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运用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听众,把记忆知识当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最有教育意义的思维过程。用故事贯穿整节课无疑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角色转换的教学设计。用故事贯穿整节课会让课堂变得异常生动,让知识变得鲜活、真实起来,会直接显现出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神奇效果,对教育实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常会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故事,有的放矢,将故事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能激起学生很浓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故事引入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起来,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一册“分数与整数相乘”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旧版“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这节课,新版“龟兔赛跑”要开始啦!兔子对乌龟说:“上次我太轻敌,半路睡着了,让你捡了便宜,这次我们换一种比法,比3分钟谁跑得远。”兔子想,我一分钟300米,3分钟呢?(学生很快算出900米)乌龟也在想,我一分钟跑3/10米,3分钟呢?此时,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已被充分调动,多么巧妙而又生活化的导入设计。
二、结合故事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研究表明:经视觉获得的知识,记忆可达25%;经听觉获得的知识,记忆可达15%;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记忆可达65%。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记忆是单一、静止、孤立的抽象认识,难以运用于实践认识,而结合故事教学,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记忆变得深刻许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二册“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一课时,我这样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这个故事太熟悉了,学生们的反应立刻活跃起来,接着我出示了乌鸦喝水的图片,我不慌不忙地说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与我们这个课题是有联系的,你们能不能结合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和今天这个课题,提出一些有关体积方面的问题?想到了可以先轻轻说给同桌听一听。”“我知道,石子放进水里,占据了水的位置,水就会上升。” “如果这个瓶子是长方体或圆柱体的,我还可以求出上升水的体积。”“我知道,上升水的体积就是石子的体积。”……原来在乌鸦喝水这个小故事里涉及体积的含义、体积的单位、体积的公式以及对体积知识的运用这么丰富的内容。这样和谐民主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大胆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已然跳跃。
2.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只要教师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事贯穿整节课教学,学生在自身好奇、兴趣心理引导下,经过教师的精心指点,直接参与知识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故事引导下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发掘出他们的创造力。例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一课中,在结合乌鸦喝水故事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我问学生:“乌鸦把石子放进有水的瓶中,水就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什么体积?(学生立刻回答出就是放进瓶中石子的体积)图上这个瓶子的形状不规则,如果把这个瓶子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你能不能求出这些石子的体积?”(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用长方体瓶子,有的说用圆柱体瓶子等)这时我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玻璃容器与一些石子,和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实验氛围中解决了问题。
3.帮助学生构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
教室是学生的小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大课堂。故事能把大课堂中的生活引进小课堂,展示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展示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多媒体演示动画片回忆故事情节),并对学生说:“如果用秤去称大象的体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曹冲却很爱动脑筋,用很多石块的重量替换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这个难题。替换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却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并处理了实际问题。
用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先进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故事用得越多越好,不能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故事会”,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更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讲授法。在运用时,要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多媒体,以加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谁说数学老师不能做一个像郑渊洁一样深受学生喜爱的故事大王?
(责编夏天)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能激起学生很浓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故事引入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起来,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一册“分数与整数相乘”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旧版“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这节课,新版“龟兔赛跑”要开始啦!兔子对乌龟说:“上次我太轻敌,半路睡着了,让你捡了便宜,这次我们换一种比法,比3分钟谁跑得远。”兔子想,我一分钟300米,3分钟呢?(学生很快算出900米)乌龟也在想,我一分钟跑3/10米,3分钟呢?此时,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已被充分调动,多么巧妙而又生活化的导入设计。
二、结合故事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研究表明:经视觉获得的知识,记忆可达25%;经听觉获得的知识,记忆可达15%;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记忆可达65%。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记忆是单一、静止、孤立的抽象认识,难以运用于实践认识,而结合故事教学,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记忆变得深刻许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二册“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一课时,我这样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这个故事太熟悉了,学生们的反应立刻活跃起来,接着我出示了乌鸦喝水的图片,我不慌不忙地说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与我们这个课题是有联系的,你们能不能结合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和今天这个课题,提出一些有关体积方面的问题?想到了可以先轻轻说给同桌听一听。”“我知道,石子放进水里,占据了水的位置,水就会上升。” “如果这个瓶子是长方体或圆柱体的,我还可以求出上升水的体积。”“我知道,上升水的体积就是石子的体积。”……原来在乌鸦喝水这个小故事里涉及体积的含义、体积的单位、体积的公式以及对体积知识的运用这么丰富的内容。这样和谐民主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大胆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已然跳跃。
2.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只要教师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事贯穿整节课教学,学生在自身好奇、兴趣心理引导下,经过教师的精心指点,直接参与知识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故事引导下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发掘出他们的创造力。例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一课中,在结合乌鸦喝水故事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我问学生:“乌鸦把石子放进有水的瓶中,水就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什么体积?(学生立刻回答出就是放进瓶中石子的体积)图上这个瓶子的形状不规则,如果把这个瓶子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你能不能求出这些石子的体积?”(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用长方体瓶子,有的说用圆柱体瓶子等)这时我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玻璃容器与一些石子,和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实验氛围中解决了问题。
3.帮助学生构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
教室是学生的小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大课堂。故事能把大课堂中的生活引进小课堂,展示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展示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多媒体演示动画片回忆故事情节),并对学生说:“如果用秤去称大象的体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曹冲却很爱动脑筋,用很多石块的重量替换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这个难题。替换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却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并处理了实际问题。
用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先进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故事用得越多越好,不能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故事会”,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更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讲授法。在运用时,要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多媒体,以加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谁说数学老师不能做一个像郑渊洁一样深受学生喜爱的故事大王?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