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48-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及其运用、形成技能的体验过程。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往往只注重作业量,认为“量变”自然会有“质变”,而且是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等量的作业。加之传统教育观念下数学作业的学科性突出,综合性不足,作业促学、综合反馈、发展提高的功能没有很好体现。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作业观呢?笔者试从作业设计方面谈谈在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作业类型开放,让学生自主参与
1、提供“自助餐”式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法。为此,适当选编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例如:教学“目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我定位,选择练习。
练习层次
A
B
C
求S的条件
r
d
c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树立起了“我能行”的信心,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所得。当然,当学生达到(或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要求时,学生可自行提高难度和降低难度。
2、学生自行设计,角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作业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自己先画出组合图形,计算面积时可自己做也可和别人交换做,学生兴奋了,精彩跃然纸上。
当然,有些题目因条件不足而不能计算。教师可引导:“增加什么条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热烈的讨论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应运而生。此时,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时创造探求之余的成功喜悦。
二、作业类型多样,满足多种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将数学与其它学科沟通,整合出灵活多样,让学生心动的数学作业,就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
1、趣味性作业。能提高学生兴趣。从中体验快乐,在学习中,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例如:复习完“小学乘法”后,教师可出示十种蔬菜的名称和单价,让学生自选其中自己喜爱的几种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看谁的晚餐做得既好又快。
这样的练习,作业类型贴近生活又富有情趣,使学生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小主人”,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也会更浓。
2、数学作业与其它学科的沟通、整合。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到的东西,只有与其它学科知识有机地沟通、整合,与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丰富、深刻。
(1)语文文本类。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描述大多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因此把语文学习的方式引入数学学习,是值得尝试的。
例如:①让学生描述一堂数学课中某一内容的学习探究过程和学习体验;②让学生用学明的方法归纳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策略;③让学生自办一张数学手抄小报等。
(2)社会实践类。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到数学是实实在在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服务社会的意识。
例如:复习“简单的统计”后,可让学生调查:①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况,绘制成统计图表,供老师作指导课外阅读的参考;②本校学生花零用钱的情况,向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③调查家乡经济或人均经济连年增长情况,感受家乡的变化。
社会实践类作业,注重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及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体验,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标准答案。”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出发。
(3)美术设计类。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写、算、还有很多是可以“画”出来的。只要教师能多留意教材中可“画”的素材,学生肯定能在“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快乐。
例如:①学习了“比例尺”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A、用“比例尺”的知识,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B、设计一套自己喜欢的住宅平面图。②在复习“几何初步知识”后,作业可这样布置:A、画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B、设计一个你认为比较美的图案。
在现代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去设计数学作业,使学生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是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好数学知识,笔者认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是当代数学教师值得探讨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及其运用、形成技能的体验过程。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往往只注重作业量,认为“量变”自然会有“质变”,而且是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等量的作业。加之传统教育观念下数学作业的学科性突出,综合性不足,作业促学、综合反馈、发展提高的功能没有很好体现。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作业观呢?笔者试从作业设计方面谈谈在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作业类型开放,让学生自主参与
1、提供“自助餐”式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法。为此,适当选编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例如:教学“目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我定位,选择练习。
练习层次
A
B
C
求S的条件
r
d
c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树立起了“我能行”的信心,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所得。当然,当学生达到(或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要求时,学生可自行提高难度和降低难度。
2、学生自行设计,角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作业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自己先画出组合图形,计算面积时可自己做也可和别人交换做,学生兴奋了,精彩跃然纸上。
当然,有些题目因条件不足而不能计算。教师可引导:“增加什么条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热烈的讨论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应运而生。此时,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时创造探求之余的成功喜悦。
二、作业类型多样,满足多种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将数学与其它学科沟通,整合出灵活多样,让学生心动的数学作业,就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
1、趣味性作业。能提高学生兴趣。从中体验快乐,在学习中,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例如:复习完“小学乘法”后,教师可出示十种蔬菜的名称和单价,让学生自选其中自己喜爱的几种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看谁的晚餐做得既好又快。
这样的练习,作业类型贴近生活又富有情趣,使学生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小主人”,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也会更浓。
2、数学作业与其它学科的沟通、整合。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到的东西,只有与其它学科知识有机地沟通、整合,与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丰富、深刻。
(1)语文文本类。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描述大多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因此把语文学习的方式引入数学学习,是值得尝试的。
例如:①让学生描述一堂数学课中某一内容的学习探究过程和学习体验;②让学生用学明的方法归纳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策略;③让学生自办一张数学手抄小报等。
(2)社会实践类。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到数学是实实在在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服务社会的意识。
例如:复习“简单的统计”后,可让学生调查:①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况,绘制成统计图表,供老师作指导课外阅读的参考;②本校学生花零用钱的情况,向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③调查家乡经济或人均经济连年增长情况,感受家乡的变化。
社会实践类作业,注重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及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体验,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标准答案。”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出发。
(3)美术设计类。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写、算、还有很多是可以“画”出来的。只要教师能多留意教材中可“画”的素材,学生肯定能在“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快乐。
例如:①学习了“比例尺”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A、用“比例尺”的知识,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B、设计一套自己喜欢的住宅平面图。②在复习“几何初步知识”后,作业可这样布置:A、画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B、设计一个你认为比较美的图案。
在现代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去设计数学作业,使学生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是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好数学知识,笔者认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是当代数学教师值得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