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应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然,因材施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如果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学生不去思考,那么他们就不能输出新知识,也就不可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推导出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数学教学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德国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有许多教师开始采用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用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重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如前后四人组大多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随机组合而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往往是笼统地提出“同位(或前后四人)讨论一下”,很少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帮助等提出具体要求或建议。
三、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不忘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如:教给学生如何记忆、如何预习、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等方法。
四、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孔子强调启发应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出发,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只有在学生处于愤悱心理状态时,启发诱发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二是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寓教于乐;三是要开展好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调作用的,二者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重要的是以下两点:第一,兴趣要作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因此,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情感因素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感因素,倾注师爱,更要与学生共同创设情感交融的教学的氛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智力活动的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数学教学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爱动的思维。
总之,要教好小学数学课并不是一件简章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认真研究以上及其他相关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想教好小学数学课也不是件非常困难之事。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如果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学生不去思考,那么他们就不能输出新知识,也就不可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推导出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数学教学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德国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有许多教师开始采用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用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重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如前后四人组大多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随机组合而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往往是笼统地提出“同位(或前后四人)讨论一下”,很少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帮助等提出具体要求或建议。
三、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不忘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如:教给学生如何记忆、如何预习、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等方法。
四、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孔子强调启发应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出发,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只有在学生处于愤悱心理状态时,启发诱发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二是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寓教于乐;三是要开展好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调作用的,二者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重要的是以下两点:第一,兴趣要作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因此,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情感因素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感因素,倾注师爱,更要与学生共同创设情感交融的教学的氛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智力活动的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数学教学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爱动的思维。
总之,要教好小学数学课并不是一件简章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认真研究以上及其他相关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想教好小学数学课也不是件非常困难之事。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