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梳理口译能力构成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和教学规律,提出了口译初级课程训练的四个重点基础口译能力,即语言习得能力,知识习得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口译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以四个重点为基础,构建基于“输入 输出”的基础口译能力培养模式,发挥“教师导学 学生搭档”的积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口译技巧的程序化和自动化,为进阶学习或毕业后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级口译;训练模式;内容和方法
【作者简介】梁敏娜(1987-),女,广西融水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口译。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编号:2013JGB271,教改项目名称:民办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本论文为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B类《民办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口译的市场需求增加,这一趋势促使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本科或研究生口译课程,与此同时,关于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也方兴未艾。本科口译教学为研究生口译教学的重要基础,入门的口译课程则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口译教学的探讨集中在整体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上。仲伟合的《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课程,构成“广外教学模式”;鲍运川在《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中强调了英汉口译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要改变学生已经形成的语法思维习惯,通过新的视角去看语言,学会摆脱原语外壳;二是保证课堂实践和学生课外练习,正确实现知识一定程度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纵观口译教学的研究,口译入门阶段的训练问题鲜有学者问津。具体如何训练学生形成思维习惯,课外练习和课堂实践怎么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和认知的程序化和自动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译员基础口译能力结构
著名口译学专家Gile(1995:80)认为,口译的第一步是理解,这是口译能力中的基石。他认为理解=语言知识 言外知识 分析(C=KL ELK A,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林郁如等(1999)在Gile的基础上,提出了厦大的口译公式:I=S C P(I=interpreting,S=Interpreting skills, C=comprehension,P=professional standard),另外,仲伟合(2003)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結构应该由三个板块组成: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公式表述为:KI=KL EK S (P AP),其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KL=knowledge for language,EK=Encyclopedic Knowledge,S(P 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他提出课程围绕上述三个板块进行设置。综合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出语言知识、语外知识、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口译技巧的重要性。
基于相关学者的理论,本文认为,在初级口译阶段,教师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基础口译能力,即基础口译能力=语言习得能力 百科知识习得能力 思维分析能力 口译技巧。这些能力将为学生进阶学习和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输入 输出”的基础口译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本科口译课时不足、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较弱、学生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笔者在广西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初级口译》这门课中,对英语专业2016级1615、1616、1617、1619、1620这5个班级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模式的展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所有任务都要有书面形式的记录,辅之以录音形式记录,形成口译练习记录手册。各项任务的具体量和训练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调整。除了课堂理论的教授和口译技巧练习,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互助,形成学习搭档,在互相监督和帮助中完成课后任务,让“输入”和“输出”同步进行,构建起学生的基础能力体系。
四、基础训练内容和方法
语言习得能力包含语言习得、语言应用等方面。通过持续的、广泛的、不限主题的阅读、听写、跟读和归纳复述等训练,学生的语料库将得到丰富和更新,在文章summary环节,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将得到锻炼。
译员的知识体统既要“深”,又要“广”,也就是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知识习得可以分为针对性习得与非针对性习得。(卢信朝,2013:125)在基础阶段,学生知识习得能力的培养可从非针对习得开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利用身边的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和报考杂志等各种渠道,有意识习得各类知识。
基础阶段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可以从跟读训练和文章归纳开始,听力的跟读强调主动听信息和转述信息,而不是被动地跟读。文章的归纳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语言,跳出原语言外壳,提炼文章框架,总结主次要信息。
在口译技巧的传授和训练方面,课内课外可同步进行,基本功的培养是关键,记录难点和错误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反思。持续的训练和反思汇报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口译技能自动化和程序化的关键。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予指导,确保课内和课外的训练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进行;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困难进行分析、解答或引导;让学生定期提交手册,并不定期按照教师要求汇报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此外,教师给学生进行分组,结对子练习口译,充分发挥同伴学习的积极作用。
五、数据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与学的实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60份,收回159份,有效问卷159份。针对各项技能,设计了8个问题。回答选项设置:1表示没有,2表示较少,3表示有一些,4表示较大,5表示很大。具体情况如下:
问题1、3、5针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问题2、4针对知识习得能力,问题6、7针对口译技巧。问题8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思维分析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可以包含在问题5、6和7当中。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这样的训练模式,本文训练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收获较少,进一步了解得知,因部分听力和阅读的主题与内容由学生自定,小部分学生出现了应付和松懈的现象,另有学生提出作业量较大,无法精练。今后,笔者将根据学生的合理反馈,进一步调整训练方案。
六、结语
本科阶段的初级口译教学,除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认为,基础口译能力结构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习得能力,知识习得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口译技巧。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基于“输入 输出”的基础口译能力培养模式获得,教师的引导和同伴影响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鲍川运(2004)提到,“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做出贡献,……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7-31.
[2]林郁如et al.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语言进修与知识习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4]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5]Gile, D.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John Benjamins,1995.
【关键词】初级口译;训练模式;内容和方法
【作者简介】梁敏娜(1987-),女,广西融水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口译。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编号:2013JGB271,教改项目名称:民办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本论文为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B类《民办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口译的市场需求增加,这一趋势促使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本科或研究生口译课程,与此同时,关于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也方兴未艾。本科口译教学为研究生口译教学的重要基础,入门的口译课程则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口译教学的探讨集中在整体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上。仲伟合的《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课程,构成“广外教学模式”;鲍运川在《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中强调了英汉口译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要改变学生已经形成的语法思维习惯,通过新的视角去看语言,学会摆脱原语外壳;二是保证课堂实践和学生课外练习,正确实现知识一定程度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纵观口译教学的研究,口译入门阶段的训练问题鲜有学者问津。具体如何训练学生形成思维习惯,课外练习和课堂实践怎么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和认知的程序化和自动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译员基础口译能力结构
著名口译学专家Gile(1995:80)认为,口译的第一步是理解,这是口译能力中的基石。他认为理解=语言知识 言外知识 分析(C=KL ELK A,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林郁如等(1999)在Gile的基础上,提出了厦大的口译公式:I=S C P(I=interpreting,S=Interpreting skills, C=comprehension,P=professional standard),另外,仲伟合(2003)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結构应该由三个板块组成: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公式表述为:KI=KL EK S (P AP),其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KL=knowledge for language,EK=Encyclopedic Knowledge,S(P 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他提出课程围绕上述三个板块进行设置。综合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出语言知识、语外知识、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口译技巧的重要性。
基于相关学者的理论,本文认为,在初级口译阶段,教师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基础口译能力,即基础口译能力=语言习得能力 百科知识习得能力 思维分析能力 口译技巧。这些能力将为学生进阶学习和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输入 输出”的基础口译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本科口译课时不足、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较弱、学生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笔者在广西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初级口译》这门课中,对英语专业2016级1615、1616、1617、1619、1620这5个班级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模式的展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所有任务都要有书面形式的记录,辅之以录音形式记录,形成口译练习记录手册。各项任务的具体量和训练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调整。除了课堂理论的教授和口译技巧练习,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互助,形成学习搭档,在互相监督和帮助中完成课后任务,让“输入”和“输出”同步进行,构建起学生的基础能力体系。
四、基础训练内容和方法
语言习得能力包含语言习得、语言应用等方面。通过持续的、广泛的、不限主题的阅读、听写、跟读和归纳复述等训练,学生的语料库将得到丰富和更新,在文章summary环节,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将得到锻炼。
译员的知识体统既要“深”,又要“广”,也就是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知识习得可以分为针对性习得与非针对性习得。(卢信朝,2013:125)在基础阶段,学生知识习得能力的培养可从非针对习得开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利用身边的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和报考杂志等各种渠道,有意识习得各类知识。
基础阶段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可以从跟读训练和文章归纳开始,听力的跟读强调主动听信息和转述信息,而不是被动地跟读。文章的归纳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语言,跳出原语言外壳,提炼文章框架,总结主次要信息。
在口译技巧的传授和训练方面,课内课外可同步进行,基本功的培养是关键,记录难点和错误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反思。持续的训练和反思汇报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口译技能自动化和程序化的关键。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予指导,确保课内和课外的训练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进行;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困难进行分析、解答或引导;让学生定期提交手册,并不定期按照教师要求汇报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此外,教师给学生进行分组,结对子练习口译,充分发挥同伴学习的积极作用。
五、数据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与学的实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60份,收回159份,有效问卷159份。针对各项技能,设计了8个问题。回答选项设置:1表示没有,2表示较少,3表示有一些,4表示较大,5表示很大。具体情况如下:
问题1、3、5针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问题2、4针对知识习得能力,问题6、7针对口译技巧。问题8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思维分析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可以包含在问题5、6和7当中。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这样的训练模式,本文训练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收获较少,进一步了解得知,因部分听力和阅读的主题与内容由学生自定,小部分学生出现了应付和松懈的现象,另有学生提出作业量较大,无法精练。今后,笔者将根据学生的合理反馈,进一步调整训练方案。
六、结语
本科阶段的初级口译教学,除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认为,基础口译能力结构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习得能力,知识习得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口译技巧。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基于“输入 输出”的基础口译能力培养模式获得,教师的引导和同伴影响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鲍川运(2004)提到,“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做出贡献,……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7-31.
[2]林郁如et al.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语言进修与知识习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4]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5]Gile, D.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John Benjamin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