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往往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这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天空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从改造自己的课堂入手,将师生共同奏响美丽乐章,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作为思考与践行的理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谐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往往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教师在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这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天空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谈及“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何在?”有人说是拓宽学生知识范围,有人说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也有人说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我想这些都不错!但如何让这些目的达成呢?这成为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突然一个灵感迸发!为什么不把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看作是一篇乐章的演奏?为此,我从改造自己的课堂入手,将师生共同奏响美妙乐章,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作为思考与践行的理想。
一、让乐章在音符的跳动下生成
说到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常常会将其与抽象、教条、空洞等词汇联系起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似乎也成了呆板、僵化、沉闷之化身。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赋予道德与法治课活力呢?这就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善于收集和组织教学素材,让各种素材如一个个闪亮的音符跳动在五线谱上。只有画好教学素材这一个个小音符,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奏出美丽的乐章。
1.要善于收集丰富素材
在传统教学观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无论学生对其是否能接受、理解,都“唯书”而教。这种做法着实难以让课堂“活”起来。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了,需要每个教师不断地去挖掘,去创造。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丰富多彩,可以说处处是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素材。对此,我们平日里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比如: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杂志和报纸;坚持收看相关电视节目;经常浏览网络信息;细心留意身边事例,等等。我们可能常常佩服一些优秀教师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熟不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要合理组织各种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确实发生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在仔细审视之后却发现,有的课堂虽然很“活跃”,但实际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要想课堂“活”起来,教学必然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但切不可只关注形式上的“热闹”。教师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内在逻辑,明确重、难点。其次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顺序,适当删除陈旧的观点与事例。第三,增加一些生动的、鲜活的、能为知识点的阐述服务的事例,使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如:聆听一首歌曲,欣赏一幅图画,体会一句话语,感悟一个故事,观看一段视频等等。
二、让乐章在乐器的配合下流淌
乐章的精彩演奏,情感的真实流露,往往不是一种乐器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种乐器的共同参与及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优势,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乐章丰满、灵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亦是如此,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初中学生仍不乏好动、爱玩之天性,如果继续以传统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寓教于乐,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提高其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体验法,将学生置于特定情景中,丰富其情感体验,从而感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让学生就某事、某观点发表看法,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活动教学法,这主要包括小品表演、演讲等等。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等多种器官的并用中,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活动有序有效
在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可一味强调“开放”,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具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程序与活动要求,要做到“活而不乱”。切不可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第三在教学评价上,要给予积极评价,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进行评价,培养其学习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让乐章在欢快的基调下飞扬
乐章的精彩演奏,不仅仅是因为本身的优美旋律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关键在于始终贯穿其中的情感基调。只有在一定的基调之下,才会在指挥者、演奏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产生心与心的沟通。同样,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其亮点不仅仅是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的运用、配合,更是在于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向上的情绪去熏陶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构建和谐课堂。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影响学校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好。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能力吸引他们,以自身的魅力吸引他们。首先,教师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已有的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的,必须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教师应具备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包括研究新课程能力,研究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能力,研究专业知识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交往能力;智能即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第三,教师应学习新观点、新理论,以全新的教育理论支撑自己的工作。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职业定位。在现代社会,进一步用“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来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致使教师成为道的代言人,是权威。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着、思想的说教者、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学生更多地扮演着“尊崇者”的角色。这种关系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和灵活性。正所謂“亲其师,才信其道”。要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跃、精彩、有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一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二是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良好道德与法治的促进者、平等的对话者、多元化的评价者,在学习中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合作。三是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潜能,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互动和合作,实现师生互动。只有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上好、上“活”道德与法治课,就要彻底改变以教为中心,以传授为手段,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就如同一篇用心演奏的乐章,美丽而不失内涵,优雅而不失活力,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谐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往往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教师在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这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天空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谈及“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何在?”有人说是拓宽学生知识范围,有人说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也有人说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我想这些都不错!但如何让这些目的达成呢?这成为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突然一个灵感迸发!为什么不把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看作是一篇乐章的演奏?为此,我从改造自己的课堂入手,将师生共同奏响美妙乐章,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作为思考与践行的理想。
一、让乐章在音符的跳动下生成
说到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常常会将其与抽象、教条、空洞等词汇联系起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似乎也成了呆板、僵化、沉闷之化身。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赋予道德与法治课活力呢?这就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善于收集和组织教学素材,让各种素材如一个个闪亮的音符跳动在五线谱上。只有画好教学素材这一个个小音符,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奏出美丽的乐章。
1.要善于收集丰富素材
在传统教学观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无论学生对其是否能接受、理解,都“唯书”而教。这种做法着实难以让课堂“活”起来。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了,需要每个教师不断地去挖掘,去创造。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丰富多彩,可以说处处是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素材。对此,我们平日里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比如: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杂志和报纸;坚持收看相关电视节目;经常浏览网络信息;细心留意身边事例,等等。我们可能常常佩服一些优秀教师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熟不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要合理组织各种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确实发生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在仔细审视之后却发现,有的课堂虽然很“活跃”,但实际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要想课堂“活”起来,教学必然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但切不可只关注形式上的“热闹”。教师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内在逻辑,明确重、难点。其次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顺序,适当删除陈旧的观点与事例。第三,增加一些生动的、鲜活的、能为知识点的阐述服务的事例,使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如:聆听一首歌曲,欣赏一幅图画,体会一句话语,感悟一个故事,观看一段视频等等。
二、让乐章在乐器的配合下流淌
乐章的精彩演奏,情感的真实流露,往往不是一种乐器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种乐器的共同参与及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优势,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乐章丰满、灵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亦是如此,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初中学生仍不乏好动、爱玩之天性,如果继续以传统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寓教于乐,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提高其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体验法,将学生置于特定情景中,丰富其情感体验,从而感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让学生就某事、某观点发表看法,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活动教学法,这主要包括小品表演、演讲等等。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等多种器官的并用中,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活动有序有效
在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可一味强调“开放”,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具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程序与活动要求,要做到“活而不乱”。切不可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第三在教学评价上,要给予积极评价,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进行评价,培养其学习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让乐章在欢快的基调下飞扬
乐章的精彩演奏,不仅仅是因为本身的优美旋律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关键在于始终贯穿其中的情感基调。只有在一定的基调之下,才会在指挥者、演奏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产生心与心的沟通。同样,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其亮点不仅仅是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的运用、配合,更是在于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向上的情绪去熏陶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构建和谐课堂。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影响学校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好。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能力吸引他们,以自身的魅力吸引他们。首先,教师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已有的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的,必须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教师应具备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包括研究新课程能力,研究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能力,研究专业知识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交往能力;智能即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第三,教师应学习新观点、新理论,以全新的教育理论支撑自己的工作。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职业定位。在现代社会,进一步用“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来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致使教师成为道的代言人,是权威。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着、思想的说教者、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学生更多地扮演着“尊崇者”的角色。这种关系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和灵活性。正所謂“亲其师,才信其道”。要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跃、精彩、有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一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二是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良好道德与法治的促进者、平等的对话者、多元化的评价者,在学习中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合作。三是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潜能,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互动和合作,实现师生互动。只有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上好、上“活”道德与法治课,就要彻底改变以教为中心,以传授为手段,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就如同一篇用心演奏的乐章,美丽而不失内涵,优雅而不失活力,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