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无穷处,学至远方。大阅读、骑楼探魅、走读广州、研学、STEAM L教育、走班制、家长导师 ……这是一份特别的课程表,学科融合成为这份课程表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学校推行的学科融合课程是培养“全才”,是培养人格健全、情感丰富以及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是以学生为本位,发挥学校教育精神,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最终由点及面,从学校到社会推动STEAM 的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融合;骑楼;案例
我们强调的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也不是教师要一个人上两种或几种课,我们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以学科融合的方式上课,师师、师生因为共同实践、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建立起了真正的互学互助互信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将学科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不断地渗透,还原场景,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沉淀、在实践中学、在融合中学、在快乐中学、在体验中悟 ……下面以STEAM L视角下骑楼美的探索来举例分享学科融合课程案例(常态课程的2次分组课 1次研学 阶段小结,共180分钟):
一、课程引入 (10分钟)
(1)音乐激趣:播放耳熟能详的西关童谣《落雨大》视频 ,师生齐唱。
(2)引发思考
A.考考你的记忆力: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童谣中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 B)
B.考考你的思考力:为什么 “落雨大 ”,阿哥还要 “担柴上街卖 ”?为什么明明 “水浸街”,阿嫂 “出街 ”还“着花鞋 ”?
(3)美术作品介入:其实答案就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这是我们校园走廊上的另一首西关童谣,一起来读一读,看你能否发现答案 ?
(4)学生观察完图片后进行小组讨论:阿哥阿嫂在下雨天卖柴和逛街的前提是什么 ?
(5)在骑楼中穿行。是的。骑楼,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被称为城市的韵律。(板书课题 )
(6)何为騎楼?望文生义就是 “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我们在街上看到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的建筑,就是骑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活动、两轮思考,整合音乐、美术与生活,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因势利导,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城市韵律·骑楼情。
二、了解骑楼(60分钟)
(1)骑楼的起源
①课前观察与多媒体的介入:分组利用课前调查生成的资料进行交流,现场用平板和网络进行搜索补充,了解骑楼的起源。
附任务单 :
②学生讨论后汇报: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古希腊,后来才流行于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③学生通过视频介绍骑楼的历史。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间,各家店屋的五脚基相连,成为连续的走廊。④引导学生从历史与自然的角度思考广州骑楼的出现,再次分组查阅资料并讨论,完善任务单。
A.17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发南洋的殖民地,引进了西方的骑楼建筑。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1878年,香港地区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8年,广州政府开始鼓励兴建骑楼。
B.南方冬短夏长,夏季太阳辐射能力强,而且多雨,因而“骑楼 ”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2)骑楼的特点
①分组利用课前调查生成的资料进行交流,或者现场用平板和网络进行搜索,了解骑楼的特点。
②学生讨论后汇报:画一画、说一说,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骑楼的框架结构图,边画边解说,集体评议哪组画得最准确、讲解得最清楚。
③小组讨论骑楼的优势,完成任务单后集体汇报、评议。附任务单,写一写 :广州人之所以被骑楼吸引,这类建筑物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请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骑楼适合广州的气候环境,给地处炎热、潮湿、多雨区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受到市民的欢迎。它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骑楼立面外观虚实对比强烈,空间层次强,能丰富沿街景致。廊道具有遮阳蔽雨、保护店面以及作为商品展销长廊的作用,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
(3)各种风格的骑楼
①分组利用课前调查生成的资料进行交流,了解骑楼的不同风格。
②辨认游戏:风格迥异的骑楼。各组学生抢答判断出各图片所属的骑楼风格,并由小组成员阐述该种骑楼的特点,教师适时作出补充说明。仿哥特式 (爱群大厦)、南洋式 (文明路、海珠路)、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 114号)、古罗马券廊式 (新华大酒店)、中国传统式 (德政南路 139号)、现代式 (上下九步行街) 。
③考考你的判断力,上周我们去广东科学中心研学时看到的这两幢骑楼属于哪种风格 ?
设计意图:运用任务驱动法,融合历史、自然、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填写任务单、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骑楼这一广州独特建筑的起源、特点与不同风格。
三、骑楼现状和保护(20分钟)
(1)观看视频。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从20世纪 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2)小组交流,抒发感悟,汇报。
(3)小组讨论,说一说:这样的建筑为什么有的能够被传承下来,有的却要被拆除?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良? 作为一名广州人,请说说你的看法。
(4)骑楼,是世世代代的岭南人记忆深处独特的画面。骑楼建筑下的西关童谣,更是勾起了我们温暖的回忆。请大家一起跟着唱一唱:《月光光》《氹氹转》《猜呈沉》……
设计意图:融合历史、社会、音乐三学科,通过视频、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骑楼街的产生和发展与广州的自然生态条件、人文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思考如何去保护这些曾经给过我们无限风情和亲情的特色建筑。以西关童谣结束室内课程 ,与西关童谣引入课程遥相呼应。
四、实地考察/研学(60分钟)
教师、家长导师分组带领学生到人民路、沿江路、万福路、北京路、文明路、文德路一带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骑楼的特色与风格,丈量骑楼,计算面积,体会骑楼在当时产生的经济价值,引导学生与现今的经营模式比较,体会骑楼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课后拓展作业(二选一):
A.画一画你心仪的骑楼建筑,并标注当中你喜欢的原因。
B.将这次课程中学到的与骑楼有关的知识和艺术元素整合在一起,编成一出小品,讲述骑楼的前世与今生,介绍骑楼的艺术之美、商业价值,以及人们在骑楼下的生活。
设计意图: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融合数学、美术、文学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会骑楼的前世与今生,认识历史、科技、经济、艺术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附:活动评价量规
五、展示和总结(30分钟)
(1)给每个小组 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程作业展示,形式不限。
A.骑楼建筑画作展示与讲述创意、设计及制作的过程。
B.将这次课程中学到的与骑楼有关的知识和艺术元素整合在一起,编成一出小品,讲述骑楼的前世与今生,介绍骑楼的艺术之美、商业价值 ,以及人们在骑楼下的生活,并演一演。
(2)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就所有组的展示作出评价,提出各组在展示过程中以及成品的亮点。
设计意图:教育离不开生活,联结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学科的整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热爱生活的观念。
在本案例中,我们设计的“城市韵律·骑楼情”融合建筑、历史、自然、数学、音乐、美术、剧本写作、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学科统整,让学生全面了解骑楼的起源、特点,体验骑楼的风格、现状,探讨保护骑楼的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骑楼的前世与今生认识历 史、科技、经济、艺术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艺术创作与展现的能力。在课堂中,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判断 ,在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单、创作小品等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妥协、学会帮助,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实地考察中更能结合多学科知识,思辨性地分析骑楼的前世与今生,认识到我们要在发展市政建设的同时注意保护骑楼,保护好我们民族古老而朴素的传统文化气息。
教育需要设计,课程需要设计,需要关联,有时还需要逆向的设计。像以上的课程样例,学校还有许多,如,“城市与生态环境”“我的动物朋友”“二十四节气”“走读广州”“四美少年”“多元运动”……这个案例只是学科融合统整课程的初步探索样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都已经充分领略到学科融合统整课程的魅力,也使我們更有信心坚持进行学科融合课程的更多有益探索。
【关键词】学科融合;骑楼;案例
我们强调的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也不是教师要一个人上两种或几种课,我们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以学科融合的方式上课,师师、师生因为共同实践、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建立起了真正的互学互助互信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将学科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不断地渗透,还原场景,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沉淀、在实践中学、在融合中学、在快乐中学、在体验中悟 ……下面以STEAM L视角下骑楼美的探索来举例分享学科融合课程案例(常态课程的2次分组课 1次研学 阶段小结,共180分钟):
一、课程引入 (10分钟)
(1)音乐激趣:播放耳熟能详的西关童谣《落雨大》视频 ,师生齐唱。
(2)引发思考
A.考考你的记忆力: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童谣中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 B)
B.考考你的思考力:为什么 “落雨大 ”,阿哥还要 “担柴上街卖 ”?为什么明明 “水浸街”,阿嫂 “出街 ”还“着花鞋 ”?
(3)美术作品介入:其实答案就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这是我们校园走廊上的另一首西关童谣,一起来读一读,看你能否发现答案 ?
(4)学生观察完图片后进行小组讨论:阿哥阿嫂在下雨天卖柴和逛街的前提是什么 ?
(5)在骑楼中穿行。是的。骑楼,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被称为城市的韵律。(板书课题 )
(6)何为騎楼?望文生义就是 “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我们在街上看到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的建筑,就是骑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活动、两轮思考,整合音乐、美术与生活,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因势利导,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城市韵律·骑楼情。
二、了解骑楼(60分钟)
(1)骑楼的起源
①课前观察与多媒体的介入:分组利用课前调查生成的资料进行交流,现场用平板和网络进行搜索补充,了解骑楼的起源。
附任务单 :
②学生讨论后汇报: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古希腊,后来才流行于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③学生通过视频介绍骑楼的历史。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间,各家店屋的五脚基相连,成为连续的走廊。④引导学生从历史与自然的角度思考广州骑楼的出现,再次分组查阅资料并讨论,完善任务单。
A.17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发南洋的殖民地,引进了西方的骑楼建筑。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1878年,香港地区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8年,广州政府开始鼓励兴建骑楼。
B.南方冬短夏长,夏季太阳辐射能力强,而且多雨,因而“骑楼 ”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2)骑楼的特点
①分组利用课前调查生成的资料进行交流,或者现场用平板和网络进行搜索,了解骑楼的特点。
②学生讨论后汇报:画一画、说一说,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骑楼的框架结构图,边画边解说,集体评议哪组画得最准确、讲解得最清楚。
③小组讨论骑楼的优势,完成任务单后集体汇报、评议。附任务单,写一写 :广州人之所以被骑楼吸引,这类建筑物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请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骑楼适合广州的气候环境,给地处炎热、潮湿、多雨区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受到市民的欢迎。它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骑楼立面外观虚实对比强烈,空间层次强,能丰富沿街景致。廊道具有遮阳蔽雨、保护店面以及作为商品展销长廊的作用,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
(3)各种风格的骑楼
①分组利用课前调查生成的资料进行交流,了解骑楼的不同风格。
②辨认游戏:风格迥异的骑楼。各组学生抢答判断出各图片所属的骑楼风格,并由小组成员阐述该种骑楼的特点,教师适时作出补充说明。仿哥特式 (爱群大厦)、南洋式 (文明路、海珠路)、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 114号)、古罗马券廊式 (新华大酒店)、中国传统式 (德政南路 139号)、现代式 (上下九步行街) 。
③考考你的判断力,上周我们去广东科学中心研学时看到的这两幢骑楼属于哪种风格 ?
设计意图:运用任务驱动法,融合历史、自然、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填写任务单、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骑楼这一广州独特建筑的起源、特点与不同风格。
三、骑楼现状和保护(20分钟)
(1)观看视频。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从20世纪 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2)小组交流,抒发感悟,汇报。
(3)小组讨论,说一说:这样的建筑为什么有的能够被传承下来,有的却要被拆除?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良? 作为一名广州人,请说说你的看法。
(4)骑楼,是世世代代的岭南人记忆深处独特的画面。骑楼建筑下的西关童谣,更是勾起了我们温暖的回忆。请大家一起跟着唱一唱:《月光光》《氹氹转》《猜呈沉》……
设计意图:融合历史、社会、音乐三学科,通过视频、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骑楼街的产生和发展与广州的自然生态条件、人文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思考如何去保护这些曾经给过我们无限风情和亲情的特色建筑。以西关童谣结束室内课程 ,与西关童谣引入课程遥相呼应。
四、实地考察/研学(60分钟)
教师、家长导师分组带领学生到人民路、沿江路、万福路、北京路、文明路、文德路一带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骑楼的特色与风格,丈量骑楼,计算面积,体会骑楼在当时产生的经济价值,引导学生与现今的经营模式比较,体会骑楼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课后拓展作业(二选一):
A.画一画你心仪的骑楼建筑,并标注当中你喜欢的原因。
B.将这次课程中学到的与骑楼有关的知识和艺术元素整合在一起,编成一出小品,讲述骑楼的前世与今生,介绍骑楼的艺术之美、商业价值,以及人们在骑楼下的生活。
设计意图: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融合数学、美术、文学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会骑楼的前世与今生,认识历史、科技、经济、艺术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附:活动评价量规
五、展示和总结(30分钟)
(1)给每个小组 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程作业展示,形式不限。
A.骑楼建筑画作展示与讲述创意、设计及制作的过程。
B.将这次课程中学到的与骑楼有关的知识和艺术元素整合在一起,编成一出小品,讲述骑楼的前世与今生,介绍骑楼的艺术之美、商业价值 ,以及人们在骑楼下的生活,并演一演。
(2)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就所有组的展示作出评价,提出各组在展示过程中以及成品的亮点。
设计意图:教育离不开生活,联结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学科的整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热爱生活的观念。
在本案例中,我们设计的“城市韵律·骑楼情”融合建筑、历史、自然、数学、音乐、美术、剧本写作、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学科统整,让学生全面了解骑楼的起源、特点,体验骑楼的风格、现状,探讨保护骑楼的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骑楼的前世与今生认识历 史、科技、经济、艺术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艺术创作与展现的能力。在课堂中,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判断 ,在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单、创作小品等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妥协、学会帮助,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实地考察中更能结合多学科知识,思辨性地分析骑楼的前世与今生,认识到我们要在发展市政建设的同时注意保护骑楼,保护好我们民族古老而朴素的传统文化气息。
教育需要设计,课程需要设计,需要关联,有时还需要逆向的设计。像以上的课程样例,学校还有许多,如,“城市与生态环境”“我的动物朋友”“二十四节气”“走读广州”“四美少年”“多元运动”……这个案例只是学科融合统整课程的初步探索样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都已经充分领略到学科融合统整课程的魅力,也使我們更有信心坚持进行学科融合课程的更多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