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老无所依》成功的原因,简单地说,就一个“新”字,这种“新”不完全是艺术上的创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与其他电影不一样的观后感,对大众审美疲劳的一种冲击,也就是说它完全超出了你看之前的预想。
关键词 《老无所依》创新
《老无所依》在第80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席卷“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对此,有人赞同它的技术,有人批判其的血腥,本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获奖是公平的,集中体现出奥斯卡在电影上的高度与权威,反映出奥斯卡重艺术性甚于商业性的倾向。而其成功原因,简单地说,就一个“新”字,这种“新”不完全是艺术上的创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与其他电影不一样的观后感,对大众审美疲劳的一种;中击也就是说它完全超出了你看之前的预想。
首先,它的题目“老无所依”(原文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看之前大部分人特别是我们中国观众,肯定会以为它是关于父子冲突、代沟、老人情感的伦理道德片,压根不会想到这种题目是毒品暴力题材的。电影是根据普利策奖得主科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1980年美国、墨西哥边境一处荒凉、野蛮的村庄,那里毒品、暴力肆虐。而小说题目又来自著名诗人叶芝Yeat《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的首句,是Yeats的,不是济慈Keats的,笔者看到了很多误传。其实这个标题中文名翻译得不是很恰当,港译片名《二百万离奇命案》也只能在故事情节上贴近它,题目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内涵和主题。据说麦卡锡的原作还无中文版本,相信电影的成功会给这本书带来国内观众的更多兴趣。
接着的开头和背景交代也很个性化电影开头是老警长埃德·贝尔(汤米·李·琼斯饰)的自述,他追述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当警察时可以不带枪的年代。观众这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警察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故事,那么您又估计预料错了,电影中这个警察根本没办法或没去跟匪徒作真正地斗争。一般的影片都是在开头交代故事背景如地点与时间,科恩兄弟作为杰出的导演也交代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是通过细节刻画。细心的观众能看出这个故事发生在1980美国西部,地方从路标和图像上能看出,而时间是通过杀手一枚硬币的年代来交代的,杀手安东·奇古尔(贾维尔·巴登饰)用来决定人生死的硬币是从1958年开始跟着他,他说在他身上已22年。
其次,电影的情节并不简单却也没让人扑朔迷离,你看了开头,不会猜到发展;看了发展也猜不出结局,一切都不是观众事先能预料的。港译片名“二百万离奇命案”很能反映它的故事内容,围绕两百万美金的杀人与被杀但离奇在于猎人维雷伦·摩斯(乔什·布鲁林饰)准备跟跟踪者较量一翻时突然就被杀了:那个杀手安东·奇古尔无所不能,想杀谁没人能阻挡,可结尾时他在杀完人后过马路等绿灯,却还是出了车祸:而警察在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叹世风的日益低下后退休了。两百万不知所向,无辜者死了,杀人者逍遥法外。很多观众对这个结局是很不习惯的,很多人的评论是“那个疯子呢,没事?就这样……”,所以有些人觉得电影看不懂,仔细想想,其实并不是看不懂,是因为这跟我们的阅读欣赏惯性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习惯看到好人有好报,坏人被绳之法,这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一下不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很不习惯,有点惰性的也不会去追究为什么“就这样”。
影片杀人过程和细节处理也给以观众挑衅意味。安东用掷硬币让人猜“正反”面决定杀与不杀:杀手杀人前一点也不紧张,更不会有思想斗争,心不跳面不改色,在杀一个主动给予他帮助的路上的无辜司机前还叫他“hold on”(站稳),杀完人后从容地慢走离开(不是逃离)还去悠闲地散步:高潮部分——追杀偶然拾得金钱的摩斯的场面,刻画得很平淡。这些一点也不像其他电影中,杀人是件非同寻常的事,得配点刺激紧张的音乐,科恩兄弟在这方面的确与众不同,他们不刻意在电影中增加完美图像和音乐等,他们只冷静地处理细节。而其中很多对话也很幽默也富含哲理,如老警察的感叹,他祖父做警察可以不带枪,让我想起我们现在很多老人经常感叹毛泽东时期可以开门睡觉,道理是一样的。老人总是怀念以前的岁月,怀念自己称雄的年代,所以感叹今不如前,但事实呢?社会究竟在进步还是退步?
最后,对这部电影持反对或批判也体现出它的“出格”与“新奇”。反对的理由总的来说大致两个方面:第一是看不懂,对这点前面有解释,主要是它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超出了我们一般的阅读和观赏的经验和惯性,但也不是说“看不懂的都是好的”,而取决于这种“看不懂”的原因,是艺术本身还是观众。第二个原因也是反对它的主要理由,是认为它太暴力血腥,影片的确很血腥,杀手随处任意杀人,毫无法律和正义可言。在特定的时代(美国1980)特定的地点(美国西部与墨西哥交界的小镇),“由枪杆子决定一切”的现象是可能的、也是令人信服的。但正因为在法律和警察缺席或无能的情况下,出现大量暴力和血腥,让人恐惧害怕,也从反面论证了社会法治和警察的作用和保障。更何况电影并未被暴力所充斥,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人性人文关怀,即使对杀手也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在追问,他杀人似乎有超出金钱和毒品之上的原则:他说话很少,根本不与人交流,问话时重复所说的话来表示他的权威,不允许别人反驳:他说到一定做到,为了遵守诺言杀害他可以不杀的猎人的妻子:最后他遵守交通规则却出了意外的车祸:他从小孩手中用一百美金买衬衣。
《老无所依》剧本改编自文学名著,这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好的剧本,而科恩兄弟的电影艺术上的创新是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促使了文学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而给看多了“美国梦”式的奥斯卡电影的观众献上了一顿异样风味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 《老无所依》创新
《老无所依》在第80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席卷“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对此,有人赞同它的技术,有人批判其的血腥,本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获奖是公平的,集中体现出奥斯卡在电影上的高度与权威,反映出奥斯卡重艺术性甚于商业性的倾向。而其成功原因,简单地说,就一个“新”字,这种“新”不完全是艺术上的创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与其他电影不一样的观后感,对大众审美疲劳的一种;中击也就是说它完全超出了你看之前的预想。
首先,它的题目“老无所依”(原文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看之前大部分人特别是我们中国观众,肯定会以为它是关于父子冲突、代沟、老人情感的伦理道德片,压根不会想到这种题目是毒品暴力题材的。电影是根据普利策奖得主科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1980年美国、墨西哥边境一处荒凉、野蛮的村庄,那里毒品、暴力肆虐。而小说题目又来自著名诗人叶芝Yeat《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的首句,是Yeats的,不是济慈Keats的,笔者看到了很多误传。其实这个标题中文名翻译得不是很恰当,港译片名《二百万离奇命案》也只能在故事情节上贴近它,题目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内涵和主题。据说麦卡锡的原作还无中文版本,相信电影的成功会给这本书带来国内观众的更多兴趣。
接着的开头和背景交代也很个性化电影开头是老警长埃德·贝尔(汤米·李·琼斯饰)的自述,他追述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当警察时可以不带枪的年代。观众这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警察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故事,那么您又估计预料错了,电影中这个警察根本没办法或没去跟匪徒作真正地斗争。一般的影片都是在开头交代故事背景如地点与时间,科恩兄弟作为杰出的导演也交代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是通过细节刻画。细心的观众能看出这个故事发生在1980美国西部,地方从路标和图像上能看出,而时间是通过杀手一枚硬币的年代来交代的,杀手安东·奇古尔(贾维尔·巴登饰)用来决定人生死的硬币是从1958年开始跟着他,他说在他身上已22年。
其次,电影的情节并不简单却也没让人扑朔迷离,你看了开头,不会猜到发展;看了发展也猜不出结局,一切都不是观众事先能预料的。港译片名“二百万离奇命案”很能反映它的故事内容,围绕两百万美金的杀人与被杀但离奇在于猎人维雷伦·摩斯(乔什·布鲁林饰)准备跟跟踪者较量一翻时突然就被杀了:那个杀手安东·奇古尔无所不能,想杀谁没人能阻挡,可结尾时他在杀完人后过马路等绿灯,却还是出了车祸:而警察在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叹世风的日益低下后退休了。两百万不知所向,无辜者死了,杀人者逍遥法外。很多观众对这个结局是很不习惯的,很多人的评论是“那个疯子呢,没事?就这样……”,所以有些人觉得电影看不懂,仔细想想,其实并不是看不懂,是因为这跟我们的阅读欣赏惯性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习惯看到好人有好报,坏人被绳之法,这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一下不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很不习惯,有点惰性的也不会去追究为什么“就这样”。
影片杀人过程和细节处理也给以观众挑衅意味。安东用掷硬币让人猜“正反”面决定杀与不杀:杀手杀人前一点也不紧张,更不会有思想斗争,心不跳面不改色,在杀一个主动给予他帮助的路上的无辜司机前还叫他“hold on”(站稳),杀完人后从容地慢走离开(不是逃离)还去悠闲地散步:高潮部分——追杀偶然拾得金钱的摩斯的场面,刻画得很平淡。这些一点也不像其他电影中,杀人是件非同寻常的事,得配点刺激紧张的音乐,科恩兄弟在这方面的确与众不同,他们不刻意在电影中增加完美图像和音乐等,他们只冷静地处理细节。而其中很多对话也很幽默也富含哲理,如老警察的感叹,他祖父做警察可以不带枪,让我想起我们现在很多老人经常感叹毛泽东时期可以开门睡觉,道理是一样的。老人总是怀念以前的岁月,怀念自己称雄的年代,所以感叹今不如前,但事实呢?社会究竟在进步还是退步?
最后,对这部电影持反对或批判也体现出它的“出格”与“新奇”。反对的理由总的来说大致两个方面:第一是看不懂,对这点前面有解释,主要是它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超出了我们一般的阅读和观赏的经验和惯性,但也不是说“看不懂的都是好的”,而取决于这种“看不懂”的原因,是艺术本身还是观众。第二个原因也是反对它的主要理由,是认为它太暴力血腥,影片的确很血腥,杀手随处任意杀人,毫无法律和正义可言。在特定的时代(美国1980)特定的地点(美国西部与墨西哥交界的小镇),“由枪杆子决定一切”的现象是可能的、也是令人信服的。但正因为在法律和警察缺席或无能的情况下,出现大量暴力和血腥,让人恐惧害怕,也从反面论证了社会法治和警察的作用和保障。更何况电影并未被暴力所充斥,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人性人文关怀,即使对杀手也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在追问,他杀人似乎有超出金钱和毒品之上的原则:他说话很少,根本不与人交流,问话时重复所说的话来表示他的权威,不允许别人反驳:他说到一定做到,为了遵守诺言杀害他可以不杀的猎人的妻子:最后他遵守交通规则却出了意外的车祸:他从小孩手中用一百美金买衬衣。
《老无所依》剧本改编自文学名著,这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好的剧本,而科恩兄弟的电影艺术上的创新是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促使了文学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而给看多了“美国梦”式的奥斯卡电影的观众献上了一顿异样风味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