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8个年头,教研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前行,活动形式由原先的单一、传统,到如今的“百花齐放”——课例评析型、问题诊断型、学习反思式等等。
然而,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形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缺憾——形式丰富创新,但研究深度不够,如何让老师们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真正得到专业提升?如何让教研组活动达到形式和效率双赢,实现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
经过近三年的摸索探究,我们的体会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能真正使这个团队成为科研型的学术团队,主题教研是提升教研组实践智慧的一条可行之路。
一、来自一线的主题,激发组员研究兴趣
只有来自一线教学的问题,才能调动老师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
1.日常教学中发掘问题
每周三傍晚是我校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除了完成各处室布置的任务外,我们总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聊聊自己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思考的一个点,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做法总能得到碰撞。对于一些状况,我们没有放弃,一边继续关注,一边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2.探究过程中提炼主题
在探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我们一边留心各地学校的相关对策,一边搜集网上和各类教学杂志上的信息。2006年,《小学语文教师》关于“中华诗文诵读”的报导吸引了我们——“让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在记忆的黄金时段,吸吮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诵读名家名篇、千古美文,这是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
教研组老师们眼前一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呀,“堵”的办法不行,试试“导”的办法,就让经典来占领孩子们的阅读空间,让健康的、积极的中华传统文化涤荡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在第一时间与“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研究小组负责人、时任《中华诗文学习》杂志责任编辑杨文华老师取得了联系,由此,正式确立了古诗文诵读课题。
我们研究的方案初定为,《小学生经典古诗文整体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确定以下“两条原则”:
(1)整体诵读,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诗文芳香中,耳濡目染,受到情感熏陶。
(2)整体诵读,引导全员参与,打造诗香校园,使学生、教师共成长。
二、全员实践的过程,激活组员研究动力
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也为了调动每一位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方案初定以后,我们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组内分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负责项目。
接着,按照部署,“三管齐下”开展全方位的课题实践:
1.宣传先行,营造浓郁的诗香氛围
课题组印发了两千多份《告家长书》,向全校所有家庭介绍我们正在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精通美工的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每幢教学楼的走廊上,悬挂了许多的名诗名篇,让大家在上楼梯时,抬头就能看到,在课间活动时,随时就能读到。
2.面向学生,做实诵读的各项工程
这是整个课题的中心环节,适宜、优秀的古诗词内容能让学生诵读“事倍功半”。我们发现,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中,古典诗词只有48首(篇),虽然新课程标准将这一篇目量提高至80首,但相对于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实在有些渺小。我们的目标是必须增加篇目,但又不能负担过重,最后经我们反复斟酌,确定比较科学的诵读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诵读,名篇积累量达到240首左右。平均分配,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诵读的就是二十篇左右。
其次,是诵读内容的确定。中华五千年的经典作品洋洋洒洒,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晦涩、艰深。因此,在确定这240首精品篇目时,我们精心选择。一方面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呈一方面,要求作品本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孩子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为了调动学生持续诵读的热情,我们经过教研组例会,商讨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活动:即“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这是顺从我们诸暨家长的心态、顺从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参照全国钢琴考级模式而制订的。整个小学阶段,将学生需要背诵的篇目,科学地分成12个等级,分别在六个学年、十二个学期中完成。学期初始,教导处就将考级篇目公示,然后通过师生共背共诵的形式,最后在期末统一考级。考级的方式有两种,低年级用口诵,中高年级用笔试的方法。考级通过者,发给一张设计典雅的证书;一次考级不成,可以申请再考。富有挑战性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持续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3.面向教师,开展丰富的诗文研讨
在学生开展系统有序的古诗文诵读的同时,针对我们自己——即老师们的研讨活动,在项目负责人傅老师的组织下,有条无紊地展开:
“古诗文阅读课” 每周二下午的第五节课,是全校统一的“古诗文专题课”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走进任何一个教室,你都会发现语文老师在带领着自己班的孩子,沉浸在经典诗词的海洋中。教室大屏幕电视机上,出现的是教师们精心制作的CAI画面,老师们各施招法,引领孩子剖析经典,感悟诗篇独特的情感,体悟着诗人的磨字炼句。
“古诗文专题沙龙” 这是教研组为诵读工程开辟的一个专栏,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研究专题,如 “唱诵名篇”、 “诗词中的情感”、 “古诗词与习作”等。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是交流自己在唱诵名篇教学中的一点收获,或是抛出自己思考的问题,组员进行集体会诊,判定,分析;或是共享古诗词的信息资料。沙龙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每位语文老师的收获是无限的。经验、思维在这里撞击出了美丽的火花,成了我们教研组教师专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诗文展示、观摩课” 这是展示我们“整体诵读”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当然,更多的则是为了吸取来自市区、省内外专家同行的建议,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师“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水平。每学年一次的活动,是“整体诵读”课题组的盛会,我们课题组的青年教师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在反复试教反思过程中,业务得到提高;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盛情邀请国内一些在古诗词教学领域颇有见地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最快捷的交流平台:短信评课,我们收到的是每一位同行最及时、最直接的建议。全新的教学理念,高屋建瓴的专家引领,各具特色的教法学法,无不在这古诗文教学的盛会里激荡。
“参与就能激活”,“参与就有收获”,人人参与,这才是主题教研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的例会,提升组员研究能力
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课题例会,是组员们的碰头会,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成长加餐”,在例会中,各种问题、各种经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群策群力,思维碰撞,灵感萌发。
1.问题诊断式 即在教研组活动中,由课题组成员提出问题,集体“会诊”研讨,然后开出“处方”——实施针对性“治疗”,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2.经验交流式 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应对的,我是如何解决的,这种经验之谈对他人是一种借鉴,更是一种很好的课题素质培训会。如:蔡老师交流的“资料收集整理”小招数:手头常备两样“武器装备”——数码相机和大资料袋,随时将一些原始数据、资料、活动过程照片收入囊中,以免需要时无处查找,手忙脚乱。如王老师的“动员工作一得”等等,可谓精辟,操作性强,对大家的启发非常大。
3.学习反思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手段和能力。每当一个课题步骤暂告段落,课题组长就会组织大家开展一次自我反思的课题例会,通过回顾、自我评价等方式,对自己一阶段来的研究工作或予以肯定、支持,或给予否定和修正,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研究的方向与策略。
四、收获和思考
教研组课题化活动,我们走出了“试水”的一小步,尽管只是一小步,但“甜头”多多:
1.理论方面。通过教研组每一位成员三年的反复实践、不断修改,我们研究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而系统的“古诗文诵读”课程体系,教、学、考三大块有机结合、互为作用。
2.实践方面。教研组老师,古诗文教学艺术日趋臻美、古诗文底蕴日渐深厚,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老师都在主题教研的参与中,磨炼出了一身的科研真功夫: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每一名组员都养成了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每一名组员的反思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教研组也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的转化,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科研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7学年,我们的语文教研组被评为诸暨市先进教研组。
三年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下一阶段,我们是否更深入些:譬如,由教研组牵头,在集体的课题下,阐发切入口更小的主题,如“古诗文诵读课的模式”、“经典诗句的运用”、“如何让诵读的评价更具个性化”等等,甚至组员人手一个小课题的尝试;另外,累积这些实践的经验,考虑建立一套教研组小课题的运行和评价机制,从而更扎实地开展研究,更有效地提升个人的教研科研素质。
(责编韦淑红)
然而,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形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缺憾——形式丰富创新,但研究深度不够,如何让老师们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真正得到专业提升?如何让教研组活动达到形式和效率双赢,实现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
经过近三年的摸索探究,我们的体会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能真正使这个团队成为科研型的学术团队,主题教研是提升教研组实践智慧的一条可行之路。
一、来自一线的主题,激发组员研究兴趣
只有来自一线教学的问题,才能调动老师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
1.日常教学中发掘问题
每周三傍晚是我校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除了完成各处室布置的任务外,我们总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聊聊自己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思考的一个点,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做法总能得到碰撞。对于一些状况,我们没有放弃,一边继续关注,一边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2.探究过程中提炼主题
在探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我们一边留心各地学校的相关对策,一边搜集网上和各类教学杂志上的信息。2006年,《小学语文教师》关于“中华诗文诵读”的报导吸引了我们——“让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在记忆的黄金时段,吸吮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诵读名家名篇、千古美文,这是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
教研组老师们眼前一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呀,“堵”的办法不行,试试“导”的办法,就让经典来占领孩子们的阅读空间,让健康的、积极的中华传统文化涤荡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在第一时间与“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研究小组负责人、时任《中华诗文学习》杂志责任编辑杨文华老师取得了联系,由此,正式确立了古诗文诵读课题。
我们研究的方案初定为,《小学生经典古诗文整体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确定以下“两条原则”:
(1)整体诵读,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诗文芳香中,耳濡目染,受到情感熏陶。
(2)整体诵读,引导全员参与,打造诗香校园,使学生、教师共成长。
二、全员实践的过程,激活组员研究动力
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也为了调动每一位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方案初定以后,我们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组内分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负责项目。
接着,按照部署,“三管齐下”开展全方位的课题实践:
1.宣传先行,营造浓郁的诗香氛围
课题组印发了两千多份《告家长书》,向全校所有家庭介绍我们正在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精通美工的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每幢教学楼的走廊上,悬挂了许多的名诗名篇,让大家在上楼梯时,抬头就能看到,在课间活动时,随时就能读到。
2.面向学生,做实诵读的各项工程
这是整个课题的中心环节,适宜、优秀的古诗词内容能让学生诵读“事倍功半”。我们发现,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中,古典诗词只有48首(篇),虽然新课程标准将这一篇目量提高至80首,但相对于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实在有些渺小。我们的目标是必须增加篇目,但又不能负担过重,最后经我们反复斟酌,确定比较科学的诵读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诵读,名篇积累量达到240首左右。平均分配,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诵读的就是二十篇左右。
其次,是诵读内容的确定。中华五千年的经典作品洋洋洒洒,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晦涩、艰深。因此,在确定这240首精品篇目时,我们精心选择。一方面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呈一方面,要求作品本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孩子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为了调动学生持续诵读的热情,我们经过教研组例会,商讨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活动:即“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这是顺从我们诸暨家长的心态、顺从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参照全国钢琴考级模式而制订的。整个小学阶段,将学生需要背诵的篇目,科学地分成12个等级,分别在六个学年、十二个学期中完成。学期初始,教导处就将考级篇目公示,然后通过师生共背共诵的形式,最后在期末统一考级。考级的方式有两种,低年级用口诵,中高年级用笔试的方法。考级通过者,发给一张设计典雅的证书;一次考级不成,可以申请再考。富有挑战性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持续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3.面向教师,开展丰富的诗文研讨
在学生开展系统有序的古诗文诵读的同时,针对我们自己——即老师们的研讨活动,在项目负责人傅老师的组织下,有条无紊地展开:
“古诗文阅读课” 每周二下午的第五节课,是全校统一的“古诗文专题课”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走进任何一个教室,你都会发现语文老师在带领着自己班的孩子,沉浸在经典诗词的海洋中。教室大屏幕电视机上,出现的是教师们精心制作的CAI画面,老师们各施招法,引领孩子剖析经典,感悟诗篇独特的情感,体悟着诗人的磨字炼句。
“古诗文专题沙龙” 这是教研组为诵读工程开辟的一个专栏,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研究专题,如 “唱诵名篇”、 “诗词中的情感”、 “古诗词与习作”等。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是交流自己在唱诵名篇教学中的一点收获,或是抛出自己思考的问题,组员进行集体会诊,判定,分析;或是共享古诗词的信息资料。沙龙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每位语文老师的收获是无限的。经验、思维在这里撞击出了美丽的火花,成了我们教研组教师专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诗文展示、观摩课” 这是展示我们“整体诵读”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当然,更多的则是为了吸取来自市区、省内外专家同行的建议,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师“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水平。每学年一次的活动,是“整体诵读”课题组的盛会,我们课题组的青年教师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在反复试教反思过程中,业务得到提高;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盛情邀请国内一些在古诗词教学领域颇有见地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最快捷的交流平台:短信评课,我们收到的是每一位同行最及时、最直接的建议。全新的教学理念,高屋建瓴的专家引领,各具特色的教法学法,无不在这古诗文教学的盛会里激荡。
“参与就能激活”,“参与就有收获”,人人参与,这才是主题教研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的例会,提升组员研究能力
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课题例会,是组员们的碰头会,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成长加餐”,在例会中,各种问题、各种经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群策群力,思维碰撞,灵感萌发。
1.问题诊断式 即在教研组活动中,由课题组成员提出问题,集体“会诊”研讨,然后开出“处方”——实施针对性“治疗”,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2.经验交流式 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应对的,我是如何解决的,这种经验之谈对他人是一种借鉴,更是一种很好的课题素质培训会。如:蔡老师交流的“资料收集整理”小招数:手头常备两样“武器装备”——数码相机和大资料袋,随时将一些原始数据、资料、活动过程照片收入囊中,以免需要时无处查找,手忙脚乱。如王老师的“动员工作一得”等等,可谓精辟,操作性强,对大家的启发非常大。
3.学习反思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手段和能力。每当一个课题步骤暂告段落,课题组长就会组织大家开展一次自我反思的课题例会,通过回顾、自我评价等方式,对自己一阶段来的研究工作或予以肯定、支持,或给予否定和修正,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研究的方向与策略。
四、收获和思考
教研组课题化活动,我们走出了“试水”的一小步,尽管只是一小步,但“甜头”多多:
1.理论方面。通过教研组每一位成员三年的反复实践、不断修改,我们研究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而系统的“古诗文诵读”课程体系,教、学、考三大块有机结合、互为作用。
2.实践方面。教研组老师,古诗文教学艺术日趋臻美、古诗文底蕴日渐深厚,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老师都在主题教研的参与中,磨炼出了一身的科研真功夫: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每一名组员都养成了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每一名组员的反思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教研组也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的转化,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科研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7学年,我们的语文教研组被评为诸暨市先进教研组。
三年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下一阶段,我们是否更深入些:譬如,由教研组牵头,在集体的课题下,阐发切入口更小的主题,如“古诗文诵读课的模式”、“经典诗句的运用”、“如何让诵读的评价更具个性化”等等,甚至组员人手一个小课题的尝试;另外,累积这些实践的经验,考虑建立一套教研组小课题的运行和评价机制,从而更扎实地开展研究,更有效地提升个人的教研科研素质。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