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但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仍然出现低效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当前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以下本文笔者便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问题;操作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127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将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便使得课堂教与学产生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义也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一层面上,这样便使得教学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的理解中,而忽视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鉴于此,教师首先应建立“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教育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整合教学的各个要素,并以此为学生建构积极的学习场,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借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便使得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与认知出现一定的矛盾。此外,正是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也常常使得学生本能地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而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还能够给学生视听相结合的冲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优化教学的全过程。
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并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一段录像,录像中包括旋转的风车、旋转的摩天轮以及其他一些游乐项目,这一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笔者以这一录像为主,提出问题,即:这里面有旋转现象吗?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风车与摩天轮都是沿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因此,笔者揭示了教学主题,这时,便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从无意注意转向了有意注意,进而使他们初步认识了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并为认识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设置课堂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探究行为的“催化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正在初步形成,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在初步建立。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来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动机,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帮助他们更新数学知识体系。
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笔者首先出示一个问题,即:每桶面的价格为2.8元,买4桶需要多少钱?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便利用学习过的小数加法算式算出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便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于是,有的学生将2.8元分成2元与8角,分别用整数的乘法算出最终结果,有的学生便利用小数乘法列出算式。紧接着,笔者及时追问,即:怎样计算?根据是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并计算讨论出乘法计算结果,以此总结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进而归纳出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可见,通过课堂问题的积极设置,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重视操作活动,提高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各种认知较为敏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提高数学认知水平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而言,应根据具体的操作内容,为学生提供主动操作的空间与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各项感知觉器官,使他们的认知得到不断完善,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经验,从而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笔者首先展示一个长方形以及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虽然学生能够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未建立起清晰的认知。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随后,很多学生便能够结合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这两者进行转化,使得学生初步总结出长方形的高、宽与平行四边形高、底的关系,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综上所述,小学生具有其本身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充分给学生主动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进而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数学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雷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7):282-282.
[2]李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5(92):63-63.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问题;操作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127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将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便使得课堂教与学产生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义也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一层面上,这样便使得教学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的理解中,而忽视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鉴于此,教师首先应建立“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教育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整合教学的各个要素,并以此为学生建构积极的学习场,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借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便使得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与认知出现一定的矛盾。此外,正是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也常常使得学生本能地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而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还能够给学生视听相结合的冲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优化教学的全过程。
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并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一段录像,录像中包括旋转的风车、旋转的摩天轮以及其他一些游乐项目,这一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笔者以这一录像为主,提出问题,即:这里面有旋转现象吗?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风车与摩天轮都是沿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因此,笔者揭示了教学主题,这时,便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从无意注意转向了有意注意,进而使他们初步认识了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并为认识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设置课堂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探究行为的“催化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正在初步形成,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在初步建立。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来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动机,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帮助他们更新数学知识体系。
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笔者首先出示一个问题,即:每桶面的价格为2.8元,买4桶需要多少钱?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便利用学习过的小数加法算式算出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便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于是,有的学生将2.8元分成2元与8角,分别用整数的乘法算出最终结果,有的学生便利用小数乘法列出算式。紧接着,笔者及时追问,即:怎样计算?根据是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并计算讨论出乘法计算结果,以此总结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进而归纳出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可见,通过课堂问题的积极设置,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重视操作活动,提高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各种认知较为敏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提高数学认知水平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而言,应根据具体的操作内容,为学生提供主动操作的空间与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各项感知觉器官,使他们的认知得到不断完善,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经验,从而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笔者首先展示一个长方形以及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虽然学生能够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未建立起清晰的认知。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随后,很多学生便能够结合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这两者进行转化,使得学生初步总结出长方形的高、宽与平行四边形高、底的关系,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综上所述,小学生具有其本身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充分给学生主动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进而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数学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雷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7):282-282.
[2]李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5(9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