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孕穗期”和“拔节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探索与实践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教育,扎根中华民族文化学语言,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合格公民,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416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与生俱来的、一体两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烙有其使用民族、相应国家的文化印痕。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在宏观审视上,必须立足中国语境,胸怀世界眼光,既坚守所有课程学习的民族化方向,也倡导语言课程学习的辩证式立场。另一方面,在微观实践上,必须把握英语学科的结构特征,遵循文化意识的认知逻辑,既可以选择从单词教学、词块教学、语篇教学、语用教学等不同维度切入,也可以选择从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较、文化应用等不同层次加以突破。
一、制定教学目标,关注文化意识
英语学科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定位为抓“双基",完成教材内容,而要把语言学习、跨文化意识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就应特别注意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二、借助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意识,为学生创设更多情境,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立足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束定芳(1996)曾指出,在外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母语文化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敏锐地发现异域文化的特点,同时对母语的理解也更深刻;二是引入母语中熟悉的事物后,能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研究教材,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做到不仅能认识和理解英文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具体做法。课例1:人教版新目标(Gofor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的单元语言目标是描述动物并谈论对动物的喜恶。在SectionB的阅读课中,教师运用图式对比法让学生从重要性、能力、事实和数据、如何拯救等方面对比了泰国的大象和中国的大熊猫。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用英语说或者写中国国宝——大熊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在图式对比的帮助下,模仿“泰国大象”的课文说、写“中国大熊猫”这一项任务,学生普遍反映难度有所降低。
课例 2: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初中《英语》八 年级(上)Unit 8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 的单元语言目标是描述食物的制作过程,遵 从指令。每年学到这个单元的时候,整个校园八年级 的英语课俨然成为了一个个美食节,学生在“做中 学”“学中吃”“吃中乐”,最后达到“乐中学”的效果,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舌尖上的课堂十分令人难忘。”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各自擅长做的食物报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参加“中国美食节”“美式美食节“”英式下午茶”“日韩料理”或“热带水果趴”等。如果是不方便现场制作的食物,可事先在家完成,通过录视频、拍照或画画的方式,最后配上文字(可中英文结合),制成PPT;可现场制作的食物,则要求组员合理分工——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讲解,最后再由所有品尝美食的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味道”。结果正如课前预设的那样,学生各显身手,带来各式各样的美食,如罗宋汤、炸鸡翅、汉堡、三明治、烘焙DIY小饼干、寿司、泡菜、DIY酸奶、水果拼盘等,其中“中华美食节”组主打“闽南美食”。除了粽子、韭菜盒、花生汤外,学生还带来了春卷皮和某位学生的阿嬷协助准备的馅料,吆喝起了“闽南春卷”,尤其引起了吃多了西式快餐的和外省来的学生的兴趣,自己边动手包春卷边吃的方式更为这道闽南传统美食增加了几分乐趣。最终“中,华美食节”组在投票中以绝对优势拔得头筹。教师在活动最后告诉学生:美食是一种文化,它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蘊藏着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当地人民的智慧。英语单词中已出现很多中国特色词汇,如zongzi,springroll,tofu等,因此不仅要多了解、多尝试、多学习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且要努力学习英语,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二)课外延伸,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教科书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还可延伸到课外。英文报刊是学生“传承文化,传播中国”的学习资源之一,他们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和娱乐等方面的新闻,而且可以学到用英语翻译的经典古诗词和有趣的古代习俗等。音乐、电影等音像资源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感受文化的重要渠道。美国迪士尼影业公司曾拍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花木兰》和另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提名的《功夫熊猫》。虽然这两部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和精神内核的表达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是影片中满满的中国元素也诠释了创作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这两部电影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关注“美国味儿”的中国文化,鼓励他们学好英语,把真正的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不仅是增进学生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吸纳先进的外国文化,热爱我国的民族文化;还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英语,并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不断优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度融合、同步提升的有效策略,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英语素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茜,李旋.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166-167+170.
[2]李金姝.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7(03):101-102.
[3]张贺.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1):92-98.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416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与生俱来的、一体两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烙有其使用民族、相应国家的文化印痕。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在宏观审视上,必须立足中国语境,胸怀世界眼光,既坚守所有课程学习的民族化方向,也倡导语言课程学习的辩证式立场。另一方面,在微观实践上,必须把握英语学科的结构特征,遵循文化意识的认知逻辑,既可以选择从单词教学、词块教学、语篇教学、语用教学等不同维度切入,也可以选择从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较、文化应用等不同层次加以突破。
一、制定教学目标,关注文化意识
英语学科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定位为抓“双基",完成教材内容,而要把语言学习、跨文化意识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就应特别注意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二、借助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意识,为学生创设更多情境,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立足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束定芳(1996)曾指出,在外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母语文化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敏锐地发现异域文化的特点,同时对母语的理解也更深刻;二是引入母语中熟悉的事物后,能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研究教材,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做到不仅能认识和理解英文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具体做法。课例1:人教版新目标(Gofor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的单元语言目标是描述动物并谈论对动物的喜恶。在SectionB的阅读课中,教师运用图式对比法让学生从重要性、能力、事实和数据、如何拯救等方面对比了泰国的大象和中国的大熊猫。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用英语说或者写中国国宝——大熊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在图式对比的帮助下,模仿“泰国大象”的课文说、写“中国大熊猫”这一项任务,学生普遍反映难度有所降低。
课例 2: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初中《英语》八 年级(上)Unit 8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 的单元语言目标是描述食物的制作过程,遵 从指令。每年学到这个单元的时候,整个校园八年级 的英语课俨然成为了一个个美食节,学生在“做中 学”“学中吃”“吃中乐”,最后达到“乐中学”的效果,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舌尖上的课堂十分令人难忘。”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各自擅长做的食物报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参加“中国美食节”“美式美食节“”英式下午茶”“日韩料理”或“热带水果趴”等。如果是不方便现场制作的食物,可事先在家完成,通过录视频、拍照或画画的方式,最后配上文字(可中英文结合),制成PPT;可现场制作的食物,则要求组员合理分工——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讲解,最后再由所有品尝美食的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味道”。结果正如课前预设的那样,学生各显身手,带来各式各样的美食,如罗宋汤、炸鸡翅、汉堡、三明治、烘焙DIY小饼干、寿司、泡菜、DIY酸奶、水果拼盘等,其中“中华美食节”组主打“闽南美食”。除了粽子、韭菜盒、花生汤外,学生还带来了春卷皮和某位学生的阿嬷协助准备的馅料,吆喝起了“闽南春卷”,尤其引起了吃多了西式快餐的和外省来的学生的兴趣,自己边动手包春卷边吃的方式更为这道闽南传统美食增加了几分乐趣。最终“中,华美食节”组在投票中以绝对优势拔得头筹。教师在活动最后告诉学生:美食是一种文化,它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蘊藏着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当地人民的智慧。英语单词中已出现很多中国特色词汇,如zongzi,springroll,tofu等,因此不仅要多了解、多尝试、多学习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且要努力学习英语,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二)课外延伸,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教科书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还可延伸到课外。英文报刊是学生“传承文化,传播中国”的学习资源之一,他们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和娱乐等方面的新闻,而且可以学到用英语翻译的经典古诗词和有趣的古代习俗等。音乐、电影等音像资源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感受文化的重要渠道。美国迪士尼影业公司曾拍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花木兰》和另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提名的《功夫熊猫》。虽然这两部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和精神内核的表达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是影片中满满的中国元素也诠释了创作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这两部电影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关注“美国味儿”的中国文化,鼓励他们学好英语,把真正的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不仅是增进学生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吸纳先进的外国文化,热爱我国的民族文化;还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英语,并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不断优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度融合、同步提升的有效策略,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英语素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茜,李旋.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166-167+170.
[2]李金姝.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7(03):101-102.
[3]张贺.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