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师应正确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利用“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有创见。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主动性 培养方法
当今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主张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挖掘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产生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支配行动。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能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有效的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新课导入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显得非常有必要。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介绍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并告诉学生阿基米德运用浮力原理巧妙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准确无误,完美无损地称出了王冠的含金量,学生为这个新奇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方程组是如何列出的。
又如学习有理数乘方运算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张报纸厚度0.1毫米,对折30次后,请估计一下它的高度。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七嘴八舌猜了很多情况,大多数同学会认为差不多十几米厚吧。教师给出的计算结果却让学生大吃一惊,是105米,就是10万米,比十个珠穆朗玛峰加起来还高,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在百思不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从而引入课题。
二、利用“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语言激励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评的紧张情绪,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简单”。学生做得不够好时,还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数学教师这种激励性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期望激励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3.目标激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会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船,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异,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把握好“激励”的尺度
一定时间内激励的次数要合适。太少,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太多,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默然视之。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激励的次数要吝啬,只有在其取得较成功时才给予充分肯定,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从而更努力投入。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激励的次数可以多些,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
三、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有创见
首先,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和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推理、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其次,引導学生广开思路,大胆猜想,勤反思,积极探索。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往往与他的思路是否宽阔、灵活,是否富有联想等密切相关。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采用联想、试探、猜想等种种方法,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后,再回头反思,从反思中检验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最后,在学完每一单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和今后开拓性的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力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主动性 培养方法
当今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主张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挖掘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产生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支配行动。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能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有效的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新课导入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显得非常有必要。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介绍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并告诉学生阿基米德运用浮力原理巧妙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准确无误,完美无损地称出了王冠的含金量,学生为这个新奇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方程组是如何列出的。
又如学习有理数乘方运算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张报纸厚度0.1毫米,对折30次后,请估计一下它的高度。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七嘴八舌猜了很多情况,大多数同学会认为差不多十几米厚吧。教师给出的计算结果却让学生大吃一惊,是105米,就是10万米,比十个珠穆朗玛峰加起来还高,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在百思不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从而引入课题。
二、利用“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语言激励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评的紧张情绪,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简单”。学生做得不够好时,还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数学教师这种激励性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期望激励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3.目标激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会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船,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异,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把握好“激励”的尺度
一定时间内激励的次数要合适。太少,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太多,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默然视之。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激励的次数要吝啬,只有在其取得较成功时才给予充分肯定,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从而更努力投入。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激励的次数可以多些,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
三、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有创见
首先,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和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推理、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其次,引導学生广开思路,大胆猜想,勤反思,积极探索。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往往与他的思路是否宽阔、灵活,是否富有联想等密切相关。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采用联想、试探、猜想等种种方法,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后,再回头反思,从反思中检验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最后,在学完每一单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和今后开拓性的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力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