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全国召开内部体质体系建设研讨会议中提出并发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为认真贯彻和执行财政部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業务层面的重要管理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事业单位治理工作的基础。制定并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模式都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合理的履行职责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于事业单位在业务层面上实施具体的内部控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引言
事业单位业务层面上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率、事业单位的合理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分析及建议的全面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水平。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在业务层面的重要的地位
(一)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上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重要行政体系的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事业单位的工作安排有明确的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效率欠缺、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资金使用率低,事业单位组织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上亟待事业单位在职能决策角度上引起重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间的联系性,建立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上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保护与高效的管理、控制与规范上、在事业单位内部实施对资产与业务的整合、有效解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上的脱节、缺失、模糊、弱化以及缺乏体系化等问题方面,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原则,为公共事业服务职能的有效运行提供规范与保障。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率,减少成本支出,扩大事业单位的经济收益。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上运用的具体方法
(一)梳理单位业务流程和确定风险点
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是做好内部控制的第一件事,梳理出业务流程后才能根据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规定,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明确业务环节,细化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和岗位分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出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应对策略,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二)健立健全事业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是事业单位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的实现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目标,确保事业单位业务有序合理开展的重要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防范各种规操作,是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监管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来看,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对存在潜在风险的控制环节进行职能上的制衡,制衡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将制衡因素嵌入业务流程中,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在现有编制内按照内控的要求设计工作机制,又可以从经济活动的特点出发,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科学设置内部关键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等一系列措施,分离职能设置中的不合理性存在,有效降低事业单位的风险运作。
(四)打破固有化思维,建立平等主体的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模式要打破固有化思维,建立平等主体的管理模式,坚决杜绝独权与集权管理,要采用归口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进行程序规范,科学编制,项目细化准确。按照项目评审与资产配比间进行优化配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助。事业单位根据内部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对法定程序的批复在事业单位业务层面上划分明确指标,规范内部控制的调整程序发挥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管控作用。事业单位业务运作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统筹配合,对于社会的民生所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在国家层面上
国家政府新班组的建立,对于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得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更是要求杜绝腐败滋生,也为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和业务层面的良好运行提供有效的规范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三中全会会议上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让权力在监督监管的环境下进行使用,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上对公职人员进行规范引导,避免以权谋私的职位腐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建设对于业务层面上的要求与国家的政策与战略高度契合,是新时代新政策下的社会使命。
(二)在自身内部层面上
事业单位是政府基础职能部门,也是编报和执行政府基础职能事物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分工,管理各环节进行统筹分配,促进各业务部门间的配合,对于建设事业单位的基础社会职能效益与更好的规划社会基础职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洁政府模式的建立,服务型单位体系的养成,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提高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三)在社会层面上
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层面对于社会事业的建立与规划在新形势与新背景的要求下,对于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提出明确的要求,切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杜绝办事难,事难办的政府配置,建立高效为人民服务的和谐社会型事业单位配置,以事业单位在决策上的导向引导社会化的优化进程,是民众社会、生活中强有力的职能保障。事业单位担负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公共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等的社会职能,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监管是完善社会各职能部门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上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领导组织决策上的重要指示中也明确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社会化要求。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也对于防止腐败,利用职务犯罪在根本与源头上进行杜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各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利用人民群众赋予职能部门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权俊花.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2]郭钰.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
[3]申富平,宋绍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3,(04):52-56.
[4]周春喜.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02,(02):56-59.
[5]王艳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9):25-26.
[6]黄莉,高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难点及解决措施——基于陕西省的调研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5,(01):42-45.
[7]周永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08):104-105.
作者简介:
马秀丽,宁夏广播电视台传输发射中心。
关键词: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引言
事业单位业务层面上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率、事业单位的合理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分析及建议的全面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水平。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在业务层面的重要的地位
(一)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上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重要行政体系的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事业单位的工作安排有明确的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效率欠缺、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资金使用率低,事业单位组织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上亟待事业单位在职能决策角度上引起重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间的联系性,建立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上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保护与高效的管理、控制与规范上、在事业单位内部实施对资产与业务的整合、有效解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上的脱节、缺失、模糊、弱化以及缺乏体系化等问题方面,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原则,为公共事业服务职能的有效运行提供规范与保障。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率,减少成本支出,扩大事业单位的经济收益。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上运用的具体方法
(一)梳理单位业务流程和确定风险点
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是做好内部控制的第一件事,梳理出业务流程后才能根据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规定,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明确业务环节,细化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和岗位分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出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应对策略,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二)健立健全事业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是事业单位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的实现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目标,确保事业单位业务有序合理开展的重要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防范各种规操作,是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监管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来看,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对存在潜在风险的控制环节进行职能上的制衡,制衡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将制衡因素嵌入业务流程中,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在现有编制内按照内控的要求设计工作机制,又可以从经济活动的特点出发,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科学设置内部关键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等一系列措施,分离职能设置中的不合理性存在,有效降低事业单位的风险运作。
(四)打破固有化思维,建立平等主体的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模式要打破固有化思维,建立平等主体的管理模式,坚决杜绝独权与集权管理,要采用归口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进行程序规范,科学编制,项目细化准确。按照项目评审与资产配比间进行优化配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助。事业单位根据内部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对法定程序的批复在事业单位业务层面上划分明确指标,规范内部控制的调整程序发挥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管控作用。事业单位业务运作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统筹配合,对于社会的民生所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在国家层面上
国家政府新班组的建立,对于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得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更是要求杜绝腐败滋生,也为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和业务层面的良好运行提供有效的规范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三中全会会议上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让权力在监督监管的环境下进行使用,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上对公职人员进行规范引导,避免以权谋私的职位腐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建设对于业务层面上的要求与国家的政策与战略高度契合,是新时代新政策下的社会使命。
(二)在自身内部层面上
事业单位是政府基础职能部门,也是编报和执行政府基础职能事物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分工,管理各环节进行统筹分配,促进各业务部门间的配合,对于建设事业单位的基础社会职能效益与更好的规划社会基础职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洁政府模式的建立,服务型单位体系的养成,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提高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三)在社会层面上
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层面对于社会事业的建立与规划在新形势与新背景的要求下,对于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提出明确的要求,切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杜绝办事难,事难办的政府配置,建立高效为人民服务的和谐社会型事业单位配置,以事业单位在决策上的导向引导社会化的优化进程,是民众社会、生活中强有力的职能保障。事业单位担负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公共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等的社会职能,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监管是完善社会各职能部门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上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领导组织决策上的重要指示中也明确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社会化要求。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也对于防止腐败,利用职务犯罪在根本与源头上进行杜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各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利用人民群众赋予职能部门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权俊花.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2]郭钰.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
[3]申富平,宋绍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3,(04):52-56.
[4]周春喜.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02,(02):56-59.
[5]王艳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9):25-26.
[6]黄莉,高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难点及解决措施——基于陕西省的调研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5,(01):42-45.
[7]周永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08):104-105.
作者简介:
马秀丽,宁夏广播电视台传输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