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返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己亥末,庚子春,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笼罩着病毒阴霾,所有人都在恐慌和不知所措。幸好,历经半年鏖战,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现了新的转机,许多人都度过了一个漫长而难忘的假期,尤其是大学生,在家基本过上了卧室、厨房、客厅和厕所四点一线的生活,经历了网课等等。但是在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贸然返校,可能会引起相应的恐惧、不安、焦虑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但是经过领导者的慎重考虑,我省进行了高校错峰开学,因此,了解返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是确保返校大学生能稳定情绪、放松身心,认真地学习的关键。
  当下,返校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每日不断更新的新闻,他们需要克服可能会被感染的恐惧。被耽搁的学习任务,他们需要克服可能不停补课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等等。因此,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递相关的情绪调节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返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特点:
  (1)刚返学校,担心忐忑。刚返校的大学生的忐忑来自对未知的恐惧。虽然学校相关部门对防疫措施已经准备得很完善,但大学生们返校后发现自己脑海中总是情不自禁地萦绕着相关的担忧。当自己的学校所在地区出现感染者时这种恐惧则会加剧,“该地方的防毒工作真的到位吗” “吃饭、乘车会被感染吗”。同时,最让返校大学生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家人,“自己出去不小心感染上病毒并带给了家人怎么办” “自己万一感染了,父母应该怎么办” 等担心亦会引发返校大学生的焦虑。简而言之,他们感到焦虑是因为在出现压力事件后,其健康、安全和可预测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虽然这种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也不会对返校大学生的学习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但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指导,来进行自我调适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超劳学习,疲惫倦怠。由于推迟开学,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堆积如山,线上学习效率低下,这些就直接导致大学生返校后需要加班加点地补上自己以前所落下的任务,从而面临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有些学生甚至回校后一个星期就面临考试,由此而产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学习压力过大不仅会导致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造成睡眠严重不足进而造成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虽然学校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健康十分重视,但是老师无法做到时刻关注到每个人。因此,学习一些与情绪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世事变幻,愤怒无助。很多大学生返校后发现原本的校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重要的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以前那么自由了。面对此类变化,返校大学生难免会有情绪的波动和起伏。如封闭式的管理,使他们进出校门失去了往日的自由,此时他们就容易产生愤怒、悲伤和忧郁等消极情绪。长时间的愤怒、悲伤的累积,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给其带来一定的身体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调节策略,对保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返校大学生调适自己的相关策略:
  (1)认同焦虑情绪,做好防疫措施。首先要了解焦慮,从而评估自己是否有焦虑情绪,焦虑的常见表现如下:感到担心、愤怒、坐立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是难以入睡;其次明白这种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甚至还是对我们有益的,焦虑让我们对潜在的危险产生警觉,促使我们去采取行动,来避免和预防危险不好的结果发生。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接受它,做情绪的主人。
  (2)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睡眠和免疫系统以及认知功能息息相关,严重的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功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不管任务多么紧急和繁重,也应保证每天不低于7小时的睡眠时间。此外,建议大学生们每天运动30分钟。适度的运动有利于缓解神经紧绷,消除紧张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促进睡眠。
  (3)接受现实,发泄不良情绪。理解学校的一切变化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当前,我们应该遵守相应的规则,同心协力打赢这场攻坚战。当我们出现愤怒、悲伤等情绪时,不要压抑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它发泄释放出来,如转移注意力,认知重评等方法都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调节消极情绪。
  (4)掌握正念冥想,放松心情,减少杂念。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各样相关的新闻,这就使我们不受控制地受到信息的影响,情不自禁地思考相关的事情,无法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进行正念冥想便是一个不二之选,它是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放松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和语音上,从而减少杂念,放松身心。刚开始进行正念和冥想时,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会经常游移,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但通过不断练习,正念冥想对紧张和焦虑情绪起到的缓解作用便会慢慢体现出来。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训练任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促进学生语感与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而朗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十分容易被忽略,学生的朗读现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引起重视的不良习惯与消极现象。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朗读是语
期刊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发展。美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幼儿时期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幼儿园环境创设需要考虑到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将探究美育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美育;幼儿园;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幼儿园作为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环境
期刊
摘要:函数中的取值范围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要求较高。结合三角函数性质,将数形结合与三角函数图像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三角函数图像;数形结合;范围问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直观想象主要体现为:建立数与形的联系,利用几何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运营空间想象认识事物。[1]即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去描述
期刊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最为重要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开展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路径。文章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受限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最后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班本微课程”是指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互动探索,围绕“兴趣”和“问题”,由师生共同研发生成的,立足班级基于幼儿的课程,它反映的是教师幼儿真实的学习过程。幼儿园班本微课程的探索实践,旨在不断深入贯彻课程游戏化精神的需要,推进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也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  一、寻问题——班本微课程创生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内容适切性
期刊
摘要: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品质与德行。小学教育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对小学基础性学科之一语文学科进行教学时,开展以德育渗透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好的性格的行为习惯。另外,语文学科学习教材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要求,将德育渗透进语文学科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科理解,达成兴趣导向性学科学习。且小学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培养阶段
期刊
摘要:蒙授高中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科重视度不够,再者英语属于第二外语,所以对于蒙授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怎样提高蒙授学生学英语兴趣爱好是英语老师一直关注讨论的话题。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中阅读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文章能合理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心。那么怎样塑造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是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关心和探究的难题。要想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技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期刊
摘要: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生产以及社会服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此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对学生开展充分的信息技术培育,从而使其能够以更加深厚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今后的社会竞争,为其自身发展搭下良好基础。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学习能力以往对信息技术的知识积淀不同,为了使其都能够获得共同的知识增长,则需要充分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信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断创新,打造生成性课堂,能够应用灵活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因此符合课改理念。下文对生成性课堂特点展开介绍,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于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所谓生成性课堂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可见这篇文章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但是面对这样一篇名篇,如何把文本解读运用到语文教学,如何更深层次的引领学生去体会文章的经典性还需努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济南的冬天》;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解读  1.写作背景  此文为老舍先生1931年在山东齐鲁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