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 要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机在肺部感染患者排痰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80例肺部感染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治疗,并给予配合护理。结果 患者排痰治疗有效率为100%, 结论 振动排痰机通过物理的方式有效解决患者痰液积聚,避免人工手法由于用力不均匀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舒服感,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振动排痰机;肺部感染;排痰;护理
肺部感染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还可由理化,免疫及药物引起,其中肺炎较典型,具有代表性,临床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及痰液性状改变,其病因为: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或插管,误吸,肺水肿,肺不张,休克,手术麻醉,创面侵袭性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肺部感染病人常用的祛痰方法为药物治疗配合胸部物理疗法。为了提高和改善排痰的效果。我们自2014年3月对部分肺部感染的住院病人采用TC—818振动排痰机进行胸部理疗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们收治了80名肺部感染病人,男55例,女35例,年龄50~90岁,其中60名均在抗感染及常规雾化吸入治疗的基础上行胸部物理疗法。胸部物理疗法选用TC-818振动排痰机。
2 仪器使用
2. 1适应与禁忌
适应症: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炎,老年病,职业性肺部疾病,呼吸衰竭,肺不张等需要排痰者。
禁忌症:胸部接触部位皮肤及皮下感染;肺部肿瘤(包括肋骨及脊柱的肿瘤)及血管畸形;肺结核、气胸、胸水、胸壁疾病;未局限的肺脓肿;肺部血栓;出血性疾病或凝血机制异常有发生出血性倾向的;肺出血及咯血;不能忍受振动的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房、室纤颤;心脏内附壁血栓。
2.2操作步骤
2.2.1评估:了解病人的病情、体重、体质的强弱程度;是否有肺部感染,有胸片的可以通过胸片了解感染部位,听诊肺部,判断啰音的位置。
2.2.2准备物品:①连接电源,选择合适的叩击头,并套上一次性头套,避免交叉感染。②选择振动排痰机的频率(20—30cps)及时间(每日2—4次,每次5—20分钟)。
2.2.3操作:①病人侧卧位,直接将叩击头作用于胸廓,一手轻轻握住叩击头手柄,另一手引导叩击头,轻加压力,以便感觉病人的反应。
②振动顺序为:从上至下,由外而内,每个部位叩击30秒左右,然后移动到下一个部位直至整个胸廓(避开肩胛骨及脊柱)。对于感染部位,应延长叩击时间,增加频率,并用手对叩击头增加压力,促进其深部排痰。
③做完一侧,给病人翻身,再做另一侧。
④振动排痰后应及时吸痰。
⑤排痰后要观察其痰量、性质、颜色的变化。
3 注意事项
3.1排痰机的基本使用频率为20—30cps,对体弱和术后的病人,建议从较低频率开始。
3.2每日治疗2—4次,在餐前1—2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治疗,治疗前进行20分钟雾化治疗,治疗后及时吸痰。
3.3使用叩击接合器治疗时,要让叩击接合器的红箭头对向病人的主气道。
3.4使用海绵扼状叩击头时,不能用叩击接合器,其他叩击头则可以用叩击接合器。
3.5禁止机器空转。
3.6操作时要使传送缆线保持自然平滑,避免打结、绞成一团或剧烈弯曲。
3.7每周五定时使用中性清洁剂清洗外壳及附件。
4 结果
疗效:45名病人在治疗当日咳嗽反射强烈排痰顺畅;其中35名经治疗1~2天后痰液变稀,痰量明显增加,>5天听诊呼吸音有明显的改善;25名于3天内血氧饱和度由85%上升至95%以上,发绀减轻。上述病例均经1~2周治疗后痰量减少,双肺啰音消失,拍片示肺部炎症消失,未发现有治疗并发症。
5 讨论
肺部感染患者往往由于肺部的顺应性下降,肺功能低下,痰液阻塞气道而影响肺通气,增加肺部感染治疗难度。为了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往往给予患者高效联合抗生素治疗。因此,临床常应用人工叩背法帮助患者排痰,但这样对护士体力要求过高,而且人工手法力度如不能达到均匀时,患者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叩击部位有疼痛,患者不愿意配合。振动排痰机是一种非药物的手法振动排痰机是根据临床胸部物理叩击原理设计而成的,其治疗头可对人体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复化的综合治疗力(有垂直力及水平力合成)。其中一种为垂直于体表的治疗,它对人体产生的叩击、振动作用可使呼吸道粘膜表面粘液和代谢物松弛和液化。使其变小变松。另一种为平行于体表的水平治疗力,它对人体产生的定向震颤、挤推作用可使支气管中已被液化的粘液按定向挤推,逐步排出体外,有利于肺炎的控制,减少气管插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李洪滢,对尘肺病人使用振动排痰机的护理体会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33(3)192
2、 陈美珊,黄泽宽,孙淑銮 振动排痰机对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2010,9(4) 52-53
作者简介:杨雪玉(1979-)女,护师,大专,护士长 从事ICU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摘 要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机在肺部感染患者排痰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80例肺部感染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治疗,并给予配合护理。结果 患者排痰治疗有效率为100%, 结论 振动排痰机通过物理的方式有效解决患者痰液积聚,避免人工手法由于用力不均匀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舒服感,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振动排痰机;肺部感染;排痰;护理
肺部感染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还可由理化,免疫及药物引起,其中肺炎较典型,具有代表性,临床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及痰液性状改变,其病因为: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或插管,误吸,肺水肿,肺不张,休克,手术麻醉,创面侵袭性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肺部感染病人常用的祛痰方法为药物治疗配合胸部物理疗法。为了提高和改善排痰的效果。我们自2014年3月对部分肺部感染的住院病人采用TC—818振动排痰机进行胸部理疗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们收治了80名肺部感染病人,男55例,女35例,年龄50~90岁,其中60名均在抗感染及常规雾化吸入治疗的基础上行胸部物理疗法。胸部物理疗法选用TC-818振动排痰机。
2 仪器使用
2. 1适应与禁忌
适应症: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炎,老年病,职业性肺部疾病,呼吸衰竭,肺不张等需要排痰者。
禁忌症:胸部接触部位皮肤及皮下感染;肺部肿瘤(包括肋骨及脊柱的肿瘤)及血管畸形;肺结核、气胸、胸水、胸壁疾病;未局限的肺脓肿;肺部血栓;出血性疾病或凝血机制异常有发生出血性倾向的;肺出血及咯血;不能忍受振动的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房、室纤颤;心脏内附壁血栓。
2.2操作步骤
2.2.1评估:了解病人的病情、体重、体质的强弱程度;是否有肺部感染,有胸片的可以通过胸片了解感染部位,听诊肺部,判断啰音的位置。
2.2.2准备物品:①连接电源,选择合适的叩击头,并套上一次性头套,避免交叉感染。②选择振动排痰机的频率(20—30cps)及时间(每日2—4次,每次5—20分钟)。
2.2.3操作:①病人侧卧位,直接将叩击头作用于胸廓,一手轻轻握住叩击头手柄,另一手引导叩击头,轻加压力,以便感觉病人的反应。
②振动顺序为:从上至下,由外而内,每个部位叩击30秒左右,然后移动到下一个部位直至整个胸廓(避开肩胛骨及脊柱)。对于感染部位,应延长叩击时间,增加频率,并用手对叩击头增加压力,促进其深部排痰。
③做完一侧,给病人翻身,再做另一侧。
④振动排痰后应及时吸痰。
⑤排痰后要观察其痰量、性质、颜色的变化。
3 注意事项
3.1排痰机的基本使用频率为20—30cps,对体弱和术后的病人,建议从较低频率开始。
3.2每日治疗2—4次,在餐前1—2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治疗,治疗前进行20分钟雾化治疗,治疗后及时吸痰。
3.3使用叩击接合器治疗时,要让叩击接合器的红箭头对向病人的主气道。
3.4使用海绵扼状叩击头时,不能用叩击接合器,其他叩击头则可以用叩击接合器。
3.5禁止机器空转。
3.6操作时要使传送缆线保持自然平滑,避免打结、绞成一团或剧烈弯曲。
3.7每周五定时使用中性清洁剂清洗外壳及附件。
4 结果
疗效:45名病人在治疗当日咳嗽反射强烈排痰顺畅;其中35名经治疗1~2天后痰液变稀,痰量明显增加,>5天听诊呼吸音有明显的改善;25名于3天内血氧饱和度由85%上升至95%以上,发绀减轻。上述病例均经1~2周治疗后痰量减少,双肺啰音消失,拍片示肺部炎症消失,未发现有治疗并发症。
5 讨论
肺部感染患者往往由于肺部的顺应性下降,肺功能低下,痰液阻塞气道而影响肺通气,增加肺部感染治疗难度。为了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往往给予患者高效联合抗生素治疗。因此,临床常应用人工叩背法帮助患者排痰,但这样对护士体力要求过高,而且人工手法力度如不能达到均匀时,患者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叩击部位有疼痛,患者不愿意配合。振动排痰机是一种非药物的手法振动排痰机是根据临床胸部物理叩击原理设计而成的,其治疗头可对人体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复化的综合治疗力(有垂直力及水平力合成)。其中一种为垂直于体表的治疗,它对人体产生的叩击、振动作用可使呼吸道粘膜表面粘液和代谢物松弛和液化。使其变小变松。另一种为平行于体表的水平治疗力,它对人体产生的定向震颤、挤推作用可使支气管中已被液化的粘液按定向挤推,逐步排出体外,有利于肺炎的控制,减少气管插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李洪滢,对尘肺病人使用振动排痰机的护理体会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33(3)192
2、 陈美珊,黄泽宽,孙淑銮 振动排痰机对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2010,9(4) 52-53
作者简介:杨雪玉(1979-)女,护师,大专,护士长 从事ICU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