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中国的导演们开始进行大片创作,这些大片虽有不错的票房成绩,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诟病,与之相反的是,平民化电影因其在题材上、情感上与群众的密切关系而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关键词:大片 恶搞 平民化
“大片”这个名词的出现,是在我国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实行引进配额制之后。自从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在中国上映,中国观众对于“大片”的模式也越来越熟悉:巨大的投资,宏大的场面,超强的明星阵容,震撼的视听效果……《星球大战》系列、《泰坦尼克》、《指环王》等都是大片的杰作。此时的中国电影人正在传统的电影道路上摸索:张艺谋进行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完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悲剧《霸王别姬》、《刺秦》,冯小刚还在创作他的京味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然而。2003年一部带有中国特色的“大片’《卧虎藏龙》的问世,却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方向。《卧虎藏龙》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改编自一部中国武侠小说,用的是中国的导演和演员,配上中国的器乐,在中国进行拍摄.但采用了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发行模式。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票房取得了上亿美元的收入.而且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上获得六项提名,勇夺“最佳配乐”、“最佳外语片”等重要奖项。
《卧虎藏龙》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大导演们。曾经,中国大导演们最优秀的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虽然在欧洲获奖无数,但是在奥斯卡奖上却屡受冷遇,铩羽而归,现在,一部武侠片却轻轻松松的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绩,于是中国一流大导演们便开始向“大片模式”学习。张艺谋先后拍摄了《英雄》《十面埋伏》。冯小刚抛弃了以往的路数。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大片《天下无贼》,陈凯歌也不甘下风,拍摄了《无极》,不属于大众的王家卫。也把他的小众电影《2046》拍成了大片。
这些中国大片往往采取功夫片的模式.也许导演们认识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重要性,在大片中极力表现他们认为是民族特色的东西,如中国功夫。功夫片是最为外国观众接受的中国影片类型,中国导演拍摄大片,无论是历史题材(《英雄》、《十面埋伏》).还是现实题材(《天下无贼》),还是魔幻题材(《无极》)都必然要加上武打的因素。在普通观众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代表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离生活实在太远,是一种“伪民俗”。
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有大片故作清高的姿态。影片都是以帝王将相为主角。这些人要么每天探讨国家、人类、社会的重大社稷问题.要么就是在追求一段虚无缥缈的没有根基的爱情,而为了突出这些重要人物,那些普通人就如同虫豸一样为这些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毫无尊严。这些帝王将相们的生活实在不能引起普通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影片中那些深沉的道理在普通观众的眼中成了虚伪的姿态,影片中所追求的纯真的爱情在普通观众看来也充满了风尘味。总而言之,这些所谓大片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与大众的审美诉求是相脱离的。
几乎在中国“大片”出现的同时,平民化影片也开始风行。在当今中国平民化电影中最具代表性并为大众所关注的莫过于“恶搞”电影了。“恶搞”是对流行文化的一种玩笑和戏谑,使用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与心态看待某些高尚事物,并致力于将其推下神坛,显示其荒诞可笑的本质。只有导演和观众都熟悉这些语境,影院里才会发出心照不宣的笑声。
2005年,投资3.5亿元的大片《无极》上映没几天,一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火爆起来,并很快形成一股声势。在陈凯歌对于《馒头血案》的怒斥中,几乎所有的观众都站在了《馒头血案》一方。对陈凯歌进行反驳,这场争论《无极》“失败”而告终。
2006年,在古装大片咄咄逼人的气势之下,一部无明星、低成本、毫无前期新闻话题的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300万的投资,换来的是2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在中国影坛上大大红火了一把。这部影片不仅恶搞了以前的一些经典作品:煞有其事的香港职业大盗麦克以《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的架势悬梁而下:一个皮白肉细、愁眉苦脸娘娘腔的男职工涂脂抹粉作出《千手观音》飞天状……还恶搞了如今很多社会现象: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阴恻恻的无良生意人说:“我们将与曙光工艺品厂深度合作,继续开发这片热土”咆哥按照江湖规矩买烟酒“搞定”庙门口的“棒棒”,不知就里的棒棒们小声地说:“城管吧?”“便衣。文明执法”……影片中一连串搞笑的情节也出自熟悉的生活片断:三个土贼假扮搬家公司,光天化日之下大模大样地偷走所有的东西:女服务员们每次出现,必定一幅爱理不理的腔调,不停的埋头发短信……看到这里,观众席上一片会心的笑声。有人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看得懂的片子,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影片导演宁浩说他喜欢看社会新闻:“它们本身就挺黑色幽默的,我们编故事的时候,自然把这些社会上有意思的东西加进去。”
将《疯狂的石头》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点:创作者的心态很放松,娱人娱己;内容富有平民气息,对流行事物很敏感,信手拈来加以调侃和戏谑i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含蓄的讽刺。按照弗莱的文学循环理论,我们现在处于英雄死后的时代,英雄已死.小人当道,反讽与戏谑称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在这个时代,人们看腻了英雄,听腻了那些似是而非的高头大论,人们所需要的是能够反映小人物爱憎与思想的作品,能够反映民生、反映人民诉求的作品,能够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创作中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与平民阶层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相互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
纵观整个中国影坛,“大片”时代尚未真正来临,因为我们并未创造出一部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来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面对一些低成本、小制作的平民化电影的成功.大导演们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票房光环下“大片”们的结症所在了。
关键词:大片 恶搞 平民化
“大片”这个名词的出现,是在我国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实行引进配额制之后。自从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在中国上映,中国观众对于“大片”的模式也越来越熟悉:巨大的投资,宏大的场面,超强的明星阵容,震撼的视听效果……《星球大战》系列、《泰坦尼克》、《指环王》等都是大片的杰作。此时的中国电影人正在传统的电影道路上摸索:张艺谋进行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完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悲剧《霸王别姬》、《刺秦》,冯小刚还在创作他的京味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然而。2003年一部带有中国特色的“大片’《卧虎藏龙》的问世,却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方向。《卧虎藏龙》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改编自一部中国武侠小说,用的是中国的导演和演员,配上中国的器乐,在中国进行拍摄.但采用了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发行模式。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票房取得了上亿美元的收入.而且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上获得六项提名,勇夺“最佳配乐”、“最佳外语片”等重要奖项。
《卧虎藏龙》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大导演们。曾经,中国大导演们最优秀的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虽然在欧洲获奖无数,但是在奥斯卡奖上却屡受冷遇,铩羽而归,现在,一部武侠片却轻轻松松的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绩,于是中国一流大导演们便开始向“大片模式”学习。张艺谋先后拍摄了《英雄》《十面埋伏》。冯小刚抛弃了以往的路数。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大片《天下无贼》,陈凯歌也不甘下风,拍摄了《无极》,不属于大众的王家卫。也把他的小众电影《2046》拍成了大片。
这些中国大片往往采取功夫片的模式.也许导演们认识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重要性,在大片中极力表现他们认为是民族特色的东西,如中国功夫。功夫片是最为外国观众接受的中国影片类型,中国导演拍摄大片,无论是历史题材(《英雄》、《十面埋伏》).还是现实题材(《天下无贼》),还是魔幻题材(《无极》)都必然要加上武打的因素。在普通观众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代表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离生活实在太远,是一种“伪民俗”。
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有大片故作清高的姿态。影片都是以帝王将相为主角。这些人要么每天探讨国家、人类、社会的重大社稷问题.要么就是在追求一段虚无缥缈的没有根基的爱情,而为了突出这些重要人物,那些普通人就如同虫豸一样为这些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毫无尊严。这些帝王将相们的生活实在不能引起普通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影片中那些深沉的道理在普通观众的眼中成了虚伪的姿态,影片中所追求的纯真的爱情在普通观众看来也充满了风尘味。总而言之,这些所谓大片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与大众的审美诉求是相脱离的。
几乎在中国“大片”出现的同时,平民化影片也开始风行。在当今中国平民化电影中最具代表性并为大众所关注的莫过于“恶搞”电影了。“恶搞”是对流行文化的一种玩笑和戏谑,使用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与心态看待某些高尚事物,并致力于将其推下神坛,显示其荒诞可笑的本质。只有导演和观众都熟悉这些语境,影院里才会发出心照不宣的笑声。
2005年,投资3.5亿元的大片《无极》上映没几天,一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火爆起来,并很快形成一股声势。在陈凯歌对于《馒头血案》的怒斥中,几乎所有的观众都站在了《馒头血案》一方。对陈凯歌进行反驳,这场争论《无极》“失败”而告终。
2006年,在古装大片咄咄逼人的气势之下,一部无明星、低成本、毫无前期新闻话题的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300万的投资,换来的是2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在中国影坛上大大红火了一把。这部影片不仅恶搞了以前的一些经典作品:煞有其事的香港职业大盗麦克以《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的架势悬梁而下:一个皮白肉细、愁眉苦脸娘娘腔的男职工涂脂抹粉作出《千手观音》飞天状……还恶搞了如今很多社会现象: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阴恻恻的无良生意人说:“我们将与曙光工艺品厂深度合作,继续开发这片热土”咆哥按照江湖规矩买烟酒“搞定”庙门口的“棒棒”,不知就里的棒棒们小声地说:“城管吧?”“便衣。文明执法”……影片中一连串搞笑的情节也出自熟悉的生活片断:三个土贼假扮搬家公司,光天化日之下大模大样地偷走所有的东西:女服务员们每次出现,必定一幅爱理不理的腔调,不停的埋头发短信……看到这里,观众席上一片会心的笑声。有人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看得懂的片子,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影片导演宁浩说他喜欢看社会新闻:“它们本身就挺黑色幽默的,我们编故事的时候,自然把这些社会上有意思的东西加进去。”
将《疯狂的石头》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点:创作者的心态很放松,娱人娱己;内容富有平民气息,对流行事物很敏感,信手拈来加以调侃和戏谑i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含蓄的讽刺。按照弗莱的文学循环理论,我们现在处于英雄死后的时代,英雄已死.小人当道,反讽与戏谑称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在这个时代,人们看腻了英雄,听腻了那些似是而非的高头大论,人们所需要的是能够反映小人物爱憎与思想的作品,能够反映民生、反映人民诉求的作品,能够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创作中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与平民阶层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相互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
纵观整个中国影坛,“大片”时代尚未真正来临,因为我们并未创造出一部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来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面对一些低成本、小制作的平民化电影的成功.大导演们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票房光环下“大片”们的结症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