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川西南一个彝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县,也是国家级的重点贫困县之一。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大力扶持,国家机关对对口县的帮扶,全县的基础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乡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得以逐步完善,教学的软件配套得到了加强,控流保辍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2011年底和2012年初,相继完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督导及“两基”验收工作。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进而使农村学校布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合理收缩校点,规模办学,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如何利用好教育资源,使得寄宿制办学成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管理
一、我校进行收编的学生,大多是山上的、更多的是彝族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小学教育,但汉化程度较低,在学习上民族的东西表现得太浓厚,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的沟通障碍,他们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很差,特别表现在自理能力方面。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极大的问题。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学校,而且是“寄宿生”,那么全部的教育责任和希望自然是学校和老师的,自己则“心安理得”地干家务活或者外出打工。家长教育子女的意识淡化,家校自觉联系不足,家庭责任逐步转移,一味依赖学校、教师“孤军奋战”,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更高,稍有不是,便引发家长“抱怨”,甚至“动怒”。 这种消极的、片面的思想,使得家校配合不畅通,老师和家长不能有效地协调,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特点,就要求了学生长时间地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使得寄宿生在学校每日生活简单而枯燥,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小学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文体活动设施不够完善,学生无法在校园内满足课外生活的需求。学生在学校活动空间狭小,封闭式管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大多数寄宿生向往走读生那样自由而丰富的生活。寄宿制学校虽然增进了学生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但寄宿生仍然普遍有想家的情绪,他们只能忍在心里,个别学生会采取极端的行为,私自出校,然后老师到处去找他。在封闭式的管理严格的寄宿制学校里,一些学生由于无法适应而逐渐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和自我封闭。
四、由于寄宿制办学的时间较短,还在摸索和学习中前行,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存在方法和方式的欠缺。任课教师与宿管老师之间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应更默契和协调,应增强责任意识和提高主人翁精神。如何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和教育呢?我觉得,只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才能促进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紧紧围绕学校指导思想,营造良好学风校风。
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提高教学质量,校园和谐发展”的原则,学校围绕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用以服务学生为工作态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学风上努力形成“遵守纪律、勤奋好学、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校风,加强养成教育,严格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激情,培育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毅乐观的意志和精神。
(二)学生养成教育是寄宿制学校的首要工作
所謂的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来看,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1、首先,强调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2、其次,养成教育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对寄宿制学生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寄宿制学生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须通知家长或监护人亲自到校请假并办理手续。同时好制订了《寄宿制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宿舍管理制度》,在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 ,既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整体工作有序开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发展。让学生参与管理他们的日常卫生、行为规范等,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寄宿制教育的开展,收缩了校点,合理利用了资源,促使了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锻炼了学生意志和自控、自立、自理的能力,加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整个校园更加和谐化。但要更好地办好寄宿制教育,需要完善和总结的经验太多,应不断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吸取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管理
一、我校进行收编的学生,大多是山上的、更多的是彝族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小学教育,但汉化程度较低,在学习上民族的东西表现得太浓厚,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的沟通障碍,他们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很差,特别表现在自理能力方面。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极大的问题。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学校,而且是“寄宿生”,那么全部的教育责任和希望自然是学校和老师的,自己则“心安理得”地干家务活或者外出打工。家长教育子女的意识淡化,家校自觉联系不足,家庭责任逐步转移,一味依赖学校、教师“孤军奋战”,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更高,稍有不是,便引发家长“抱怨”,甚至“动怒”。 这种消极的、片面的思想,使得家校配合不畅通,老师和家长不能有效地协调,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特点,就要求了学生长时间地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使得寄宿生在学校每日生活简单而枯燥,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小学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文体活动设施不够完善,学生无法在校园内满足课外生活的需求。学生在学校活动空间狭小,封闭式管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大多数寄宿生向往走读生那样自由而丰富的生活。寄宿制学校虽然增进了学生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但寄宿生仍然普遍有想家的情绪,他们只能忍在心里,个别学生会采取极端的行为,私自出校,然后老师到处去找他。在封闭式的管理严格的寄宿制学校里,一些学生由于无法适应而逐渐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和自我封闭。
四、由于寄宿制办学的时间较短,还在摸索和学习中前行,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存在方法和方式的欠缺。任课教师与宿管老师之间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应更默契和协调,应增强责任意识和提高主人翁精神。如何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和教育呢?我觉得,只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才能促进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紧紧围绕学校指导思想,营造良好学风校风。
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提高教学质量,校园和谐发展”的原则,学校围绕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用以服务学生为工作态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学风上努力形成“遵守纪律、勤奋好学、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校风,加强养成教育,严格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激情,培育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毅乐观的意志和精神。
(二)学生养成教育是寄宿制学校的首要工作
所謂的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来看,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1、首先,强调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2、其次,养成教育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对寄宿制学生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寄宿制学生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须通知家长或监护人亲自到校请假并办理手续。同时好制订了《寄宿制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宿舍管理制度》,在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 ,既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整体工作有序开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发展。让学生参与管理他们的日常卫生、行为规范等,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寄宿制教育的开展,收缩了校点,合理利用了资源,促使了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锻炼了学生意志和自控、自立、自理的能力,加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整个校园更加和谐化。但要更好地办好寄宿制教育,需要完善和总结的经验太多,应不断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吸取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