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乃立国根本。而以音乐教育为代表的艺体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但是目前我国在音乐教育上体制和方法仍然不够完善,对于方法的创新及观念的变革尤为重要。本文以钢琴老师及陪练工作为契机创作,简单概括并论述了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主要论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角色,及对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 特长培养 钢琴授课
目前,国内外的音乐家、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及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音乐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教育方法或体系。例如达尔克罗兹以《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卡尔·奥尔夫的器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和柯达伊·左尔坦的民间音乐教育理论等等。
儿童钢琴教育,在这样的理论支撑可以进行较好的实践和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钢琴教师自然地灌输并沿用这些教育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习的过程会更加有科学依据,更加系统化。
在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以赵晓生的总结为例,“在钢琴主课教学中,存在着六个值得重视的基础性问题:节奏意识、声音概念、准确读谱、和声感觉、层次分离、语气语态”。(赵晓生,2006)这句箴言在我授课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第一,节奏意识。节奏作为音乐的三要素之一,且是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如果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具古生物的遗骸,虽然在数千年时间的沉淀下,肉质已经不服孙在,但只有骨架还在,古生物研究者还是可以判断出生物的年代、物种甚至更加详尽的信息。这就是骨架的意义。任何音乐的演奏都离不开节奏,打击乐器更是器乐中最考验节奏的一种。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一个节奏意识比较淡薄的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音响,心中没有节奏的后果是——曲子不成曲子,变了味道。譬如有的学生搞不清楚八六拍子里四分音符占几拍。拿到谱子先看拍号是非常基本的步骤,谱子的一开始会明确标记拍号和节奏,如四四拍、四二拍、八六拍、小快板、慢板等等,知道了这些对曲子的基本律动我们就有了大概的印象。节奏的律动决定音乐的性质。如华尔兹惯用三拍子,进行曲一般是二拍子,因为与人们的步伐一致。节拍与音的时值息息相关,为了改变一些节奏意识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做节奏分解训练,从一拍一音,一拍两音往上叠置,这样比较合理。
第二,声音概念。发声体震动产生声音,钢琴的发声原理是琴槌敲击琴弦发声。正因为这种发声方式,钢琴弹出的音特点就是:独立、分离、持续时间短。这也是钢琴的乐器特点,它每个键发出的声音不能像提琴类乐器一样持久,提琴类乐器,一次运弓,声音可以持续较久,钢琴音会比较快的消失。弹琴的过程是:准备—敲击琴键—发出泛音。因此触键的不同对音质会产生决定性的印象。譬如果断坚决的触键,声音一定是清脆、干净利落的。连奏会让音与音连在一起,有柔和的感觉。为什么我们要听不同的演奏家演繹的同一首曲目?因为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想象不同、认知不同,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有一些学生是没有声音概念的,这一般是因为在练琴的时候没有认真去听自己弹出的声音, 我们常常告诉年龄较小的学生:练琴要带上耳朵,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准确读谱。由于五线谱印刷和曲目的原因,学生读错谱子和忽视谱面信息是常有之事,年龄较小的学生犯这样的错误已经屡见不鲜。读谱需要读五个方面:
1、 音符究竟是什么音
2、 音符的时值
3、休止符的正确判断
4、连线及跳音的区分
5、装饰音
准确读谱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练习时,如果一开始练的是有错误的,那么到后期是非常难改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对于手指来说,第一个记忆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事后改正会花费很大的经力,相信练琴的同学都有体会。
第四、和声感觉。这一个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于所有学习钢琴的同学而言是一个通病。对于我自己而言,没有系统学习和声学的时候对和声的概念也比较薄弱。不同和声的选择让曲子的色彩和情绪发生变化,也让曲目有了层次感、厚重感。在钢琴的发展史上,巴洛克时期就开始运用和声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作曲家更是将和声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儿童弹奏着,作为钢琴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先让其体会不同和声的色彩感,慢慢的建立和声感觉。诚然,这个工作需要漫长的过程。
第五、语气语态。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会影响到学生处理音乐的语气语态。对于国内弹琴的小朋友,机械式的演奏比较常见,包括我自己小时候也有这样的阶段。意识到语气语态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音乐“活”起来,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提高乐感的关键。同样的曲子,不同的学生演奏,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语气语态不同。因此,演奏一首曲子前,要研究曲目的框架,要明白整个作品的布局,开端,发展,过程,趋向,高潮曲段都需明确其具体位置。同时,演奏时要带上感情,把自己融入曲子。
第六、科学练琴。一些琴童在上课时会告诉我:老师,我每天都有练琴,但是作业还是没有完成。家长也会告诉我;老师,孩子练琴很用功,每天都在练习。可是当我检查作业的时候,结果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答案就是孩子们没有科学练琴。小朋友们坐在钢琴前的时间其实并不等于联系的时间,他们有时候会注意力不集中,手在琴上跳跃,脑袋却在想练完琴要去哪里玩,因此消耗再多的时间,也是浪费。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练习一个小时,就专心致志练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在练习中间不要把时间花费在上厕所、喝水这样的琐事上。同时,在练琴过程中,要有侧重点的练习。已经练熟的部分,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要把精力花在没有练熟的部分,这样的练琴分配才合理。坚决杜绝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弹奏,这样的练习不仅看不到练习效果,还白白浪费了时间。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点总结,对比我自己小时候的钢琴教育过程,现在我们国家的钢琴教学已经有了一些提升和进步。钢琴教师的数量在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人充当了钢琴教师的角色,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同时也提高了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这是令人欣慰的。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得很好,很多人愿意让孩子在国内接受完小学或初中的教育。但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所言的基础教育指的是什么呢?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三足鼎立,还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课、地理、历史课等等。可是基本没有哪个学校会把音乐、美术、体育这样的课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些课程总是会占据最少的课程分布比重。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文化却是玩出来的。艺体课程的学习,是对人的塑造,是个性的建立。所以我真切的希望,这样的课程在以后会在学校内分配到更多的课堂比例,而不是只有报名特长班才可以学到。如此一来,学生们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生,2006年第一版,《通向音乐圣殿》,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音乐教育 特长培养 钢琴授课
目前,国内外的音乐家、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及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音乐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教育方法或体系。例如达尔克罗兹以《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卡尔·奥尔夫的器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和柯达伊·左尔坦的民间音乐教育理论等等。
儿童钢琴教育,在这样的理论支撑可以进行较好的实践和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钢琴教师自然地灌输并沿用这些教育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习的过程会更加有科学依据,更加系统化。
在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以赵晓生的总结为例,“在钢琴主课教学中,存在着六个值得重视的基础性问题:节奏意识、声音概念、准确读谱、和声感觉、层次分离、语气语态”。(赵晓生,2006)这句箴言在我授课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第一,节奏意识。节奏作为音乐的三要素之一,且是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如果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具古生物的遗骸,虽然在数千年时间的沉淀下,肉质已经不服孙在,但只有骨架还在,古生物研究者还是可以判断出生物的年代、物种甚至更加详尽的信息。这就是骨架的意义。任何音乐的演奏都离不开节奏,打击乐器更是器乐中最考验节奏的一种。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一个节奏意识比较淡薄的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音响,心中没有节奏的后果是——曲子不成曲子,变了味道。譬如有的学生搞不清楚八六拍子里四分音符占几拍。拿到谱子先看拍号是非常基本的步骤,谱子的一开始会明确标记拍号和节奏,如四四拍、四二拍、八六拍、小快板、慢板等等,知道了这些对曲子的基本律动我们就有了大概的印象。节奏的律动决定音乐的性质。如华尔兹惯用三拍子,进行曲一般是二拍子,因为与人们的步伐一致。节拍与音的时值息息相关,为了改变一些节奏意识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做节奏分解训练,从一拍一音,一拍两音往上叠置,这样比较合理。
第二,声音概念。发声体震动产生声音,钢琴的发声原理是琴槌敲击琴弦发声。正因为这种发声方式,钢琴弹出的音特点就是:独立、分离、持续时间短。这也是钢琴的乐器特点,它每个键发出的声音不能像提琴类乐器一样持久,提琴类乐器,一次运弓,声音可以持续较久,钢琴音会比较快的消失。弹琴的过程是:准备—敲击琴键—发出泛音。因此触键的不同对音质会产生决定性的印象。譬如果断坚决的触键,声音一定是清脆、干净利落的。连奏会让音与音连在一起,有柔和的感觉。为什么我们要听不同的演奏家演繹的同一首曲目?因为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想象不同、认知不同,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有一些学生是没有声音概念的,这一般是因为在练琴的时候没有认真去听自己弹出的声音, 我们常常告诉年龄较小的学生:练琴要带上耳朵,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准确读谱。由于五线谱印刷和曲目的原因,学生读错谱子和忽视谱面信息是常有之事,年龄较小的学生犯这样的错误已经屡见不鲜。读谱需要读五个方面:
1、 音符究竟是什么音
2、 音符的时值
3、休止符的正确判断
4、连线及跳音的区分
5、装饰音
准确读谱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练习时,如果一开始练的是有错误的,那么到后期是非常难改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对于手指来说,第一个记忆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事后改正会花费很大的经力,相信练琴的同学都有体会。
第四、和声感觉。这一个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于所有学习钢琴的同学而言是一个通病。对于我自己而言,没有系统学习和声学的时候对和声的概念也比较薄弱。不同和声的选择让曲子的色彩和情绪发生变化,也让曲目有了层次感、厚重感。在钢琴的发展史上,巴洛克时期就开始运用和声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作曲家更是将和声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儿童弹奏着,作为钢琴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先让其体会不同和声的色彩感,慢慢的建立和声感觉。诚然,这个工作需要漫长的过程。
第五、语气语态。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会影响到学生处理音乐的语气语态。对于国内弹琴的小朋友,机械式的演奏比较常见,包括我自己小时候也有这样的阶段。意识到语气语态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音乐“活”起来,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提高乐感的关键。同样的曲子,不同的学生演奏,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语气语态不同。因此,演奏一首曲子前,要研究曲目的框架,要明白整个作品的布局,开端,发展,过程,趋向,高潮曲段都需明确其具体位置。同时,演奏时要带上感情,把自己融入曲子。
第六、科学练琴。一些琴童在上课时会告诉我:老师,我每天都有练琴,但是作业还是没有完成。家长也会告诉我;老师,孩子练琴很用功,每天都在练习。可是当我检查作业的时候,结果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答案就是孩子们没有科学练琴。小朋友们坐在钢琴前的时间其实并不等于联系的时间,他们有时候会注意力不集中,手在琴上跳跃,脑袋却在想练完琴要去哪里玩,因此消耗再多的时间,也是浪费。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练习一个小时,就专心致志练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在练习中间不要把时间花费在上厕所、喝水这样的琐事上。同时,在练琴过程中,要有侧重点的练习。已经练熟的部分,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要把精力花在没有练熟的部分,这样的练琴分配才合理。坚决杜绝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弹奏,这样的练习不仅看不到练习效果,还白白浪费了时间。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点总结,对比我自己小时候的钢琴教育过程,现在我们国家的钢琴教学已经有了一些提升和进步。钢琴教师的数量在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人充当了钢琴教师的角色,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同时也提高了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这是令人欣慰的。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得很好,很多人愿意让孩子在国内接受完小学或初中的教育。但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所言的基础教育指的是什么呢?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三足鼎立,还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课、地理、历史课等等。可是基本没有哪个学校会把音乐、美术、体育这样的课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些课程总是会占据最少的课程分布比重。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文化却是玩出来的。艺体课程的学习,是对人的塑造,是个性的建立。所以我真切的希望,这样的课程在以后会在学校内分配到更多的课堂比例,而不是只有报名特长班才可以学到。如此一来,学生们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生,2006年第一版,《通向音乐圣殿》,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