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走进教室,本以为这又是一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上《愚公移山》课时,当学生齐读完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是否赞成愚公的做法?理由是什么。我预计学生多会说“赞成”,会围绕愚公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谈,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不赞成!
生:赞成!
(当我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反应,有“不赞成”的声音有“赞成”的声音。我一愣!怎么会这样呢?)
师:不管赞不赞成,请说说理由。
生:愚公当然很笨,费那么大劲去做别人看起来不能实现的东西。
生:我反对,我很佩服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我觉得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有俗话,事在人为,但这样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朝正确的方向走。
生:愚公不应该移山,因为他完全可以在山中挖一个隧道,直通过去,那样多简便啊!他那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实在是太蠢了。时间长了,他的子孙可以干点儿别的事啊!我不赞成他的做法。
生:勇气值得钦佩,但最好再多点变通的方法!
生:愚公,他具有不断进取,敢于追求的精神,倘若移山成功,便可造福后代,如此长远的目光和毅力都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
生:我觉得这种移山做法不太好.人总得换一种思维去以待身边的事务.前面有块石头我们完全可以绕过去,继续前进。
……
[反思]
这群学生太令我惊喜了!以为学生会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责任”两个字。这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呀,为什么平常三缄其口的学生会顿时活跃异常。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来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位语文教师,只要你所教的大多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被你激发起来了,并且较长时间地保持住了,那就意味着你的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备课、上课,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参与各种语文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需要教师有新意、有专题、有弹性、有发展的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设计不出好的问题,就设计不出好课。要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备课。要能够抓住基本的知识点,理清基本的教学线索。只有脉络清晰、问题集中,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楚、过程流畅。
走进教室,本以为这又是一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上《愚公移山》课时,当学生齐读完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是否赞成愚公的做法?理由是什么。我预计学生多会说“赞成”,会围绕愚公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谈,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不赞成!
生:赞成!
(当我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反应,有“不赞成”的声音有“赞成”的声音。我一愣!怎么会这样呢?)
师:不管赞不赞成,请说说理由。
生:愚公当然很笨,费那么大劲去做别人看起来不能实现的东西。
生:我反对,我很佩服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我觉得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有俗话,事在人为,但这样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朝正确的方向走。
生:愚公不应该移山,因为他完全可以在山中挖一个隧道,直通过去,那样多简便啊!他那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实在是太蠢了。时间长了,他的子孙可以干点儿别的事啊!我不赞成他的做法。
生:勇气值得钦佩,但最好再多点变通的方法!
生:愚公,他具有不断进取,敢于追求的精神,倘若移山成功,便可造福后代,如此长远的目光和毅力都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
生:我觉得这种移山做法不太好.人总得换一种思维去以待身边的事务.前面有块石头我们完全可以绕过去,继续前进。
……
[反思]
这群学生太令我惊喜了!以为学生会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责任”两个字。这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呀,为什么平常三缄其口的学生会顿时活跃异常。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来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位语文教师,只要你所教的大多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被你激发起来了,并且较长时间地保持住了,那就意味着你的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备课、上课,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参与各种语文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需要教师有新意、有专题、有弹性、有发展的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设计不出好的问题,就设计不出好课。要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备课。要能够抓住基本的知识点,理清基本的教学线索。只有脉络清晰、问题集中,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楚、过程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