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思政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要求高校教师能教专业知识,又能通过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课堂上对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促进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本文以高校公共课程大学英语为例,探讨如何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实现英语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双重结合。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杨党芳(1992-),女,河南武陟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一、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学英语作为应用型高校公共课程,面向学生范围广,课程量大,涵盖专业多,同时作为中西方文化知识传播的桥梁,如何利用好大学英语课堂,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实现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课堂思政的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探索的重要内容。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课程思政并非教学内容的补充,而是融于所有教学环节之中,每个环节的思政资源都需要重新考虑。只要是与思政目标模型相关的要素都可以应用,发挥人文类课程的隐性特点,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思政目标。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教学经验较少,对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课堂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同时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偏科现象严重,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为实现英语课程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教学效果增加难度。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兼具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国内国际社会环境因素和各类思想文化多样,学生缺乏一定辨别能力,政治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思想渗透和冲击,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积极向上、乐观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课堂思政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三、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中西文化并重,强化主题引领。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批判地进行西方语言和文化教学、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新时代中国国情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平等和文化自信的创新方式。
以全新版大學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1 “Ways of learning”为例,Text A Learning“Chinese-Style”的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引出中西方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最后引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寻求平衡。课前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国内外高校上课方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中西方学习方式差异。在教学目标上,除了要学生掌握课文重难点词汇、短语、长难句,掌握文章布局和阅读理解技巧外,还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性思维,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思考,取其精华。如学习借鉴美国社会中self-reliance,creativity,independence的文化,并运用到自身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中西方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融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以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姿态引导学生健全学习观、世界观、全球观。本单元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对比和比较的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布局,以“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强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这也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学生所欠缺的逻辑思考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堂上专业知识、文化差异的学习及课下每月的逻辑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巩固课堂思政效果。
2.紧扣等级考试,着力文化育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规模标准化英语考试,是测试全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近两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侧重对中国文化、传统节日、中国“名片”的考查。例如翻译试题中的中华元素刺绣、脸谱、太极拳,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以及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北京烤鸭、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根据节日或热门话题,每周选取一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文化元素及英文表达,一方面拓宽词汇积累,提升翻译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文化自信,感受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四大名著(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是明清时期四部伟大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小说,除了掌握专有名词、最高级表达及翻译外,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著作,回归经典。另外,中国作为基建强国,高铁(China Railway High-speed train)总里程已近4万公里,缩短了出行时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试题中考点的讲解及引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来说,只注重教材或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以考试为抓手,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英语学习中,能吸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和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杨党芳(1992-),女,河南武陟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一、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学英语作为应用型高校公共课程,面向学生范围广,课程量大,涵盖专业多,同时作为中西方文化知识传播的桥梁,如何利用好大学英语课堂,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实现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课堂思政的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探索的重要内容。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课程思政并非教学内容的补充,而是融于所有教学环节之中,每个环节的思政资源都需要重新考虑。只要是与思政目标模型相关的要素都可以应用,发挥人文类课程的隐性特点,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思政目标。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教学经验较少,对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课堂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同时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偏科现象严重,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为实现英语课程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教学效果增加难度。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兼具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国内国际社会环境因素和各类思想文化多样,学生缺乏一定辨别能力,政治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思想渗透和冲击,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积极向上、乐观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课堂思政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三、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中西文化并重,强化主题引领。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批判地进行西方语言和文化教学、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新时代中国国情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平等和文化自信的创新方式。
以全新版大學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1 “Ways of learning”为例,Text A Learning“Chinese-Style”的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引出中西方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最后引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寻求平衡。课前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国内外高校上课方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中西方学习方式差异。在教学目标上,除了要学生掌握课文重难点词汇、短语、长难句,掌握文章布局和阅读理解技巧外,还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性思维,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思考,取其精华。如学习借鉴美国社会中self-reliance,creativity,independence的文化,并运用到自身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中西方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融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以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姿态引导学生健全学习观、世界观、全球观。本单元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对比和比较的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布局,以“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强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这也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学生所欠缺的逻辑思考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堂上专业知识、文化差异的学习及课下每月的逻辑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巩固课堂思政效果。
2.紧扣等级考试,着力文化育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规模标准化英语考试,是测试全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近两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侧重对中国文化、传统节日、中国“名片”的考查。例如翻译试题中的中华元素刺绣、脸谱、太极拳,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以及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北京烤鸭、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根据节日或热门话题,每周选取一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文化元素及英文表达,一方面拓宽词汇积累,提升翻译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文化自信,感受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四大名著(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是明清时期四部伟大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小说,除了掌握专有名词、最高级表达及翻译外,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著作,回归经典。另外,中国作为基建强国,高铁(China Railway High-speed train)总里程已近4万公里,缩短了出行时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试题中考点的讲解及引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来说,只注重教材或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以考试为抓手,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英语学习中,能吸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和文化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