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进度等方面的自觉自主的学习。它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在语文课堂调控中,怎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更多的环节上进行选择性学习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比较有效的操作策略。
1 “内容”让学生选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内容本身的难度也不是很大。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有位老师这样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3自然段:
师:海滩上有有趣的贝壳和海龟,那么海底呢?据科学家统计,海底的物产有十多万种,我们的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呢?
1.1 默读第3自然段,完成习题
海底的物产真是无所不有,有(),有(),有(),还有()。
1.2 交流反馈
师:这一自然段写了四种物产,你对哪种物产最感兴趣就找出写这种物产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待会儿老师请你给画面配音。
1.3 看画面配音。(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要求学生看到自己选的物产在画面上出现就主动站起来配音──朗读)
1.4 说说自己所选物产(珊瑚、海参、龙虾、鱼)的特点。
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在这里,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物产,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起到了深入一点,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由传统的教师“讲”懂变成了学生自己“练”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教师的点拨沟通下,由点组成了面,从而整体感悟。
2 “理解”让学生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学生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所以,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只要不造成谬误,不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
《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一位老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学生思考后作出了各种回答:
2.1 贝多芬默认了
2.2 贝多芬很谦虚,不想让别人知道。
2.3 贝多芬在酝酿《月光曲》,进入了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2.4 贝多芬为了要把《月光曲》弹好,顾不上回答。
2.5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他非常激动,忘了回答。
2.6 是课文省略,下文“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就是回答。
以上回答,都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这些回答无疑会有助于对《月光曲》即将诞生时贝多芬复杂心情的探究。
3 “学法”让学生选择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方法总是因人而异的。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机制问题。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作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杭州胜利小学虞大明老师教《景阳冈》一课时,其中有个让学生选择学法的片断:
师:《景阳冈》这篇课文很长,读起来比较费力。谁能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想一个办法,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读者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快速读课文约3分钟→概括段意→交流评价)
生1:我用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的方法。(略)
生2:我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生3:我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图略)
师:真是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生4:我用分章节的方法:第一回 好酒量痛饮十八碗。第二回 趁酒兴独自上山冈。第三回好武松智勇杀大虫。第四回 天色暗挨下山冈来。
师:(非常惊讶)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好?
生4:我读过《水浒传》好几遍了。
师:看来多读书真有好处!
多么精彩的发言呀!这难道不是学生自行选择“学法”读懂课文的最好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迸发的体现吗?
4 “练习”让学生选择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无可避免的差异性,应允许他们在练习的数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同桌互读生字的基础上布置作业:“同学们,课文里的生字,会的就不用写了,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写在作业本子上,写几个由你自己定,待会儿老师请你把自己的选择和抄写次数的决定说给大家听。”这样,不搞“有枣无枣打三竿”,而是把选择的主动权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练,去记,避免了训练的刻板性。其次,在作业的“程度”上,也应有难易的区别,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如有位老师上《船过三峡》后,要求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为作业:
4.1 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语。
4.2 默写课文中写“山、水、船”的两段话。
4.3 仿写课文,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写你熟悉的风景。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上限要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另外,还有“情感”让学生选择,“评价”让学生选择等,这里不再一一细述。总之,选择性学习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 “内容”让学生选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内容本身的难度也不是很大。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有位老师这样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3自然段:
师:海滩上有有趣的贝壳和海龟,那么海底呢?据科学家统计,海底的物产有十多万种,我们的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呢?
1.1 默读第3自然段,完成习题
海底的物产真是无所不有,有(),有(),有(),还有()。
1.2 交流反馈
师:这一自然段写了四种物产,你对哪种物产最感兴趣就找出写这种物产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待会儿老师请你给画面配音。
1.3 看画面配音。(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要求学生看到自己选的物产在画面上出现就主动站起来配音──朗读)
1.4 说说自己所选物产(珊瑚、海参、龙虾、鱼)的特点。
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在这里,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物产,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起到了深入一点,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由传统的教师“讲”懂变成了学生自己“练”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教师的点拨沟通下,由点组成了面,从而整体感悟。
2 “理解”让学生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学生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所以,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只要不造成谬误,不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
《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一位老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学生思考后作出了各种回答:
2.1 贝多芬默认了
2.2 贝多芬很谦虚,不想让别人知道。
2.3 贝多芬在酝酿《月光曲》,进入了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2.4 贝多芬为了要把《月光曲》弹好,顾不上回答。
2.5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他非常激动,忘了回答。
2.6 是课文省略,下文“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就是回答。
以上回答,都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这些回答无疑会有助于对《月光曲》即将诞生时贝多芬复杂心情的探究。
3 “学法”让学生选择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方法总是因人而异的。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机制问题。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作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杭州胜利小学虞大明老师教《景阳冈》一课时,其中有个让学生选择学法的片断:
师:《景阳冈》这篇课文很长,读起来比较费力。谁能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想一个办法,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读者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快速读课文约3分钟→概括段意→交流评价)
生1:我用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的方法。(略)
生2:我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生3:我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图略)
师:真是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生4:我用分章节的方法:第一回 好酒量痛饮十八碗。第二回 趁酒兴独自上山冈。第三回好武松智勇杀大虫。第四回 天色暗挨下山冈来。
师:(非常惊讶)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好?
生4:我读过《水浒传》好几遍了。
师:看来多读书真有好处!
多么精彩的发言呀!这难道不是学生自行选择“学法”读懂课文的最好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迸发的体现吗?
4 “练习”让学生选择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无可避免的差异性,应允许他们在练习的数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同桌互读生字的基础上布置作业:“同学们,课文里的生字,会的就不用写了,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写在作业本子上,写几个由你自己定,待会儿老师请你把自己的选择和抄写次数的决定说给大家听。”这样,不搞“有枣无枣打三竿”,而是把选择的主动权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练,去记,避免了训练的刻板性。其次,在作业的“程度”上,也应有难易的区别,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如有位老师上《船过三峡》后,要求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为作业:
4.1 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语。
4.2 默写课文中写“山、水、船”的两段话。
4.3 仿写课文,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写你熟悉的风景。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上限要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另外,还有“情感”让学生选择,“评价”让学生选择等,这里不再一一细述。总之,选择性学习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