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并非随意为之。应注意三“宜”三“忌”。
一、点评宜适时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活动情况,准确把握点评契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难时,或课堂出现失常状态时,或当一堂课到了高潮学生群情激动时……如果教师能够注意火候,加以适时的点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歌之一,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讨论。他们讨论得很热烈,由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到自由平等的爱情观,最后,讨论的焦点落在了男女是否平等、能不能平等上。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于是他们一起转向我:“老师,你的观点呢?”
我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于是避实就虚:“人根本的差异不是在性别上,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我’是不是一棵有铜枝铁干的橡树 ;‘我’是不是一株有红硕花朵的木棉?今天,让我们缩小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当场摆擂,双方各作一首爱情诗,哪一方的诗写得好,哪一方就是这场论辩的胜方。”学生立刻群情激动,你一句我一句地作起诗来。到下课时已写出将近二十首诗,其中有些诗句非常好。正因为把握了点评的契机,才取得了这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点评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在课堂点评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要注意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既不能不顾学生实际一味用空洞的理论说教,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学生信口开河,更不能越俎代庖……这方方面面教师都应该考虑。否则,课堂点评要么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
例如,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观摩课,执教者对学生的回答只是说“对”与“错”,“对”的置之不理,“错”的马上告知正确答案,不给学生进一步思维的机会,这样的课堂点评只会将学生的主体性扼杀殆尽。
三、点评宜适人
所谓“适人”,就是我们在对待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时,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点评。对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以指导性点评为主;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赏识性点评为主;对一些心胸豁达开朗的学生,不妨“幽默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增长知识;对一些消极、信心不足的学生使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感染他,培养他的求知兴趣,重树他的信心……
如我教学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时,一位学生问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怎么会是积极的思想感情呢?”他目光忧郁地望着我。我知道他又伤心了,继母对他不好,父亲经常不在家,他平时的情绪就很消沉。
我趁机引导说:“不错,美好的事物也会消逝,但这并不仅仅会给人带来悲伤,积极的人总是因为它的消逝而倍加珍惜,甚至还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动力。就比如吃一串葡萄,积极的人说,我先吃好的,因为我所吃的每一颗葡萄都是剩下中最好的;消极的人说,我先吃差的,期望下一个比前一个好,可是我每次吃的都是最差的一个。”他专注地望着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我又充满感情地对他说:“这是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同样是对秋天,李清照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漫漫人生路上,挫折磨难是少不了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我们豁达一些,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磨难,也许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他受到很大震撼。
综上所述,课堂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引导。好的点评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不恰当的点评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一、点评忌含糊不清
进行课堂点评时,应该尽量客观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对错优劣,指出他们的成功与不足,指出他们应该纠正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时,教师应有一定的原则,不能对学生的所有回答都用一个“好”字来肯定,更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否则课上完了,学生却含糊不清,不知自己的看法到底是对是错。所以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出现偏差时,我们一定要予以纠正;当学生的看法做法激进时,我们要耐心地引导。
如在分析祥林嫂时,有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有学生说她是一个遭受压迫、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显然,学生只看到了较浅显的那一部分,没有真正领悟作者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那就是封建制度下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勤劳、善良、愚昧、迷信、麻木不仁,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确。所以点评要旗帜鲜明。
二、点评忌只评不点
课堂点评,顾名思义包括点和评。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评价不但要客观、准确,而且还应该在学生认识出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及时找准问题的症结,给予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强能力,提高认识。
教学《祝福》第四部分时,我问“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祥林嫂向人们诉说‘我真傻,真的’?”学生回答说是为了说明祥林嫂的悲哀是由于狼吃掉阿毛造成的。如果在此时就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学生显然没有对课文理解到位。于是我顺势点拨:如果阿毛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会不会改变?学生们进行一番讨论后才意识到社会的“狼”才是造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原因,鲁迅让祥林嫂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傻,意在表现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而又愚昧不觉悟的农村妇女形象,从而来揭示封建礼教的罪恶。
三、点评忌信口开河
所谓“信口开河”,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随意地肯定或否定。不是无原则地滥加溢美之辞,便是辛辣地讽刺,无情地打击。诸如“笑什么,这位同学的普通话如此标准,简直就是赵忠祥第二”、“你真是脑子进水啦”、“就你这两下子,还好意思一天到晚张牙舞爪”等等。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生命群体,教师信口开河的表扬或否定,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怎会有学习的热情呢,学生的思维怎么能被激活呢?因此教师进行课堂点评时一定要十分谨慎。既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把学生的深沉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为了鼓励就无视正误颠倒黑白,把学生捧上了天。如果不顾是非对错信口开河,后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轻易地无原则地下结论,应该注意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角度、实事求是的角度、调动学生思维的角度来实施课堂点评。
一、点评宜适时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活动情况,准确把握点评契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难时,或课堂出现失常状态时,或当一堂课到了高潮学生群情激动时……如果教师能够注意火候,加以适时的点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歌之一,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讨论。他们讨论得很热烈,由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到自由平等的爱情观,最后,讨论的焦点落在了男女是否平等、能不能平等上。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于是他们一起转向我:“老师,你的观点呢?”
我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于是避实就虚:“人根本的差异不是在性别上,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我’是不是一棵有铜枝铁干的橡树 ;‘我’是不是一株有红硕花朵的木棉?今天,让我们缩小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当场摆擂,双方各作一首爱情诗,哪一方的诗写得好,哪一方就是这场论辩的胜方。”学生立刻群情激动,你一句我一句地作起诗来。到下课时已写出将近二十首诗,其中有些诗句非常好。正因为把握了点评的契机,才取得了这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点评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在课堂点评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要注意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既不能不顾学生实际一味用空洞的理论说教,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学生信口开河,更不能越俎代庖……这方方面面教师都应该考虑。否则,课堂点评要么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
例如,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观摩课,执教者对学生的回答只是说“对”与“错”,“对”的置之不理,“错”的马上告知正确答案,不给学生进一步思维的机会,这样的课堂点评只会将学生的主体性扼杀殆尽。
三、点评宜适人
所谓“适人”,就是我们在对待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时,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点评。对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以指导性点评为主;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赏识性点评为主;对一些心胸豁达开朗的学生,不妨“幽默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增长知识;对一些消极、信心不足的学生使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感染他,培养他的求知兴趣,重树他的信心……
如我教学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时,一位学生问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怎么会是积极的思想感情呢?”他目光忧郁地望着我。我知道他又伤心了,继母对他不好,父亲经常不在家,他平时的情绪就很消沉。
我趁机引导说:“不错,美好的事物也会消逝,但这并不仅仅会给人带来悲伤,积极的人总是因为它的消逝而倍加珍惜,甚至还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动力。就比如吃一串葡萄,积极的人说,我先吃好的,因为我所吃的每一颗葡萄都是剩下中最好的;消极的人说,我先吃差的,期望下一个比前一个好,可是我每次吃的都是最差的一个。”他专注地望着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我又充满感情地对他说:“这是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同样是对秋天,李清照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漫漫人生路上,挫折磨难是少不了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我们豁达一些,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磨难,也许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他受到很大震撼。
综上所述,课堂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引导。好的点评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不恰当的点评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一、点评忌含糊不清
进行课堂点评时,应该尽量客观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对错优劣,指出他们的成功与不足,指出他们应该纠正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时,教师应有一定的原则,不能对学生的所有回答都用一个“好”字来肯定,更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否则课上完了,学生却含糊不清,不知自己的看法到底是对是错。所以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出现偏差时,我们一定要予以纠正;当学生的看法做法激进时,我们要耐心地引导。
如在分析祥林嫂时,有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有学生说她是一个遭受压迫、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显然,学生只看到了较浅显的那一部分,没有真正领悟作者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那就是封建制度下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勤劳、善良、愚昧、迷信、麻木不仁,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确。所以点评要旗帜鲜明。
二、点评忌只评不点
课堂点评,顾名思义包括点和评。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评价不但要客观、准确,而且还应该在学生认识出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及时找准问题的症结,给予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强能力,提高认识。
教学《祝福》第四部分时,我问“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祥林嫂向人们诉说‘我真傻,真的’?”学生回答说是为了说明祥林嫂的悲哀是由于狼吃掉阿毛造成的。如果在此时就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学生显然没有对课文理解到位。于是我顺势点拨:如果阿毛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会不会改变?学生们进行一番讨论后才意识到社会的“狼”才是造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原因,鲁迅让祥林嫂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傻,意在表现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而又愚昧不觉悟的农村妇女形象,从而来揭示封建礼教的罪恶。
三、点评忌信口开河
所谓“信口开河”,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随意地肯定或否定。不是无原则地滥加溢美之辞,便是辛辣地讽刺,无情地打击。诸如“笑什么,这位同学的普通话如此标准,简直就是赵忠祥第二”、“你真是脑子进水啦”、“就你这两下子,还好意思一天到晚张牙舞爪”等等。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生命群体,教师信口开河的表扬或否定,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怎会有学习的热情呢,学生的思维怎么能被激活呢?因此教师进行课堂点评时一定要十分谨慎。既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把学生的深沉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为了鼓励就无视正误颠倒黑白,把学生捧上了天。如果不顾是非对错信口开河,后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轻易地无原则地下结论,应该注意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角度、实事求是的角度、调动学生思维的角度来实施课堂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