还会飞啊!”只见瓢虫从轮胎上飞到了泥巴地上。这时,优优和小宸被吸引了过来,他们一起蹲着观察小瓢虫,口中喊着:“你再飞啊!再飞一次吧!”然而这次小瓢虫没有再飞,而是继续爬着。
2.瓢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在远处“寻宝”的小哲听到了小伙伴们的声音,匆匆赶来,看了看一脸不屑地说:“哦,是瓢虫啊。”话音刚落,他抬起脚“吧唧”两下,踩死了小瓢虫。一切发生得太突然,小伙伴们望向小哲,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你为什么踩死它呀?”“真可怜,它死了,不动了。”“你不爱护小动物!”……小哲打断小伙伴的话,说道:“哎呀,瓢虫是坏东西!所以我消灭了它!”小伙伴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散开了。
(二)活动场景二:对话交流,探究问题
1.瓢虫究竟是害虫还是益虫
回到教室,我请孩子们思考瓢虫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它,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汤圆:我觉得瓢虫是好的!
小哲:不对,它就是坏的!
教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瓢虫到底是害虫还是益虫呢?
依依:老师,我们班的书架上有一本瓢虫的书!我去拿来,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
教师:谢谢你,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于是,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书本中介绍的瓢虫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等内容,我们在最后一页找到了答案:瓢虫的种类很多,分为两个阵营。七星瓢虫、二星瓢虫是益虫,十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听完后,恒恒说:“哦,瓢虫有好的、有坏的呀!”汤圆对小哲说:“下次你踩瓢虫之前,一定要数一数它是几颗星的,别踩错了!”小哲憨憨地点了点头。
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兴趣,以此为契机,通过“瓢虫是害虫吗”“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瓢虫是好是坏”等话题引发幼儿思考和探究。
2.瓢虫为什么会飞
知道如何区分瓢虫后,孩子们对瓢虫的关注仍在继续。
二宝:现在我知道瓢虫为什么会飞了!
优优:我也知道啊,因为瓢虫有一对会飞的翅膀嘛!
二宝:那你前面怎么没发现?
优优:因为这对翅膀隐藏起来了,现在我知道了!
小宸:怪不得,我们发现瓢虫爬了一会儿后,它又飞起来了,然后再爬,原来它又会爬又会飞呀!
二宝:下次再发现瓢虫,我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
教师:老师支持你们的想法!
(三)活动场景三:大胆表达,解决问题
1.一起来画瓢虫
下午區域活动时,恒恒说:“老师,我想画瓢虫,画一只好的七星瓢虫!”“好呀,很好的想法,你去吧!”我回应道。恒恒走到美工区开始画起来,这时,优优、高兴、萱萱也去了美工区,他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画瓢虫。我把《穿花衣的瓢虫》这本书放到桌上,供他们翻阅和参考。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有人画的是七星瓢虫,有人画的是二星瓢虫,虽然虫背上星星的数量不同,但都画出了瓢虫的基本特征,如一对触角、三对脚,有头和身体之分。孩子们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瓢虫的兴趣和关注。
幼儿对一件事物的兴趣有时会持续很久,恒恒就是自始至终对瓢虫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下午的区域活动,她提出要画瓢虫,并且吸引了几个同伴一起画。我提供绘本,让他们观察,起到了隐性指导的作用。另外,当我把他们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时,他们非常得意,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绘画,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瓢虫的身体构造,相信下次到户外探索时,他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我给瓢虫做一个家
孩子们对瓢虫的兴趣不减,第二天户外游戏之前,恒恒和优优决定再次去寻找瓢虫。
恒恒:今天我们再去找瓢虫吧!
优优:好的呀!我还想抓一只瓢虫给小哲看呢。
恒恒:那我们给瓢虫做一个家吧,让它住进去。 优优:那它住哪里呢?
恒恒:(拉着优优来到自然角,指着昆虫盒)它可以住这里。
优优:可是这盒子里面光秃秃的,瓢虫不喜欢吧?
恒恒:可以给里面放点它喜欢的草啊、树叶啊……
优优:你说得对,我们去找树叶吧!
于是她俩手拉手蹦跳着去了户外,捡了一些草和树叶铺进了昆虫盒。高兴也加入了她们,一起去寻找小瓢虫。
通过前期的观察,孩子们知道瓢虫喜欢生活在草丛、树叶中,还萌生出为瓢虫做一个家的想法,我一直以微笑鼓励着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后期抓到瓢虫后,可以继续引导他们探讨:瓢虫喜不喜欢我们为它做的家?为什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瓢虫吃什么?你能提供吗?……继续依据幼儿的兴趣,以问题的提出为线索一步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从而生发出有关瓢虫的单元课程。
活动反思:“追随儿童”再思考
1.从兴趣出发,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机会
大自然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中的花、草、树、昆虫等对他们来说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次他们发现了瓢虫,下次可能会有其他的发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游戏时间,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他们一起探索自然。探究内容应依据幼儿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而不断深入,从而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活动。
2.从生活中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
《指南》提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4]。小班幼儿在户外游戏时,特别喜欢“寻宝”,有的幼儿会捡起小树枝在地上拨弄。因此,户外游戏时我提供了科学区的放大镜、观察盒等材料,同时鼓励幼儿自己在班级区域中寻找和选择需要的材料。正如这个活动中,幼儿选择了放大镜来观察瓢虫,及时解决了瓢虫为什么会飞的疑问。可见,工具可以辅助幼儿的探索,帮助他们与自然建立联系。
3.细心观察,提供适宜的指导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提出“精密观察”原则[5],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提供支持以及提供什么支持。案例中我主要以平行指导的方式,以伙伴的身份给予幼儿适宜的引导。如活动中我参与幼儿的讨论并提出“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瓢虫是害虫还是益虫”这一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幼儿画瓢虫时,我提供绘本,供他们观察参考,像同伴一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发挥隐性指导的作用。
4.促课程生成,支持幼儿的延续性探究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在后续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进一步探究瓢虫,提升孩子們的观察、发现、探究能力。教师也需要对幼儿的探究进行反思,找到能让幼儿专注和长时间完成的研究性活动;然后以问题引领,推动幼儿的探究,生成课程。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当向它领教,向它探讨。”[6]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在“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适当生发单元课程,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培养“活”的儿童。
【参考文献】
[1][2][5][6]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3][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