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法国和中国分处欧亚大陆两端,都有着古老的文明历史。在这两个地理位置相隔遥远的国家,动物在文化中的形象有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动物在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的正确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分析,对比了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动物形象。
关键词:动物形象差异;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价值观
李大钊先生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李大钊,1951)法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中国文化则是东方文明的核心。法中两国文化的诸多差异造成了动物形象联想意义的不同。本文探索了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法中文化中的诸多差异并且分析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一、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法中文化中的差异
动物本身就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在不断进步,动物也就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进入到文化领域中。法中两种文化历史悠久,都包含着大量的动物形象,它们都是各自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形象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也使得各种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动物形象存在着千差万别,通过对比可分为联想意义基本对应、联想意义部分对应和联想意义不对应三种情况。
1 联想意义基本相同
许多动物形象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联想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交际双方涉及到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例如,
(1)“pecher en esu trouble”,是“浑水摸鱼”的意思。
(2)“Chien qui aboie ne mord pas.”,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吠犬不咬人”。
(3)“enfermer le loup dans la bergerle.”,是“引狼入室”。
(4)“etre mse oomme un renard”,如同中国成语“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法语中这些动物的形象都可以完全与中文里的动物形象相对应。
2 联想意义角度不同
由于法中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所以,两种文化看待动物的角度和侧重点往往不同。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这种意义或者这个意义由另一种动物形象代替。
例如:
(1)“Qui voIe un oeuf vole un boeuf.”,“小时偷蛋,长大头牛”。中国人从牛联想不到这个意义。却有一句与之完全相同的中国谚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2)“Mieux vaut tard que jamais.”意思是“做得晚总比从来不做好。”这句法语谚语中没有动物出现,而中国有个成语与这句话意思完全相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成语里由“羊”的形象联想到了出现损失应及时不救的意义。
(3)“Laissez dormirles ehiens eoueh6s.”意思是“让睡着的狗继续睡。”而中国文化里与这个意义相对应的是“打草惊蛇”“蛇”代替了这句法语中“狗”的意义。
3 联想意义完全相反
法中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经国了几千年的沉淀。法国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却凝聚了东方文化的精华,因此,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同一种动物的形象经常完全不同。有些动物在一种文化中是积极的正面形象,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为被不耻或被讽刺的对象。
例如,
(1)“Une oie blanche”意思是幼稚无知,有些愚蠢的小女孩。具有讽刺意义。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白色的鹅、天鹅等都具有是高洁、神圣的意义。唐代的大诗人骆宾王一首《鹅》成为咏鹅的千古绝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hibou”猫头鹰,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法国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所以在法语里,猫头鹰有智慧和威严的意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写了著名的《猫头鹰》(Los hiboux)来赞美猫头鹰的智慧:“Leur attitude au sage enseigne/Quilfaut en ce monde quil eraigne/Le tumulte et le mouve-merit”(Charles Baudelaire,1857)(它们的态度教智者/在这世上应该畏怯/众人的运动和喧哗-郭宏安,2007)。然而,在我国,猫头鹰却意味着不祥之兆。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的俗语。猫头鹰是死亡和厄运的意思。
二、造成动物形象联想意义差异的原因
由上文的举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动物形象有着多种多样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呢?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1、宗教信仰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说:“作为符号载体的宗教,可以说是文化的基本质量。”(王铭铭,2000)文化具有浓烈的宗教气质。它关系到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国不同的宗教植根于各自不同的土壤中,各有其独特的一面。在不同宗教影响下的文化各有不同。因而,动物形象作为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宗教的影响下传达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意义。
法国是一个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圣经》在法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它对法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圣经》中许多关于动物的典故,对动物在词汇中的象征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动物中,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差别最大的是“龙”(dragon)。在法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中,“dragon”代表的是邪恶。《圣经》的《新约全书一新译本》中这样描写龙:“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1976)撤旦可化身为龙也可幻化为蛇,撒旦引诱夏娃时就化作了一条蛇。可见,在《圣经》传达的信息中,“dragon”是邪恶的魔鬼的化身。在法语里,“dragon”还有“悍妇”、“泼妇”的意思。现代法语中,“dragon de vertll”用来讽喻那些一本正经的女人或者“女道学家”。
远古时代的中国,当宗教还处于萌芽时期的“图腾”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对龙的崇拜。中国古老传说 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为龙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王县,2008)。19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士的“c”型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蚌塑龙虎,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考证,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王晓梅,2004)有密切的联系。可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已经由来已久。因此,在中国,“龙”是万万不能有这种邪恶或者丑陋形象的。“龙”在中国文化里,是高贵、王权和吉祥的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封建时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新人喜结良缘叫“龙风呈祥”;婚后喜得贵子父母又“望子成龙”;年轻人体魄强健精神抖擞是“生龙活虎”、“龙马精神”;传统的节日中,过年“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龙”根植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重要最积极的文化符号。
同样一个虚构中的动物,法国人中国人理解相去甚远,之所以这样,是宗教的影响在起作用。
2、文化背景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积淀。”(安启念,2007)而人类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生存生活也是在各自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来自不同的历史渊源。法国三面环海,历史上受过很多海洋文化民族的影响,法国文化具有很深的“海洋文化”(贾玉新,1997)色彩。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里的气候地形非常适合农耕。长期的农业生产孕育了中国的“农业文化”(贾玉新,1997)。
法国人高傲地把自己比喻为高卢雄鸡(La Coq gau10is)。各种国际赛事中,法国队的队服上往往有高卢雄鸡的标志。这是因为,罗马帝国占领当时法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把今天法国这个地方叫做高卢(Gallia),把高卢人叫做Gallus。而“Gallus”这个词在拉丁语中的另一个意思是“公鸡”。中世纪前期没有人把“高卢人”与“公鸡”的意思联想到一起。这种联想出现于十四世纪。众所周知,十四世纪的法国处于百年战争时期。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法国人崇尚勇武果敢的英雄主义精神,也让他们的民族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高卢雄鸡的英雄形象便应运而生。雄鸡被法国人赋予警惕勇敢的品质。这与法国人受到崇尚积极进取,热爱冒险竞争的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
中国文化中,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它自古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传说里,鸡居住在太阳里,鸡鸣报晓,旭日东升,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鸡早起报晓的形象,让人们联想到辛勤耕作的农民,闻鸡起舞勤奋之人。的而这些形象都与中国的农业文化息息相关。十二生肖与我国的干支纪年有关。干支纪年法源自农业生产,同时也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鸡鸣报晓,也是古代中国人进行农业生产不误农时的重要时间标志。鸡是“五德之禽”(韩婴,汉代)又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的形象,也源自于中国人农业文化影响下崇尚和谐安分知足的性格。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假恶丑的。它是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的根本标准。
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价值观受到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主张天人相分,崇尚个人主义,求变求动。中国人的价值观基本上体现在儒道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中。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遵守自然规律,崇尚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求稳求静。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法国人和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和看待动物的角度不同,因而,动物在文化领域中的形象便有了诸多不同之处。
比如,对牛的态度。法国人喜欢公牛(bceuf),常说“Fort eomme un boeuf?”像牛一样强壮,用公牛比喻一个人力量的强大。“Travailler comme un boeuf”比喻人像牛一样精力十足耐力持久地工作。《拉封丹寓言》(拉封丹,远方译,1982)中有两则关于公牛的故事:《青蛙想要大如牛》和《两头公牛和一只青蛙》。两则寓言都用青蛙的渺小来衬托牛力量的强大。可见,法国人对公牛宠爱有加。这是因为它强健的体魄和无穷的力量。但是法国人眼中的母牛(vache)却总是被人讽刺和辱骂的对象。“vache”是年轻人对警察的谑称。俗语中“vache”是混蛋,兔崽子的意思。“sold comme une vache”醉得像头母牛,指人烂醉如泥,不省人事。“Comme une vache qui re-garde passer un train”像一只看着火车经过的母牛,用来比如人目光呆滞,傻气十足。“Parler frangais colllme une vache espagnole”像一头西班牙的牛一样讲法语,比喻人法语讲的很差劲,让人无法听懂。可见,法国人喜欢好动的公牛,它力量的强大做事勇武;讨厌好静的母牛,它没有公牛力量强大而且动作缓慢笨拙。体现了法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直接坦率不太会顾及他人感受喜欢讽刺、喜欢积极进取、求动求变的民族性格。
中国人则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对牛的好恶。中国人爱牛,是因为牛不仅有力量有耐力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1932)的自我奉献精神。牛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他人而生为集体而生。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十二生肖之一,是吉祥的象征,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和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有时候也讨厌牛。“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或者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老牛拉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一点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不能胜任。“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牛的迟钝笨拙影响了他人给别人带来了不便。这些正体现了中国人做事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好静求稳、安分知足和中庸含蓄的民族性格。
综上所述,动物的象征意义在人类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造成了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有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其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一动物形象,在各自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动物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话者或听话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于一种动物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种动物所承载的所有文化意义。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动物形象在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动物形象差异;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价值观
李大钊先生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李大钊,1951)法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中国文化则是东方文明的核心。法中两国文化的诸多差异造成了动物形象联想意义的不同。本文探索了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法中文化中的诸多差异并且分析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一、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法中文化中的差异
动物本身就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在不断进步,动物也就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进入到文化领域中。法中两种文化历史悠久,都包含着大量的动物形象,它们都是各自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形象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也使得各种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动物形象存在着千差万别,通过对比可分为联想意义基本对应、联想意义部分对应和联想意义不对应三种情况。
1 联想意义基本相同
许多动物形象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联想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交际双方涉及到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例如,
(1)“pecher en esu trouble”,是“浑水摸鱼”的意思。
(2)“Chien qui aboie ne mord pas.”,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吠犬不咬人”。
(3)“enfermer le loup dans la bergerle.”,是“引狼入室”。
(4)“etre mse oomme un renard”,如同中国成语“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法语中这些动物的形象都可以完全与中文里的动物形象相对应。
2 联想意义角度不同
由于法中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所以,两种文化看待动物的角度和侧重点往往不同。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这种意义或者这个意义由另一种动物形象代替。
例如:
(1)“Qui voIe un oeuf vole un boeuf.”,“小时偷蛋,长大头牛”。中国人从牛联想不到这个意义。却有一句与之完全相同的中国谚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2)“Mieux vaut tard que jamais.”意思是“做得晚总比从来不做好。”这句法语谚语中没有动物出现,而中国有个成语与这句话意思完全相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成语里由“羊”的形象联想到了出现损失应及时不救的意义。
(3)“Laissez dormirles ehiens eoueh6s.”意思是“让睡着的狗继续睡。”而中国文化里与这个意义相对应的是“打草惊蛇”“蛇”代替了这句法语中“狗”的意义。
3 联想意义完全相反
法中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经国了几千年的沉淀。法国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却凝聚了东方文化的精华,因此,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同一种动物的形象经常完全不同。有些动物在一种文化中是积极的正面形象,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为被不耻或被讽刺的对象。
例如,
(1)“Une oie blanche”意思是幼稚无知,有些愚蠢的小女孩。具有讽刺意义。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白色的鹅、天鹅等都具有是高洁、神圣的意义。唐代的大诗人骆宾王一首《鹅》成为咏鹅的千古绝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hibou”猫头鹰,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法国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所以在法语里,猫头鹰有智慧和威严的意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写了著名的《猫头鹰》(Los hiboux)来赞美猫头鹰的智慧:“Leur attitude au sage enseigne/Quilfaut en ce monde quil eraigne/Le tumulte et le mouve-merit”(Charles Baudelaire,1857)(它们的态度教智者/在这世上应该畏怯/众人的运动和喧哗-郭宏安,2007)。然而,在我国,猫头鹰却意味着不祥之兆。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的俗语。猫头鹰是死亡和厄运的意思。
二、造成动物形象联想意义差异的原因
由上文的举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动物形象有着多种多样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呢?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1、宗教信仰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说:“作为符号载体的宗教,可以说是文化的基本质量。”(王铭铭,2000)文化具有浓烈的宗教气质。它关系到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国不同的宗教植根于各自不同的土壤中,各有其独特的一面。在不同宗教影响下的文化各有不同。因而,动物形象作为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宗教的影响下传达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意义。
法国是一个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圣经》在法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它对法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圣经》中许多关于动物的典故,对动物在词汇中的象征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动物中,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差别最大的是“龙”(dragon)。在法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中,“dragon”代表的是邪恶。《圣经》的《新约全书一新译本》中这样描写龙:“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1976)撤旦可化身为龙也可幻化为蛇,撒旦引诱夏娃时就化作了一条蛇。可见,在《圣经》传达的信息中,“dragon”是邪恶的魔鬼的化身。在法语里,“dragon”还有“悍妇”、“泼妇”的意思。现代法语中,“dragon de vertll”用来讽喻那些一本正经的女人或者“女道学家”。
远古时代的中国,当宗教还处于萌芽时期的“图腾”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对龙的崇拜。中国古老传说 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为龙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王县,2008)。19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士的“c”型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蚌塑龙虎,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考证,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王晓梅,2004)有密切的联系。可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已经由来已久。因此,在中国,“龙”是万万不能有这种邪恶或者丑陋形象的。“龙”在中国文化里,是高贵、王权和吉祥的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封建时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新人喜结良缘叫“龙风呈祥”;婚后喜得贵子父母又“望子成龙”;年轻人体魄强健精神抖擞是“生龙活虎”、“龙马精神”;传统的节日中,过年“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龙”根植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重要最积极的文化符号。
同样一个虚构中的动物,法国人中国人理解相去甚远,之所以这样,是宗教的影响在起作用。
2、文化背景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积淀。”(安启念,2007)而人类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生存生活也是在各自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来自不同的历史渊源。法国三面环海,历史上受过很多海洋文化民族的影响,法国文化具有很深的“海洋文化”(贾玉新,1997)色彩。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里的气候地形非常适合农耕。长期的农业生产孕育了中国的“农业文化”(贾玉新,1997)。
法国人高傲地把自己比喻为高卢雄鸡(La Coq gau10is)。各种国际赛事中,法国队的队服上往往有高卢雄鸡的标志。这是因为,罗马帝国占领当时法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把今天法国这个地方叫做高卢(Gallia),把高卢人叫做Gallus。而“Gallus”这个词在拉丁语中的另一个意思是“公鸡”。中世纪前期没有人把“高卢人”与“公鸡”的意思联想到一起。这种联想出现于十四世纪。众所周知,十四世纪的法国处于百年战争时期。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法国人崇尚勇武果敢的英雄主义精神,也让他们的民族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高卢雄鸡的英雄形象便应运而生。雄鸡被法国人赋予警惕勇敢的品质。这与法国人受到崇尚积极进取,热爱冒险竞争的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
中国文化中,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它自古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传说里,鸡居住在太阳里,鸡鸣报晓,旭日东升,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鸡早起报晓的形象,让人们联想到辛勤耕作的农民,闻鸡起舞勤奋之人。的而这些形象都与中国的农业文化息息相关。十二生肖与我国的干支纪年有关。干支纪年法源自农业生产,同时也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鸡鸣报晓,也是古代中国人进行农业生产不误农时的重要时间标志。鸡是“五德之禽”(韩婴,汉代)又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的形象,也源自于中国人农业文化影响下崇尚和谐安分知足的性格。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假恶丑的。它是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的根本标准。
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价值观受到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主张天人相分,崇尚个人主义,求变求动。中国人的价值观基本上体现在儒道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中。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遵守自然规律,崇尚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求稳求静。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法国人和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和看待动物的角度不同,因而,动物在文化领域中的形象便有了诸多不同之处。
比如,对牛的态度。法国人喜欢公牛(bceuf),常说“Fort eomme un boeuf?”像牛一样强壮,用公牛比喻一个人力量的强大。“Travailler comme un boeuf”比喻人像牛一样精力十足耐力持久地工作。《拉封丹寓言》(拉封丹,远方译,1982)中有两则关于公牛的故事:《青蛙想要大如牛》和《两头公牛和一只青蛙》。两则寓言都用青蛙的渺小来衬托牛力量的强大。可见,法国人对公牛宠爱有加。这是因为它强健的体魄和无穷的力量。但是法国人眼中的母牛(vache)却总是被人讽刺和辱骂的对象。“vache”是年轻人对警察的谑称。俗语中“vache”是混蛋,兔崽子的意思。“sold comme une vache”醉得像头母牛,指人烂醉如泥,不省人事。“Comme une vache qui re-garde passer un train”像一只看着火车经过的母牛,用来比如人目光呆滞,傻气十足。“Parler frangais colllme une vache espagnole”像一头西班牙的牛一样讲法语,比喻人法语讲的很差劲,让人无法听懂。可见,法国人喜欢好动的公牛,它力量的强大做事勇武;讨厌好静的母牛,它没有公牛力量强大而且动作缓慢笨拙。体现了法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直接坦率不太会顾及他人感受喜欢讽刺、喜欢积极进取、求动求变的民族性格。
中国人则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对牛的好恶。中国人爱牛,是因为牛不仅有力量有耐力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1932)的自我奉献精神。牛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他人而生为集体而生。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十二生肖之一,是吉祥的象征,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和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有时候也讨厌牛。“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或者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老牛拉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一点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不能胜任。“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牛的迟钝笨拙影响了他人给别人带来了不便。这些正体现了中国人做事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好静求稳、安分知足和中庸含蓄的民族性格。
综上所述,动物的象征意义在人类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造成了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有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其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一动物形象,在各自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动物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话者或听话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于一种动物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种动物所承载的所有文化意义。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动物形象在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