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雨》节选为例谈中职戏剧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er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第四版)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戏剧。其中在中国戏剧部分,教材选用了古代戏剧代表《窦娥冤》和现代戏剧代表《雷雨》作为学习篇目。意在通过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来了解中国戏剧,进而掌握戏剧常识,解读戏剧作品。
   《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7月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是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讲述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并最后引发的悲剧。教材选取了四幕话剧中第二幕中的片段,所选情节描写的是鲁侍萍从济南来看望女儿,被周朴园续娶的太太繁漪叫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是周朴园,然后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恰好也来找周朴园谈判,以这两件事展开反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通过学习它可以对戏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戏剧常识,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中职学生初学戏剧阶段,教学目标主要为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创作背景,体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魅力,以及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整个戏剧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达到学会一分为二的评价人物,把握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学习后自觉进行自我思考,比如戏剧主题的新解:深思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理解危机。
   一、剖析学生特征,有的放矢
   职业学生尤其是县级职业中学学生,学生多为家庭特殊人群、留守儿童及家庭贫困学生三种类型。他们普遍语文素养不高,对学习文化课程提不起兴趣,同时缺乏自信,有自卑感。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掌握不恰当,不善于思考问题等特点,课程设计要穿插多种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自己的成果。同学们对经典文学了解甚少,尤其对于戏剧的学习还是初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时刻注意结合戏剧的特点来展开课程。要多加入一些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意。
   《雷雨》节选作为基础模块下册中的学习课文,教学对象为高年级学生,他们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心智都较低年级学生更胜一筹,他们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欣赏文本能力,且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敢于提出问题,也就更适合在这个阶段学习剧作文体。
   二、有效整合影视资源,课程导入激发兴趣
   在《雷雨》节选的教学中选择播放《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来导入新课,《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2006年风靡全球的电影大片。影片借助了曹禺先生的《雷雨》结构改编而来,被称为宫廷版的《雷雨》。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借助电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知道如此精彩的电影和故事其实是借助了中国剧作史上的丰碑之作《雷雨》改编而来,从而体现了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上演近百年依然可以经久不衰,从而引出学习的篇目。一般的经典剧作都会有相应改编而成的电影,教师可以把这样优质的资源带进自己的课堂,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戏剧作品。
   通过电影的导入便可以顺利成章地介绍《雷雨》这部作品,《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 被陈为 “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在介绍作品的内容中可以补充历史及伟大的作家对作品的评价,例如:
   现代文学家巴金:《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现代戏剧家李健吾: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现代翻译家黎烈文: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雷雨》,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劇。
   接着千呼万唤始出来,伟大作品作家及创作背景的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三、分析戏剧要素,揣摩人物心理
   戏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这都是戏剧创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所以,让学生学会分析戏剧要素便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往往这也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环节,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示范分析再进行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完成。
   1.分析戏剧人物语言
   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例如: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打我的儿子?(这一句反映了侍萍怎样的思想变化?第二句的语言巧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复杂感情?
   2.用“连连看”来分析舞台道具
   分析舞台道具可以采用“连连看”的方式,直接把道具作用和道具代表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来使其一一对应。这样的学习方法会降低初次学习戏剧所带来的难度。
   3.用“小小辩论赛”来揣摩戏剧人物心理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困扰学生学好语文的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保证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优秀的教学思想可以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具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叶圣陶先生,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其写作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拓宽教师的写作教学思维,又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缺乏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阅读文本,难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精神独立,对于改善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应用。   一、设置动态阅读教学目标,体现生本教育理念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
语文教材的编写负责人温儒敏先生曾说,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使学生學会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戏剧。那么,在初中阶段,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基本写作方法的指导和例文的点评点拨,使作文教学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稳步提高的发展轨迹,才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写作目标。这样看来,初中三年六个学期,首先要从七上开始,以培养兴趣、养成写作习惯抓起,到九下才能形成有创意的表达的目标要求。而七年级到九年级有层次有梯
“批注”是一种有效的语文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能直入文本,往往彰显着读者的独特眼光、独特见解、独特情怀。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等。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将“批注”纳入其中,让学生主动地撰写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思考、探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力。   一、在“感知性批注”
诗词歌赋作为我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所衍生的文化产物,数目之多不胜枚举,题材类型丰富多样,情感思想各不相同,让当今时代的人们鉴赏之、品味之、倾倒之。因而,强化初中古诗词教学,是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符合语文新课标改革要求,而增加诗词鉴赏环节,是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促进其学习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将从“顺应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要求,强化学生诗词鉴赏兴趣及能力”“自课本及试题出发,
高中阶段的作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起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并且针对教学活动内容做好充分的编排。但是就目前而言,有許多高中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并没有更多的写作训练机会,在写作中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和技巧做好充分的培训。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基
期刊
《故乡》作为鲁迅作品里的名篇,被各种语文教材所收录,其文学及美学价值丰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習此篇文章时,需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加以理解,还可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知识脉络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首要任务即为引导学生通读文章,对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词加以掌握,且可熟练完成课文的阅读活动。其次为应对文章中的知识脉络加以
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多处出现了情节的摇摆,各处摇摆的方法也各有特色。   一、巧设悬念法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
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一个公认的观点就是“桃花源”是“世外”之“桃源”——“世外桃源”即由此而来。然而有一个难解的问题在于: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为什么“后遂无问津者”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如文中所描述的“有良田、美也、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为什么只在一个“高尚士”的“南阳刘子骥”寻而“未果”之后,就再无问津者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人认为文本的最后一句原本就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将它们当成额外的附加任务,而要将熏陶感染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中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点,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道德认识,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创设情境,学会同情怜悯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主,但是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