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关键字】小组合作 探究 情景
新课程标准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各种要素。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探究结果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学习目标的模糊不清。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预先没有设计合作环节,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也应该敏锐地把握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等等。如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射线是直线的一半……”这一判断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让学生随机组合成小组,打破座位界限,根据观点自由组合,分成了对立的两个小组让学生去辩论,由于学生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了一个小组内,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主动的讨论,以期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驳倒对方。这样,小组内的讨论便具备了实际效能。
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
二、巧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重大热点的引入,富于情绪感染的语言渲染,独辟溪径的问题展示,入木三分的理论剖析,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选择和设置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探究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体验,是创设教学情景的一般原则。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
三、善于总结,培养学生能力
在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不能草草完事。一定要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应掌握什么方法,弄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丽娜:《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中的实践》,上海:《中国教育》,2012-01-09.
[2] 文在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年第8期.
【关键字】小组合作 探究 情景
新课程标准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各种要素。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探究结果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学习目标的模糊不清。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预先没有设计合作环节,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也应该敏锐地把握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等等。如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射线是直线的一半……”这一判断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让学生随机组合成小组,打破座位界限,根据观点自由组合,分成了对立的两个小组让学生去辩论,由于学生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了一个小组内,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主动的讨论,以期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驳倒对方。这样,小组内的讨论便具备了实际效能。
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
二、巧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重大热点的引入,富于情绪感染的语言渲染,独辟溪径的问题展示,入木三分的理论剖析,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选择和设置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探究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体验,是创设教学情景的一般原则。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
三、善于总结,培养学生能力
在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不能草草完事。一定要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应掌握什么方法,弄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丽娜:《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中的实践》,上海:《中国教育》,2012-01-09.
[2] 文在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