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中小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切实推进,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研究新方法,已成为基础教育界的一大亮点。伴随着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我们深感:融入案例教学对于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具有积极意义。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陶冶情感意志,开启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有效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对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
自由性的選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生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1.时效性。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无论是学习陌生知识,还是生活方面,他们不会刻意的抵抗外界的新鲜事情,并且有很好的接受能力,所以老师们提供的案例必须要懂得更新,把当今当下最新的案例放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明白政治就在自己的身边,结合时事新闻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引起学生的探讨和共鸣。
2.针对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本身就有点枯燥,教师传授课本的知识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的给学生灌输相应的实际例子,这不但能使得学生夯实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课堂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针对性的补充说明也会引导学生朝着理论知识方面发展,让更多同学理解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引起学生对于案例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
3.方向性。在初中阶段,孩子们还尚未拥有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完善这些观念的过程,所以一旦他们遇到是非善恶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运用的案例要是正能量的,让学生的思想往真善美的方向靠拢。同时要剖析不好的案例,告诉学生这些反面例子是少数的,是错误的,是不能效仿的。
4. 实践性。在我们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参加进来,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体现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甚至可以在课后提供一些有关的实践。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考验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角,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三、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教学环节,制订教学计划。
其次要选择合理案例,尽可能选择符合教学和学生要求的优秀案例、经典案例、激发正能量的案例。要能够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选择案例从实际出发,把身边时刻发生的事情当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学生会联系自身,才能使得学生更加理解政治内容,引用经典案例,一般经典案例往往都是启发人思考的,把这种案例放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举一反三,明确对与错。
再次要根据案例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数量适中。
最后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流程,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分组讨论、发言交流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
1.案例呈现阶段。方式包括文字、图片材料、口头描述、学生表演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在案例呈现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分组讨论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是4人分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勇于发表观点,又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求同存异,还要引导学生目标聚焦,不要“跑题”,避免过度概括、过度陈述、过度简化、没有资料支持的结论。在这个阶段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畅谈的气氛,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进度的完成。
3.发言交流阶段。在讨论的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小组交流可以派出一个学生作为代表,阐述本小组所有人的观点,进行观点的汇总,在汇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其他学生真人倾听,记录好每一个不同的观点,找到之间的不足,对前面的发言进行补充或者推翻,发言交流阶段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有效控制案例交流的进程,确保围绕主题进行,让针锋相对的观点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适度把握和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做到既激烈尖锐,又富有理性和真诚。
4.总结提升阶段。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主,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说理等方式让他们自觉接受,使外部的案例信息不断内化为学生的感悟。还要把握好重点与难点,详略得当,提纲挈领,掌握好课堂教学时间。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互动性。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案例,或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或让学生写出相关的政治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时还存在学生与社区、学生与家长等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中,走进了社会,体悟了人生,学会了学习、做事和合作,不断地成熟起来。
关键词:案例教学;有效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对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
自由性的選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生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1.时效性。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无论是学习陌生知识,还是生活方面,他们不会刻意的抵抗外界的新鲜事情,并且有很好的接受能力,所以老师们提供的案例必须要懂得更新,把当今当下最新的案例放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明白政治就在自己的身边,结合时事新闻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引起学生的探讨和共鸣。
2.针对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本身就有点枯燥,教师传授课本的知识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的给学生灌输相应的实际例子,这不但能使得学生夯实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课堂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针对性的补充说明也会引导学生朝着理论知识方面发展,让更多同学理解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引起学生对于案例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
3.方向性。在初中阶段,孩子们还尚未拥有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完善这些观念的过程,所以一旦他们遇到是非善恶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运用的案例要是正能量的,让学生的思想往真善美的方向靠拢。同时要剖析不好的案例,告诉学生这些反面例子是少数的,是错误的,是不能效仿的。
4. 实践性。在我们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参加进来,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体现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甚至可以在课后提供一些有关的实践。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考验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角,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三、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教学环节,制订教学计划。
其次要选择合理案例,尽可能选择符合教学和学生要求的优秀案例、经典案例、激发正能量的案例。要能够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选择案例从实际出发,把身边时刻发生的事情当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学生会联系自身,才能使得学生更加理解政治内容,引用经典案例,一般经典案例往往都是启发人思考的,把这种案例放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举一反三,明确对与错。
再次要根据案例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数量适中。
最后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流程,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分组讨论、发言交流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
1.案例呈现阶段。方式包括文字、图片材料、口头描述、学生表演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在案例呈现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分组讨论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是4人分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勇于发表观点,又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求同存异,还要引导学生目标聚焦,不要“跑题”,避免过度概括、过度陈述、过度简化、没有资料支持的结论。在这个阶段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畅谈的气氛,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进度的完成。
3.发言交流阶段。在讨论的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小组交流可以派出一个学生作为代表,阐述本小组所有人的观点,进行观点的汇总,在汇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其他学生真人倾听,记录好每一个不同的观点,找到之间的不足,对前面的发言进行补充或者推翻,发言交流阶段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有效控制案例交流的进程,确保围绕主题进行,让针锋相对的观点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适度把握和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做到既激烈尖锐,又富有理性和真诚。
4.总结提升阶段。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主,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说理等方式让他们自觉接受,使外部的案例信息不断内化为学生的感悟。还要把握好重点与难点,详略得当,提纲挈领,掌握好课堂教学时间。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互动性。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案例,或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或让学生写出相关的政治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时还存在学生与社区、学生与家长等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中,走进了社会,体悟了人生,学会了学习、做事和合作,不断地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