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廣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依据以及内容设计。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能力核心;课程体系
结合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开发遵循的原则
课程体系开发遵循以下原则:(1)以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按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安排课程顺序;(2)以能力为教学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和确定职业能力的内容与等级,转化为相应的课程;(3)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衔接。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的调研结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按照“院内企业培训中心 院外品牌4S店(检测站)”校企合作的协议规定,专业教学团队参与企业每年1-2次的行业走访和调研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和香港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及宝马、丰田企业培训的优点,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员从学徒成长为班组长、技术主管、技术经理、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的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及相应岗位划分为六级,具体情况见表1。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关系相对应(详见表2),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第二任岗位群人才(汽车准医生),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取得汽车维修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或是工作顺序等原则设计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为课程展开的依据,比如机电维修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诊断与维修”,对中级工的要求是:会拆装发动机;会测量发动机各部件;能分析发动机零部件故障;熟悉发动机及零部件工作原理。对高级工的要求是:能熟练拆装发动机;能进行发动机大修作业;能进行发动机电器测量。对技师的要求是:能进行尾气分析;能进行波形分析、综合故障分析;能运用现代检测、诊断设备处理疑难杂症。显然在中级工、高级工与技师之间有明显的职业能力阶梯,专业课程可按这一阶梯展开。技师所具备的“汽车发动机机综合诊断与维修”职业能力可沿着“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发动机机械系统诊断与检修”→“汽车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丰田(或宝马或博世)车系综合故障诊断与检修”的课程学习路线进行培养。
为此,我们将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整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体系框架详见右图),将职业能力、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嵌入课程内容,既符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也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同时将宝马、丰田、博世和日产等企业技术教育内容和模式融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使得学生能够满足汽车后市场一线品牌企业的需求,具备国际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各平台课程内容界定如下:
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指学习汽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接受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汽车结构、原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汽车维修中级工的水平,并取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
综合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综合应用、维修诊断能力和现场的技术管理能力,达到汽车维修高级工的水平,部分学生取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
专项诊断技能平台课程:“专项诊断技能”是指经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根据就业方向和订单培养方向,学生接受品牌汽车产品的专项诊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完全贴合企业培训模式,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对接工作岗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一条平台化、进阶式的路线。
各平台课程模块围绕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设置,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完全具备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
四、结束语
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结合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工作的全面开展,专业教师进行了立足国情、立足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个体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构建了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越琪,孟国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方案[Z].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能力核心;课程体系
结合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开发遵循的原则
课程体系开发遵循以下原则:(1)以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按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安排课程顺序;(2)以能力为教学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和确定职业能力的内容与等级,转化为相应的课程;(3)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衔接。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的调研结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按照“院内企业培训中心 院外品牌4S店(检测站)”校企合作的协议规定,专业教学团队参与企业每年1-2次的行业走访和调研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和香港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及宝马、丰田企业培训的优点,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员从学徒成长为班组长、技术主管、技术经理、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的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及相应岗位划分为六级,具体情况见表1。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关系相对应(详见表2),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第二任岗位群人才(汽车准医生),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取得汽车维修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或是工作顺序等原则设计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为课程展开的依据,比如机电维修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诊断与维修”,对中级工的要求是:会拆装发动机;会测量发动机各部件;能分析发动机零部件故障;熟悉发动机及零部件工作原理。对高级工的要求是:能熟练拆装发动机;能进行发动机大修作业;能进行发动机电器测量。对技师的要求是:能进行尾气分析;能进行波形分析、综合故障分析;能运用现代检测、诊断设备处理疑难杂症。显然在中级工、高级工与技师之间有明显的职业能力阶梯,专业课程可按这一阶梯展开。技师所具备的“汽车发动机机综合诊断与维修”职业能力可沿着“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发动机机械系统诊断与检修”→“汽车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丰田(或宝马或博世)车系综合故障诊断与检修”的课程学习路线进行培养。
为此,我们将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整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体系框架详见右图),将职业能力、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嵌入课程内容,既符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也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同时将宝马、丰田、博世和日产等企业技术教育内容和模式融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使得学生能够满足汽车后市场一线品牌企业的需求,具备国际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各平台课程内容界定如下:
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指学习汽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接受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汽车结构、原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汽车维修中级工的水平,并取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
综合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综合应用、维修诊断能力和现场的技术管理能力,达到汽车维修高级工的水平,部分学生取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
专项诊断技能平台课程:“专项诊断技能”是指经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根据就业方向和订单培养方向,学生接受品牌汽车产品的专项诊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完全贴合企业培训模式,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对接工作岗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一条平台化、进阶式的路线。
各平台课程模块围绕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设置,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完全具备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
四、结束语
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结合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工作的全面开展,专业教师进行了立足国情、立足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个体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构建了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越琪,孟国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方案[Z].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