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再创造”能搭建自由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中的“关键步子”,帮助学生跨越思维的断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梳理、对比和整合 “差异化资源”,驱动学生思维的“可视化”,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再创造;有效经历;思维训练;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06-03
现实的教学侧重理性,短平快的“跨越”会使思维产生断层,机械模仿只为“以学备用”。弗赖登塔尔推崇的“再创造”思想强调依靠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前概念,顺势而为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关键步子”的聚焦,“可视化”的思维碰撞,既能推动学习深入,获得必要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关键能力,真正实现“以学促思”的数学化教学目标。
笔者在某次观摩活动上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紧紧围绕“再创造”的理念来演绎数学化教学,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经验驱动概念的建构。
【教学片段一】初步创造,激活经验
师:星期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家玩拼图游戏。拼1个独立的三角形,用3根小棒。你能往下接吗?
生1:拼2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
生2:拼3个三角形,用9根小棒。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将信息整理成表格,把6根换成“3×2”,以此类推,你有什么发现?
生3:每个三角形用的根数一样多。
生4:多一个三角形,就多3根。
生5:三角形越多,用的根数也越多。
师: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8×3表示什么含义?
生6:6个三角形,需要6个3根,列式为6×3。
生7:8×3表示拼8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数。
师:能拼得完吗?
生(齐):不能。
师:请想个办法,把已经拼的和还没有拼的情况都包含进去,并且能清楚反映三角形的个数和对应的小棒根数。期待你的创造!
(学生在活动单上尝试创造)
师:都用“?”或者“……”算一类,还有第二类(出示:“?”和“3×?”、“□”和“3×□”、“( )”和“3×( )”、“x”和“3×x”)。对比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8:感觉第二类要清楚一些。
生9:第二类容易看出对应关系。
生10:三角形有几个,小棒根数对应就是几个3根。
师:遇到未知的数,常用“?”“( )”和“□”。今天我们换种方式——用字母表示数。你怎么想到用x表示的?
生11:数学社团的老师提起过。
师:除了用x可以表示三角形个数,其他字母行吗?
生12:都可以,外形不同,作用一样。
师:被你们看穿了。如果我选a表示三角形个数,对应的小棒根数就是——
生13:3×a。
师:a可以是哪些数?
生(齐):0、1、2、3…是自然数。
师:可以是半个吗?
生(齐):不可以。
师:看来,从三角形的实际情况来考虑,a相应的就有了范围。
【思考:首先创设“拼图形”情境,将零散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对比发现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的对应关系,巧借概括性表达的实际需要,驱动学生调用经验进行创造活动;接着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符号和字母具有相同的效用,使学生换个方式表达的想法自然生长;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理解字母范围。】
【教学片段二】对比创造,建构模型
师:不知道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年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
生1:用字母a表示。
生2:用字母b表示。
生3:26个字母都可以。
师:是的,字母在这里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用字母x表示爸爸的年龄,大头儿子的年龄可以用字母x表示吗?
生4:我觉得不行,用相同的字母,感觉年龄一样了。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不同数量一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师(出示: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小24岁):怎么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第一类:用单个字母表示,如“y”;第二类:x-24)
生5:我们小组认为“x-24”能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还能看出父子之间相差几岁。
师:给了结果,还说出理由,真棒!接下来,玩“对口令”游戏,试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看谁的反应快!
师:小头爸爸a岁,大头儿子——
生6:(a-24)岁。
师:大头儿子b岁,小头爸爸——
生7:(b 24)岁。
师:你们都能紧扣条件表达,非常好!再来“对口令”,如果小头爸爸25岁,大头儿子几岁?
生(齐):1岁。
师:出生了。如果小头爸爸31岁,大头儿子几岁?
生(齐):7岁。
师:上学了。能说得完吗?
生(齐):说不完。
生8:不对,人的年龄是有限的。
师:是的,年龄有范围,相应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有范围。
【思考:首先创设“算年龄”情境,將知识顺势迁移,使学生在简单运用中体会“同一情境中,不同数量一般用不同字母表示”的数学约定;接着增设条件,搭建“再创造”平台,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评价活动,感知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数量,还能清楚地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的游戏活动,一是“变式训练”,二是“代数求值”,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取值范围对应的问题实际。】 【教学片段三】反思创造,理解简化
师: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1:正方形的周长C=a×4。
生2: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用字母表示公式,显然比文字表达要简洁。其实,简洁是数学发展的需要,这些式子还能再简洁吗?
(学生创造: C=a4、C=4a、S=aa)
师:数学家又是怎样创造的呢?请自学课本。
生3:C=a4是错的,省略乘号时“数字在前,字母在后”,应写成C=4a。
生4:S=aa是对的,还可以写成“S=a2”,“a2”讀作“a的平方”。
生5:a×1=a,字母和1相乘等于本身。
师:“·”表示什么?
生6:我觉得像是“×”的缩小变形。
生7(手势配合):就是这样,把四边向中间合拢。
师:思维碰撞,渡人渡己,真棒!从上往下看,越来越简洁,方便表达;从下往上看,能追根溯源,把握本质。
师:在历史上,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可没有这么简单,不信你听!
[关键词]再创造;有效经历;思维训练;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06-03
现实的教学侧重理性,短平快的“跨越”会使思维产生断层,机械模仿只为“以学备用”。弗赖登塔尔推崇的“再创造”思想强调依靠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前概念,顺势而为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关键步子”的聚焦,“可视化”的思维碰撞,既能推动学习深入,获得必要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关键能力,真正实现“以学促思”的数学化教学目标。
笔者在某次观摩活动上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紧紧围绕“再创造”的理念来演绎数学化教学,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经验驱动概念的建构。
【教学片段一】初步创造,激活经验
师:星期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家玩拼图游戏。拼1个独立的三角形,用3根小棒。你能往下接吗?
生1:拼2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
生2:拼3个三角形,用9根小棒。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将信息整理成表格,把6根换成“3×2”,以此类推,你有什么发现?
生3:每个三角形用的根数一样多。
生4:多一个三角形,就多3根。
生5:三角形越多,用的根数也越多。
师: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8×3表示什么含义?
生6:6个三角形,需要6个3根,列式为6×3。
生7:8×3表示拼8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数。
师:能拼得完吗?
生(齐):不能。
师:请想个办法,把已经拼的和还没有拼的情况都包含进去,并且能清楚反映三角形的个数和对应的小棒根数。期待你的创造!
(学生在活动单上尝试创造)
师:都用“?”或者“……”算一类,还有第二类(出示:“?”和“3×?”、“□”和“3×□”、“( )”和“3×( )”、“x”和“3×x”)。对比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8:感觉第二类要清楚一些。
生9:第二类容易看出对应关系。
生10:三角形有几个,小棒根数对应就是几个3根。
师:遇到未知的数,常用“?”“( )”和“□”。今天我们换种方式——用字母表示数。你怎么想到用x表示的?
生11:数学社团的老师提起过。
师:除了用x可以表示三角形个数,其他字母行吗?
生12:都可以,外形不同,作用一样。
师:被你们看穿了。如果我选a表示三角形个数,对应的小棒根数就是——
生13:3×a。
师:a可以是哪些数?
生(齐):0、1、2、3…是自然数。
师:可以是半个吗?
生(齐):不可以。
师:看来,从三角形的实际情况来考虑,a相应的就有了范围。
【思考:首先创设“拼图形”情境,将零散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对比发现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的对应关系,巧借概括性表达的实际需要,驱动学生调用经验进行创造活动;接着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符号和字母具有相同的效用,使学生换个方式表达的想法自然生长;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理解字母范围。】
【教学片段二】对比创造,建构模型
师:不知道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年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
生1:用字母a表示。
生2:用字母b表示。
生3:26个字母都可以。
师:是的,字母在这里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用字母x表示爸爸的年龄,大头儿子的年龄可以用字母x表示吗?
生4:我觉得不行,用相同的字母,感觉年龄一样了。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不同数量一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师(出示: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小24岁):怎么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第一类:用单个字母表示,如“y”;第二类:x-24)
生5:我们小组认为“x-24”能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还能看出父子之间相差几岁。
师:给了结果,还说出理由,真棒!接下来,玩“对口令”游戏,试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看谁的反应快!
师:小头爸爸a岁,大头儿子——
生6:(a-24)岁。
师:大头儿子b岁,小头爸爸——
生7:(b 24)岁。
师:你们都能紧扣条件表达,非常好!再来“对口令”,如果小头爸爸25岁,大头儿子几岁?
生(齐):1岁。
师:出生了。如果小头爸爸31岁,大头儿子几岁?
生(齐):7岁。
师:上学了。能说得完吗?
生(齐):说不完。
生8:不对,人的年龄是有限的。
师:是的,年龄有范围,相应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有范围。
【思考:首先创设“算年龄”情境,將知识顺势迁移,使学生在简单运用中体会“同一情境中,不同数量一般用不同字母表示”的数学约定;接着增设条件,搭建“再创造”平台,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评价活动,感知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数量,还能清楚地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的游戏活动,一是“变式训练”,二是“代数求值”,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取值范围对应的问题实际。】 【教学片段三】反思创造,理解简化
师: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1:正方形的周长C=a×4。
生2: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用字母表示公式,显然比文字表达要简洁。其实,简洁是数学发展的需要,这些式子还能再简洁吗?
(学生创造: C=a4、C=4a、S=aa)
师:数学家又是怎样创造的呢?请自学课本。
生3:C=a4是错的,省略乘号时“数字在前,字母在后”,应写成C=4a。
生4:S=aa是对的,还可以写成“S=a2”,“a2”讀作“a的平方”。
生5:a×1=a,字母和1相乘等于本身。
师:“·”表示什么?
生6:我觉得像是“×”的缩小变形。
生7(手势配合):就是这样,把四边向中间合拢。
师:思维碰撞,渡人渡己,真棒!从上往下看,越来越简洁,方便表达;从下往上看,能追根溯源,把握本质。
师:在历史上,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可没有这么简单,不信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