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设计更加富有创造性,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知识,情感、价值观上取得质的突破。这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操作技巧,也就是“补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补白训练。
1 链接文章背景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常常会产生困惑,甚至产生一些啼笑皆非的理解,对此我们可以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走进文本,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
例如笔者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学生对非洲少年为什么对来自中国的我如此友好,专门送我一个小木雕体会不深,这时,教师适时补充中国援助非洲,特别是修筑坦赞铁路,周总理访问非洲,医疗队救助非洲儿童等等反映中非友谊的资料,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后,知道了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友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很容易就理解了少年的举动,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之花也因此得到了绽放,在读少年与“我”的几次对话时的情感把握也能比较到位了。
2 抓文本空白点补白
为了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一笔代过,甚至出现跳跃情节或者省略情节的情形。教学此类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构思、链接,把写的精炼处写具体,把写得含蓄处补完整,进行再造想象。当然这种扩展并非盲目,而是围绕中心“添枝加叶”。
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课堂中我结合课文情节进行了一次补白练笔,让学生进行想象,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一写当时围观的人看到青年专注地画画,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表现等等。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只要求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来写,此刻我还及时出示书上的插图,让基础差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图画的内容来写。大约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一个个精彩的句子从孩子们的嘴里说了出来,我不由得暗暗叫好,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个绝好的练笔机会。下面是几个孩子的发言: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看着青年画出的活灵活现的金鱼,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小伙子画得可真不错,是个人才,将来能有发展!”
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青年画的鱼对她的爸爸说:“爸爸,爸爸,你看这位叔叔画得多好,多专心呐,我以后一定要向他一样全神贯注地去做事!”
一位背着画板的青年学生,也挤了过来,看到聋哑青年画出这么栩栩如生的画,惭愧地说:“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并且还是个聋哑人,都能画出这么美的画,我一个健全人都画不出来,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呀!”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奶奶,怀里抱着一只猫,也围过去看热闹。这只小猫看见青年画的鱼,急着想跳出去吃呢,不住的喵喵直叫。老奶奶拍拍小猫的脑袋,嗔笑着说:“小傻瓜,那鱼是画的呢?”
听着这些精彩的语句,我相信孩子们的思维之花,已经在补白的瞬间得到了一次绽放,此时,我并没有就此收手,我让学生自己再说说自己这些精彩的语句是怎样写出来的?你都用上了哪些描写方法?孩子们一个个兴致盎然,争着说自己的方法,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写作也在这次补白训练中得到了提升。
3 给课文续写结尾补白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而许多课文的结尾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
如《风筝》的结尾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时就可启发学生想象,风筝最后找到了吗?在找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会说些什么?由于本课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一个突出的特色,因此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找到了,孩子们是什么心情?如果没找到,孩子们又会是什么心情?可以学着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写一写。
因为这个结尾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这样的补白既能有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又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得到了有力的绽放。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补白”方式远远不只以上这几种,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语言的积累为出发点, 充分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能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的思维之花也一定能在这种补白训练中得到绽放!
1 链接文章背景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常常会产生困惑,甚至产生一些啼笑皆非的理解,对此我们可以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走进文本,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
例如笔者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学生对非洲少年为什么对来自中国的我如此友好,专门送我一个小木雕体会不深,这时,教师适时补充中国援助非洲,特别是修筑坦赞铁路,周总理访问非洲,医疗队救助非洲儿童等等反映中非友谊的资料,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后,知道了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友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很容易就理解了少年的举动,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之花也因此得到了绽放,在读少年与“我”的几次对话时的情感把握也能比较到位了。
2 抓文本空白点补白
为了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一笔代过,甚至出现跳跃情节或者省略情节的情形。教学此类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构思、链接,把写的精炼处写具体,把写得含蓄处补完整,进行再造想象。当然这种扩展并非盲目,而是围绕中心“添枝加叶”。
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课堂中我结合课文情节进行了一次补白练笔,让学生进行想象,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一写当时围观的人看到青年专注地画画,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表现等等。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只要求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来写,此刻我还及时出示书上的插图,让基础差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图画的内容来写。大约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一个个精彩的句子从孩子们的嘴里说了出来,我不由得暗暗叫好,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个绝好的练笔机会。下面是几个孩子的发言: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看着青年画出的活灵活现的金鱼,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小伙子画得可真不错,是个人才,将来能有发展!”
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青年画的鱼对她的爸爸说:“爸爸,爸爸,你看这位叔叔画得多好,多专心呐,我以后一定要向他一样全神贯注地去做事!”
一位背着画板的青年学生,也挤了过来,看到聋哑青年画出这么栩栩如生的画,惭愧地说:“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并且还是个聋哑人,都能画出这么美的画,我一个健全人都画不出来,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呀!”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奶奶,怀里抱着一只猫,也围过去看热闹。这只小猫看见青年画的鱼,急着想跳出去吃呢,不住的喵喵直叫。老奶奶拍拍小猫的脑袋,嗔笑着说:“小傻瓜,那鱼是画的呢?”
听着这些精彩的语句,我相信孩子们的思维之花,已经在补白的瞬间得到了一次绽放,此时,我并没有就此收手,我让学生自己再说说自己这些精彩的语句是怎样写出来的?你都用上了哪些描写方法?孩子们一个个兴致盎然,争着说自己的方法,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写作也在这次补白训练中得到了提升。
3 给课文续写结尾补白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而许多课文的结尾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
如《风筝》的结尾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时就可启发学生想象,风筝最后找到了吗?在找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会说些什么?由于本课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一个突出的特色,因此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找到了,孩子们是什么心情?如果没找到,孩子们又会是什么心情?可以学着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写一写。
因为这个结尾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这样的补白既能有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又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得到了有力的绽放。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补白”方式远远不只以上这几种,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语言的积累为出发点, 充分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能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的思维之花也一定能在这种补白训练中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