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户外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中种植基地约1000平方米。我园的种植基地分为谷物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谷物种植区种植了水稻、黍子、芝麻、绿豆、高粱等农作物。蔬菜种植区种植了各类蔬菜,例如食根类(土豆、大蒜、甜菜、萝卜等)、爬藤类(四季豆、黄瓜、西红柿、丝瓜、苦瓜、葫芦等)以及其他时令蔬菜(白菜、菠菜、茴香、莜麦菜等)。种植基地“物产丰富”,被我们称为“百草园”。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在这里,幼儿和大自然共成长,感受生命的轮回。
乌申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1]。而现代的孩子过早地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承受着各种学习的压力;过早地远离了童年游戏的快乐,失去了接近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
刘晓东老师认为:儿童作为自然之子,保存着与鸟儿对话的天赋,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的能力。儿童与生俱来拥有一种亲自然性、亲生命性[2]。可惜,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里,在家长的过分呵护和溺爱下,在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所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中,幼儿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与自然“对话”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这犹如在动物园中长大的野生动物,丧失了自然生态条件,就势必会失去许多生存的本能。让幼儿亲近自然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积累实践性经验和社会性知识的需要。
近年来,我园利用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特有的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类田园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场域,以“亲近自然、回归生活、自主探索、快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田园课程,支持幼儿在与田地、花、草、树、沙、石、泥等自然事物的互动中获得情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课程故事《西葫芦成熟啦!》为例呈现我园田园课程的实践过程。
缘起
疫情期间,虽然孩子们未到幼儿园,却时刻关注着百草园里一草一木的变化。大班的孩子们经常询问班级责任田里植物的生长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录制小视频、微信交流、线上直播等方式让孩子们不错过百草园里植物的发芽、开花等成长变化。
七月,孩子们终于可以入园了,此时的幼儿园绿茵环绕。百草园里黄瓜、四季豆、南瓜相继成熟,西葫芦藤上也结出了诱人的果实,为幼儿园增添了一份生机。每当经过百草园,孩子们都会感叹百草园的蔬果结得真好。某天早上,孩子们听到老师说明天的菜是“醋熘西葫芦片”,他们开始讨论:西葫芦是什么,百草园里有吗?由此开启了我们的探究活动。
过程
(一)是西葫芦还是角瓜
早上,教师在介绍菜谱时,将孩子们平时吃过的“醋熘角瓜片”说成了“醋熘西葫芦片”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豆豆:什么是西葫芦?
果果:到底是西葫芦片还是角瓜片?
铅铅:是角瓜!我吃过角瓜。
骁一:不对!老师介绍菜谱的时候说了今天吃的是西葫芦片。
教师:老师说的就一定对吗?
孩子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他们决定请我帮忙找一些有关西葫芦的资料和图片。经过观察、对比后,孩子们确定西葫芦就是角瓜。随后,我邀请孩子们到责任田实地观察西葫芦。
“我们责任田里的西葫芦都这么大了,可以摘下来吃了吧?我们也太厉害了……”豆豆转着小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说道。其他孩子听到后纷纷跑过来,热烈地讨论着。
果果:长得长长的,像个葫芦!
豆豆:嗯嗯,很像,是不是可以吃了?
千千:我觉得可以摘下来了。
骁一:摘下来可能要用到剪刀。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意识到他们对采摘西葫芦有兴趣。采摘西葫芦也是很有价值的活动,于是我赞同了孩子们的想法并迅速进行筹划,一场采摘西葫芦的行动正在秘密酝酿……
(二)采摘前的准备
这么大的西葫芦怎么摘?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采摘?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起来。
豆豆:是呀,这么大怎么摘呢?
雨涵:用刀砍吧。
豆豆:不行,不安全。
一一:小朋友们一起合作,就像拔萝卜一样。
雨涵:用铁锹铲吧。
豆豆:用剪刀一定行。
明明:用锄头锄,不行,锄头可能有点太大了。
一一:我们去试试吧。
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选择了铁锹和剪刀两种工具,并且拿来了最大的笸箩、簸箕作为装载工具。他们兴高采烈地来到百草园,拿起小工具,准备采摘西葫芦。
(三)探究西葫芦的小秘密
发现一:藤蔓和叶子上有尖尖的小刺。
“西葫芦的叶子好大、好圆、好绿啊!”“我发现西葫芦了!老师,快看!叶子下面有好几个呢!”孩子们来到百草园后兴奋地说到。这时有孩子伸出小手拨开叶子去摸西葫芦,可是又迅速把小手缩了回来,叫道:“哎呀,有刺!”原来西葫芦藏在茂密的绿叶下面,顺着绿叶能寻找到它的藤蔓,藤蔓上细细的刺!孩子们还发现西葫芦叶子上也有尖尖的小刺。于是他们互相叮嘱:千万别让小刺刺到呀!
发现二:西葫芦长得不一样。
豆豆:老师,它们长得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
骁一:老师,它们的颜色也不一样呢!有白色的,有绿色的,有的上面还有花纹。
小影: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又细又长,有的又粗又壮。
百草园里的西葫芦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有的表面還有花纹。孩子们用小手摸摸、拍拍、听听、闻闻,好奇极了。
发现三:有的西葫芦仍开着花。
浩琦:还有的西葫芦开着花。
新政:我也看到啦,开的是黄色的花。
果果:原来它和黄瓜一样开黄色的花,但是它的花开得更大一些。 这个发现让大家看到了西葫芦成长的不同时期:开花期、结果实期、果实成熟期。我们还发现,在同一个时间,有的西葫芦藤蔓上开着花,有的西葫芦藤蔓上结着小西葫芦,有的西葫芦已经成熟。
(四)开始采摘啦
虽然孩子们之前已经有采摘的经验,可是这次他们看着百草园里大小不一的西葫芦,打量了半天也没有动手。
教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西葫芦可以采摘呢?
骁一:长得长长的。
豆豆:可以挑大的啊,大的做的瓜片多。
几个孩子商量后,决定将采摘的标准定为:大的、长的。商量好之后,他们就开始行动了。有人用剪刀剪,有人用铁锹铲,可是怎么也摘不下来。
果果:这个剪刀好像不行。
豆豆:我也试了,剪不掉!
骁一:我的小铁锹铲不到西葫芦,还把西葫芦的叶子都弄伤了。
新政:我来用手试试。
后来他们发现,抱着西葫芦扭一扭很容易就摘下来了。采摘过程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小手抱住西葫芦用力地朝一个方向扭动,忙得不亦乐乎,还相互比较:“哇!这个西葫芦好大呀!”“快看,我摘的比你的大!”……
孩子们在百草园忙碌着:有独自采摘的,有相互合作一起采摘的,还有捧着西葫芦仔细观察的……知道采摘的方法后,他们摘得更快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每摘下一个西葫芦就兴奋地跑着放到笸箩里!
(五)把西葫芦运回教室
孩子们对自己采摘的西葫芦爱不释手,他们很好奇西葫芦里面是什么,于是决定将收获的西葫芦运回教室再做计划。
骁一拿起一个大大的西葫芦,可是因为力气太小,没走几步就拿不动了,豆豆立即上去帮忙;果果和千千把西葫芦放进簸箕里,一起抬着运回教室;也有孩子选择独自搬运小的西葫芦。在孩子们的分工合作下,很快就将所有的西葫芦运回了教室。
(六)西葫芦里面有什么
把西葫芦运回教室后,孩子们围着西葫芦观察起来,纷纷说着自己的发现。
子俊:西葫芦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短。
骁一:葫芦里面有籽,那西葫芦的里面是不是也有籽?
教师:我们切开一起来看一看。
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终于看到了西葫芦里面的样子。
豆豆:里面的籽像一个白白的蚕宝宝穿着外衣。
千千:我觉得籽外面裹着的瓤更像唐僧的袈裟。
新政:西葫芦里面有好多籽,像一条小溪里面住着好多小鱼。
骁一:像小蚂蚁的洞穴。
果果:这些籽不能吃,是种子,我们吃的都是它的肉肉。
西葫芦的结构和食用部位在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了解析。
(七)怎么处理收获的西葫芦
这么多的西葫芦怎么办?孩子们互相商量着:有的说炒着吃,有的说包饺子吃,有的说榨汁喝,孩子们的想法五花八门。最后大家决定一起把西葫芦送到食堂,请食堂阿姨做成美味的菜肴,与全园小朋友一起分享。经过清洗、切片、翻炒等一系列工序后,美味的醋熘西葫芦片就出锅啦!
中午吃饭时,我听到有孩子小声地说:“这个瓜片这么大,肯定是我摘的那个。”因为是自己收获的果实,孩子们今天的午餐吃得格外香甜!午后散步时,还有孩子跟邻班的小朋友说中午的西葫芦瓜片是他们采摘的,也有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
田园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资源。我园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课堂“搬”到了天地自然之间,因地制宜开展了田园课程,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生动、活泼。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3]我园利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到大自然的环境。“亲近自然”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教育建议之一,田园课程为幼儿接触大自然、探究大自然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幼儿园的百草园成为幼儿接触自然的有效途径。本次活动中,幼儿摘西葫芦、搬运西葫芦、观察西葫芦的外观、探究西葫芦里面的秘密,既锻炼了小肌肉的灵活性和上肢力量,体验到了合作、分享的快乐,提升了观察、探究的能力,也萌发了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选编.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馮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乌申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1]。而现代的孩子过早地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承受着各种学习的压力;过早地远离了童年游戏的快乐,失去了接近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
刘晓东老师认为:儿童作为自然之子,保存着与鸟儿对话的天赋,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的能力。儿童与生俱来拥有一种亲自然性、亲生命性[2]。可惜,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里,在家长的过分呵护和溺爱下,在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所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中,幼儿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与自然“对话”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这犹如在动物园中长大的野生动物,丧失了自然生态条件,就势必会失去许多生存的本能。让幼儿亲近自然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积累实践性经验和社会性知识的需要。
近年来,我园利用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特有的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类田园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场域,以“亲近自然、回归生活、自主探索、快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田园课程,支持幼儿在与田地、花、草、树、沙、石、泥等自然事物的互动中获得情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课程故事《西葫芦成熟啦!》为例呈现我园田园课程的实践过程。
缘起
疫情期间,虽然孩子们未到幼儿园,却时刻关注着百草园里一草一木的变化。大班的孩子们经常询问班级责任田里植物的生长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录制小视频、微信交流、线上直播等方式让孩子们不错过百草园里植物的发芽、开花等成长变化。
七月,孩子们终于可以入园了,此时的幼儿园绿茵环绕。百草园里黄瓜、四季豆、南瓜相继成熟,西葫芦藤上也结出了诱人的果实,为幼儿园增添了一份生机。每当经过百草园,孩子们都会感叹百草园的蔬果结得真好。某天早上,孩子们听到老师说明天的菜是“醋熘西葫芦片”,他们开始讨论:西葫芦是什么,百草园里有吗?由此开启了我们的探究活动。
过程
(一)是西葫芦还是角瓜
早上,教师在介绍菜谱时,将孩子们平时吃过的“醋熘角瓜片”说成了“醋熘西葫芦片”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豆豆:什么是西葫芦?
果果:到底是西葫芦片还是角瓜片?
铅铅:是角瓜!我吃过角瓜。
骁一:不对!老师介绍菜谱的时候说了今天吃的是西葫芦片。
教师:老师说的就一定对吗?
孩子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他们决定请我帮忙找一些有关西葫芦的资料和图片。经过观察、对比后,孩子们确定西葫芦就是角瓜。随后,我邀请孩子们到责任田实地观察西葫芦。
“我们责任田里的西葫芦都这么大了,可以摘下来吃了吧?我们也太厉害了……”豆豆转着小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说道。其他孩子听到后纷纷跑过来,热烈地讨论着。
果果:长得长长的,像个葫芦!
豆豆:嗯嗯,很像,是不是可以吃了?
千千:我觉得可以摘下来了。
骁一:摘下来可能要用到剪刀。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意识到他们对采摘西葫芦有兴趣。采摘西葫芦也是很有价值的活动,于是我赞同了孩子们的想法并迅速进行筹划,一场采摘西葫芦的行动正在秘密酝酿……
(二)采摘前的准备
这么大的西葫芦怎么摘?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采摘?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起来。
豆豆:是呀,这么大怎么摘呢?
雨涵:用刀砍吧。
豆豆:不行,不安全。
一一:小朋友们一起合作,就像拔萝卜一样。
雨涵:用铁锹铲吧。
豆豆:用剪刀一定行。
明明:用锄头锄,不行,锄头可能有点太大了。
一一:我们去试试吧。
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选择了铁锹和剪刀两种工具,并且拿来了最大的笸箩、簸箕作为装载工具。他们兴高采烈地来到百草园,拿起小工具,准备采摘西葫芦。
(三)探究西葫芦的小秘密
发现一:藤蔓和叶子上有尖尖的小刺。
“西葫芦的叶子好大、好圆、好绿啊!”“我发现西葫芦了!老师,快看!叶子下面有好几个呢!”孩子们来到百草园后兴奋地说到。这时有孩子伸出小手拨开叶子去摸西葫芦,可是又迅速把小手缩了回来,叫道:“哎呀,有刺!”原来西葫芦藏在茂密的绿叶下面,顺着绿叶能寻找到它的藤蔓,藤蔓上细细的刺!孩子们还发现西葫芦叶子上也有尖尖的小刺。于是他们互相叮嘱:千万别让小刺刺到呀!
发现二:西葫芦长得不一样。
豆豆:老师,它们长得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
骁一:老师,它们的颜色也不一样呢!有白色的,有绿色的,有的上面还有花纹。
小影: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又细又长,有的又粗又壮。
百草园里的西葫芦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有的表面還有花纹。孩子们用小手摸摸、拍拍、听听、闻闻,好奇极了。
发现三:有的西葫芦仍开着花。
浩琦:还有的西葫芦开着花。
新政:我也看到啦,开的是黄色的花。
果果:原来它和黄瓜一样开黄色的花,但是它的花开得更大一些。 这个发现让大家看到了西葫芦成长的不同时期:开花期、结果实期、果实成熟期。我们还发现,在同一个时间,有的西葫芦藤蔓上开着花,有的西葫芦藤蔓上结着小西葫芦,有的西葫芦已经成熟。
(四)开始采摘啦
虽然孩子们之前已经有采摘的经验,可是这次他们看着百草园里大小不一的西葫芦,打量了半天也没有动手。
教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西葫芦可以采摘呢?
骁一:长得长长的。
豆豆:可以挑大的啊,大的做的瓜片多。
几个孩子商量后,决定将采摘的标准定为:大的、长的。商量好之后,他们就开始行动了。有人用剪刀剪,有人用铁锹铲,可是怎么也摘不下来。
果果:这个剪刀好像不行。
豆豆:我也试了,剪不掉!
骁一:我的小铁锹铲不到西葫芦,还把西葫芦的叶子都弄伤了。
新政:我来用手试试。
后来他们发现,抱着西葫芦扭一扭很容易就摘下来了。采摘过程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小手抱住西葫芦用力地朝一个方向扭动,忙得不亦乐乎,还相互比较:“哇!这个西葫芦好大呀!”“快看,我摘的比你的大!”……
孩子们在百草园忙碌着:有独自采摘的,有相互合作一起采摘的,还有捧着西葫芦仔细观察的……知道采摘的方法后,他们摘得更快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每摘下一个西葫芦就兴奋地跑着放到笸箩里!
(五)把西葫芦运回教室
孩子们对自己采摘的西葫芦爱不释手,他们很好奇西葫芦里面是什么,于是决定将收获的西葫芦运回教室再做计划。
骁一拿起一个大大的西葫芦,可是因为力气太小,没走几步就拿不动了,豆豆立即上去帮忙;果果和千千把西葫芦放进簸箕里,一起抬着运回教室;也有孩子选择独自搬运小的西葫芦。在孩子们的分工合作下,很快就将所有的西葫芦运回了教室。
(六)西葫芦里面有什么
把西葫芦运回教室后,孩子们围着西葫芦观察起来,纷纷说着自己的发现。
子俊:西葫芦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短。
骁一:葫芦里面有籽,那西葫芦的里面是不是也有籽?
教师:我们切开一起来看一看。
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终于看到了西葫芦里面的样子。
豆豆:里面的籽像一个白白的蚕宝宝穿着外衣。
千千:我觉得籽外面裹着的瓤更像唐僧的袈裟。
新政:西葫芦里面有好多籽,像一条小溪里面住着好多小鱼。
骁一:像小蚂蚁的洞穴。
果果:这些籽不能吃,是种子,我们吃的都是它的肉肉。
西葫芦的结构和食用部位在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了解析。
(七)怎么处理收获的西葫芦
这么多的西葫芦怎么办?孩子们互相商量着:有的说炒着吃,有的说包饺子吃,有的说榨汁喝,孩子们的想法五花八门。最后大家决定一起把西葫芦送到食堂,请食堂阿姨做成美味的菜肴,与全园小朋友一起分享。经过清洗、切片、翻炒等一系列工序后,美味的醋熘西葫芦片就出锅啦!
中午吃饭时,我听到有孩子小声地说:“这个瓜片这么大,肯定是我摘的那个。”因为是自己收获的果实,孩子们今天的午餐吃得格外香甜!午后散步时,还有孩子跟邻班的小朋友说中午的西葫芦瓜片是他们采摘的,也有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
田园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资源。我园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课堂“搬”到了天地自然之间,因地制宜开展了田园课程,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生动、活泼。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3]我园利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到大自然的环境。“亲近自然”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教育建议之一,田园课程为幼儿接触大自然、探究大自然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幼儿园的百草园成为幼儿接触自然的有效途径。本次活动中,幼儿摘西葫芦、搬运西葫芦、观察西葫芦的外观、探究西葫芦里面的秘密,既锻炼了小肌肉的灵活性和上肢力量,体验到了合作、分享的快乐,提升了观察、探究的能力,也萌发了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选编.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馮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