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策
“心理健康”已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对教师本体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是人格对人格、心灵对心灵、智慧对智慧的一种活动,教师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开展教育活动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扫描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如同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据有关统计,90%学生的“恐惧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近年来,一些教师因体罚、责骂、挖苦讽刺学生而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不能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低、知识修养差、学校管理不严来解释,这实质是一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外化反映。
那么,目前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指数如何?这当然跟教师自身的生存方式有关。教师的生存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所有与其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及态度、价值观等。毫无疑问,教师应是生活的主体,应对自己的生存方式享有主导权和决定权。而仔细审视现实,不难发现,教师的生存方式存在着诸多的变异,在坚持课程改革的重负中,不少教师生活在一种被限制和规定好的生活模式之中,毫无主体性而言,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缘由反思
1.头顶七彩光环:教师角色期待神圣化
长期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形象和知识的化身,这种角色定位源于社会的期待,而非教师专业的准确定位。“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表面上看,是对教师工作的称赞,实质上却给教师角色蒙上了理想化和神圣化的色彩,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束缚。这种角色期待过多地强调了教师角色的奉献精神和权威意识,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个体的价值和作为一个独特专业人员的本质。
考察目前教育一线教师的生存状态,远非一个“苦”字所能涵盖。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有较高的期待,却又没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领导评教师,重重评定让教师丢失了自我,生活过得琐碎而卑微,工作变得被动而充满势利。还有许多教师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东奔西走,投诉无门,欲哭无泪,他们的身心健康已受到了严重影响。据心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接近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其中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也是较突出的问题。简单、粗暴、以职业心替代事业心、缺乏工作的主动性,这是社会对教师群体常见的批评。
2.束缚身心的枷锁:教师管理体制僵化
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是比较民主、公平与和谐的。但在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是难以落实。领导高高在上,长官意识横行,没有真正把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师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总在某些人的支配和控制下被某种教条、陈规所束缚,言行“不由自主”,极少有参与管理的权利与机会,许多教师感到自己被系统内部的许多规定、条例和制度包围和限制着。频繁的检查、考核、调研、评比活动使教师疲于应付;严格的坐班考勤制度使教师失去了自主活动的空间;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惟一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消磨了教师改革的锐气和胆略;形式主义严重的培训制度使教师失去了专业化发展的机会;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的教研制度使教师丢掉了自己的声音和话语。在这样的学校,教师习惯于逆来顺受和听命于人,无法“自主”,没有“能动”,当然更谈不上创造。
3.戴着镣铐跳舞: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
课程改革的袭来再度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课改的具体操作中,有些学校只提出了要求,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可以说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事实上,分数仍在决定学生的命运,分数更是教师的命根,加分、扣分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年度考核,分数说了算。所以,在热切地向学生传播崭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不少教师却仍然在加班加点搞补课,没日没夜;大考小考逼成才,分分上紧。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使得教学行为和方法过于模式化,教学缺乏创造和灵感。即使在实施新课程之时,教师也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质疑,总是亦步亦趋、竭尽全力去理解和体现设计者的意图,全然没有自己的思想迸发,将自己堕落成一个教材和知识的附庸。在一些农村学校,课改教师还被视为异类,听到的是风凉话,感到的是伤心。所以说,没有大环境的支持,没有新的评价制度的支持,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无疑如戴着镣铐跳舞。
4.围城里的孤胆英雄:教师工作方式孤立化
尽管领导们口头上、形式上支持课改,并承诺对进行课改的教师有一定的鼓励表彰,但教师仍不敢改:怕是保不住成绩,谁敢冒那个风险?尽管教科室安排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可是在评课、品课时也难得听到真诚的点拨之声,活动效果并不显著。教师们更喜欢独来独往,“孤军奋战”。近年来,教育领域里的人事改革带来的竞争,更是加剧了学校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度。经验丰富的教师惟恐别人超越自己、对自己的位置构成威胁,在教学方法上和教育信息上都会“留一手”。有的学校还将各班的成绩汇总统计,编排成册,虽不明码排队,实际上谁看了都一目了然,在心里能排出个一二三来,无形中加大了平衡班间的竞争力度。表面看起来,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热情高涨”。但实际上导致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造成教师智力资源的内耗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对策
1.学校工作:轻负才能顺行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喊为学生减负,却又有谁想到为教师减负呢?教师不是人们心中的“神”,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呵斥和慰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管理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要从以前单纯的“以校为本”转变为“以教师为本”,进而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校本教研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好花难开”的尴尬的局面!缘何至此,笔者认为,形式化的校本教研败坏了教师们的胃口。只有轻负才能自由,自由方能增加教研内容的深度和宽度。
我们发现,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有效教研正遭遇教师“高负”的围堵。比如有的学校建立了“四个一”教研制度。即:“一天一碰头”、“一课一交流”、“一周一集中”、“一步一反思”。还要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单元精备一堂课;每学期写一篇说课稿;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评析;每学期精读一部教育教学专著;每学期研究一个教学专题;每学期撰写一篇教研心得(或论文);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交流会(教研组活动);每学期推出一个课堂教学公开日。除此以外,教师当然还有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要做,比如政治业务学习、备课、辅导学生、家访……当然,你也可以不完成,前提是你不在乎其和津贴、考评挂钩。结果,这样的重负荷的工作不仅对教师的成长无益,而且造成了“时间少、任务多,理论少,实践多,思考少、体验多”的局面,并衍生出一系列的副作用:教师的心理负担超重,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和反感,工作效率下降。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可见,学校管理者有必要意识到:关爱教师,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营造宽松的执教环境,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也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从根本上减少教师心理的压力源,要将教师从过重的活动和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必须把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条件和机会,设法满足其合理需要。教师的需要集中表现在物质需要、发展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等几个方面,管理者要针对教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从满足教师的多方面需要入手,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引导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如我校也开展了“N个一”的活动,不同的是,我们为教师设计了一个移动的标靶。即一个月内教师在“N个一”至少选择“一个一”来完成。教师不可能个个是全才,任意的“一个一”都擅长,他可以选择他擅长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样通过减轻教师“量”的负担,为教师赢得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其实,相对宽松的管理有利于教师来拓展思考的角度,提高思考的层次,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地盘!
2.评价制度:人文更显成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能力与业绩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职位评价与业绩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教师的薪酬,建立一套总体薪酬回报体系,同时关注教师的工作体验,吸引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为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如,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学校领导首先得走进课改。要真正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使教师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对教师的考查、考核、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有独到见解的教师,应及时表彰鼓励,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学校的规章制度虽然是严肃的,但同时更应该是人文的。特别是对于新教师,学校领导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期。为了减轻新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不能给新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在第一、二年的考核中允许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失败的经历,不能因为一、两次考试失败或对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当而终止合同或解聘。多一些以奖代罚,给教师以安全感。因为奖与罚比较,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引导新教师向着学校要求的方向发展。
在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学校也不妨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即由原来上级对下级的单向评价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交互式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减少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形成学校的民主氛围。其次,学校管理机构可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将其纳入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检测,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列入先进学校评比和教师晋职、提薪、评职及任用与否的范围之内。另外,教育行政部门更要承担起教师培养培训的重任,通过正规的渠道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以帮助教师去有效地应对压力。
3.自我管理:健康才是硬道理
想起印度的一则寓言,说一个人临死前,上帝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你爱过吗?第二个是你有过快乐体验吗?第三个是你心平气和地失去过吗?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是,上帝则允许这个人进入天堂。我们总是认为人生是加法,快乐和爱等正性的体验越多便越幸福,其实,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减法,有时学会正确地面对失去才决定了幸福。确切地说,人生是加减法的合理组合。
教师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如工作的艰辛与过失、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学校领导的不公平、人际关系的僵化以及身心疾病、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等,都可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伴随产生愤怒、焦虑、沮丧或攻击、冷漠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心理辅导,必然会严重危害教师心理的健康,甚至祸及学生。特别是有些志向远大、有才气、有能力的年轻教师,在工作上都有自己美好的目标,而且对教育工作非常投入,有些青年教师在工作上还有引人瞩目的成绩。在他们心目中,投入与产出应该成正比。但遗憾的是,与校外的有些高收入行业像税务部门、公安机构、政府单位等比较,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应有的回报;与校内的有些老教师比较,他们又发现老教师即使能力再差,奖金和各种待遇还是比他们高。这种高付出和低收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也使他们的心理失衡,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笔者认为,管理健康还得从管理自己的欲望做起。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欲望和需要经常处于匮乏状态,人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发展更多的物质条件,来尽量多地满足需要。但人们往往忘记了对需要满足的控制和管理,有些人认为欲望必须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有积极和乐观的心态。一个人要上进,要有追求,但不能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中。我们倡导的是弹性的追求,不是事事都与人比较和竞争,处处都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弱项,包括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总是赞颂春蚕般的奉献精神,但从人道的角度看,我们要走中庸之道,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要珍爱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成功,也不在于一直做事。即使是高级的需要,对自己和人类都是有意义的,也需要管理和引导,合理地满足它们,否则就会透支健康、透支生命。毕竟,我们更多的教师那么无怨无悔地默默无闻地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着微薄的力量。所以,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学习适当的压力应对方法,在面临压力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尽量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如安排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宣泄不良情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或寻求支持,这些都是疏导压力的良好方法。是的,有些欲求虽然很美丽、很高尚、很高级,但为了健康考虑,还是要合理地加以管理。管理欲望就等于管理了健康。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无疑是辛苦的,因为他的付出是无限量的,是没有终点的。如果有人问:那教师的幸福在那里呢?我想,幸福不在牢骚里,也不在高压下。幸福,应该洋溢在教师阳光的笑脸里,应该流露在自信的眼神中,这一切都缘于健康的心态。当我们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自我调适,当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中倾注着自己的一份爱心,当我们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了一份事业,也就把握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按钮!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电邮 :[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心理健康”已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对教师本体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是人格对人格、心灵对心灵、智慧对智慧的一种活动,教师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开展教育活动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扫描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如同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据有关统计,90%学生的“恐惧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近年来,一些教师因体罚、责骂、挖苦讽刺学生而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不能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低、知识修养差、学校管理不严来解释,这实质是一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外化反映。
那么,目前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指数如何?这当然跟教师自身的生存方式有关。教师的生存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所有与其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及态度、价值观等。毫无疑问,教师应是生活的主体,应对自己的生存方式享有主导权和决定权。而仔细审视现实,不难发现,教师的生存方式存在着诸多的变异,在坚持课程改革的重负中,不少教师生活在一种被限制和规定好的生活模式之中,毫无主体性而言,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缘由反思
1.头顶七彩光环:教师角色期待神圣化
长期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形象和知识的化身,这种角色定位源于社会的期待,而非教师专业的准确定位。“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表面上看,是对教师工作的称赞,实质上却给教师角色蒙上了理想化和神圣化的色彩,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束缚。这种角色期待过多地强调了教师角色的奉献精神和权威意识,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个体的价值和作为一个独特专业人员的本质。
考察目前教育一线教师的生存状态,远非一个“苦”字所能涵盖。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有较高的期待,却又没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领导评教师,重重评定让教师丢失了自我,生活过得琐碎而卑微,工作变得被动而充满势利。还有许多教师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东奔西走,投诉无门,欲哭无泪,他们的身心健康已受到了严重影响。据心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接近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其中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也是较突出的问题。简单、粗暴、以职业心替代事业心、缺乏工作的主动性,这是社会对教师群体常见的批评。
2.束缚身心的枷锁:教师管理体制僵化
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是比较民主、公平与和谐的。但在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是难以落实。领导高高在上,长官意识横行,没有真正把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师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总在某些人的支配和控制下被某种教条、陈规所束缚,言行“不由自主”,极少有参与管理的权利与机会,许多教师感到自己被系统内部的许多规定、条例和制度包围和限制着。频繁的检查、考核、调研、评比活动使教师疲于应付;严格的坐班考勤制度使教师失去了自主活动的空间;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惟一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消磨了教师改革的锐气和胆略;形式主义严重的培训制度使教师失去了专业化发展的机会;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的教研制度使教师丢掉了自己的声音和话语。在这样的学校,教师习惯于逆来顺受和听命于人,无法“自主”,没有“能动”,当然更谈不上创造。
3.戴着镣铐跳舞: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
课程改革的袭来再度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课改的具体操作中,有些学校只提出了要求,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可以说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事实上,分数仍在决定学生的命运,分数更是教师的命根,加分、扣分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年度考核,分数说了算。所以,在热切地向学生传播崭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不少教师却仍然在加班加点搞补课,没日没夜;大考小考逼成才,分分上紧。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使得教学行为和方法过于模式化,教学缺乏创造和灵感。即使在实施新课程之时,教师也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质疑,总是亦步亦趋、竭尽全力去理解和体现设计者的意图,全然没有自己的思想迸发,将自己堕落成一个教材和知识的附庸。在一些农村学校,课改教师还被视为异类,听到的是风凉话,感到的是伤心。所以说,没有大环境的支持,没有新的评价制度的支持,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无疑如戴着镣铐跳舞。
4.围城里的孤胆英雄:教师工作方式孤立化
尽管领导们口头上、形式上支持课改,并承诺对进行课改的教师有一定的鼓励表彰,但教师仍不敢改:怕是保不住成绩,谁敢冒那个风险?尽管教科室安排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可是在评课、品课时也难得听到真诚的点拨之声,活动效果并不显著。教师们更喜欢独来独往,“孤军奋战”。近年来,教育领域里的人事改革带来的竞争,更是加剧了学校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度。经验丰富的教师惟恐别人超越自己、对自己的位置构成威胁,在教学方法上和教育信息上都会“留一手”。有的学校还将各班的成绩汇总统计,编排成册,虽不明码排队,实际上谁看了都一目了然,在心里能排出个一二三来,无形中加大了平衡班间的竞争力度。表面看起来,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热情高涨”。但实际上导致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造成教师智力资源的内耗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对策
1.学校工作:轻负才能顺行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喊为学生减负,却又有谁想到为教师减负呢?教师不是人们心中的“神”,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呵斥和慰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管理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要从以前单纯的“以校为本”转变为“以教师为本”,进而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校本教研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好花难开”的尴尬的局面!缘何至此,笔者认为,形式化的校本教研败坏了教师们的胃口。只有轻负才能自由,自由方能增加教研内容的深度和宽度。
我们发现,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有效教研正遭遇教师“高负”的围堵。比如有的学校建立了“四个一”教研制度。即:“一天一碰头”、“一课一交流”、“一周一集中”、“一步一反思”。还要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单元精备一堂课;每学期写一篇说课稿;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评析;每学期精读一部教育教学专著;每学期研究一个教学专题;每学期撰写一篇教研心得(或论文);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交流会(教研组活动);每学期推出一个课堂教学公开日。除此以外,教师当然还有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要做,比如政治业务学习、备课、辅导学生、家访……当然,你也可以不完成,前提是你不在乎其和津贴、考评挂钩。结果,这样的重负荷的工作不仅对教师的成长无益,而且造成了“时间少、任务多,理论少,实践多,思考少、体验多”的局面,并衍生出一系列的副作用:教师的心理负担超重,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和反感,工作效率下降。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可见,学校管理者有必要意识到:关爱教师,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营造宽松的执教环境,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也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从根本上减少教师心理的压力源,要将教师从过重的活动和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必须把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条件和机会,设法满足其合理需要。教师的需要集中表现在物质需要、发展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等几个方面,管理者要针对教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从满足教师的多方面需要入手,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引导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如我校也开展了“N个一”的活动,不同的是,我们为教师设计了一个移动的标靶。即一个月内教师在“N个一”至少选择“一个一”来完成。教师不可能个个是全才,任意的“一个一”都擅长,他可以选择他擅长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样通过减轻教师“量”的负担,为教师赢得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其实,相对宽松的管理有利于教师来拓展思考的角度,提高思考的层次,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地盘!
2.评价制度:人文更显成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能力与业绩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职位评价与业绩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教师的薪酬,建立一套总体薪酬回报体系,同时关注教师的工作体验,吸引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为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如,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学校领导首先得走进课改。要真正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使教师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对教师的考查、考核、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有独到见解的教师,应及时表彰鼓励,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学校的规章制度虽然是严肃的,但同时更应该是人文的。特别是对于新教师,学校领导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期。为了减轻新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不能给新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在第一、二年的考核中允许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失败的经历,不能因为一、两次考试失败或对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当而终止合同或解聘。多一些以奖代罚,给教师以安全感。因为奖与罚比较,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引导新教师向着学校要求的方向发展。
在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学校也不妨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即由原来上级对下级的单向评价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交互式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减少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形成学校的民主氛围。其次,学校管理机构可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将其纳入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检测,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列入先进学校评比和教师晋职、提薪、评职及任用与否的范围之内。另外,教育行政部门更要承担起教师培养培训的重任,通过正规的渠道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以帮助教师去有效地应对压力。
3.自我管理:健康才是硬道理
想起印度的一则寓言,说一个人临死前,上帝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你爱过吗?第二个是你有过快乐体验吗?第三个是你心平气和地失去过吗?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是,上帝则允许这个人进入天堂。我们总是认为人生是加法,快乐和爱等正性的体验越多便越幸福,其实,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减法,有时学会正确地面对失去才决定了幸福。确切地说,人生是加减法的合理组合。
教师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如工作的艰辛与过失、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学校领导的不公平、人际关系的僵化以及身心疾病、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等,都可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伴随产生愤怒、焦虑、沮丧或攻击、冷漠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心理辅导,必然会严重危害教师心理的健康,甚至祸及学生。特别是有些志向远大、有才气、有能力的年轻教师,在工作上都有自己美好的目标,而且对教育工作非常投入,有些青年教师在工作上还有引人瞩目的成绩。在他们心目中,投入与产出应该成正比。但遗憾的是,与校外的有些高收入行业像税务部门、公安机构、政府单位等比较,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应有的回报;与校内的有些老教师比较,他们又发现老教师即使能力再差,奖金和各种待遇还是比他们高。这种高付出和低收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也使他们的心理失衡,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笔者认为,管理健康还得从管理自己的欲望做起。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欲望和需要经常处于匮乏状态,人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发展更多的物质条件,来尽量多地满足需要。但人们往往忘记了对需要满足的控制和管理,有些人认为欲望必须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有积极和乐观的心态。一个人要上进,要有追求,但不能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中。我们倡导的是弹性的追求,不是事事都与人比较和竞争,处处都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弱项,包括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总是赞颂春蚕般的奉献精神,但从人道的角度看,我们要走中庸之道,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要珍爱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成功,也不在于一直做事。即使是高级的需要,对自己和人类都是有意义的,也需要管理和引导,合理地满足它们,否则就会透支健康、透支生命。毕竟,我们更多的教师那么无怨无悔地默默无闻地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着微薄的力量。所以,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学习适当的压力应对方法,在面临压力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尽量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如安排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宣泄不良情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或寻求支持,这些都是疏导压力的良好方法。是的,有些欲求虽然很美丽、很高尚、很高级,但为了健康考虑,还是要合理地加以管理。管理欲望就等于管理了健康。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无疑是辛苦的,因为他的付出是无限量的,是没有终点的。如果有人问:那教师的幸福在那里呢?我想,幸福不在牢骚里,也不在高压下。幸福,应该洋溢在教师阳光的笑脸里,应该流露在自信的眼神中,这一切都缘于健康的心态。当我们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自我调适,当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中倾注着自己的一份爱心,当我们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了一份事业,也就把握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按钮!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电邮 :[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