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古人类崇尚道德修养,时尚养生,他们又是如何修为而使长命百岁的呢?温习文献,结合实践,我们认为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记载着上古之人行之有效的行气锻炼方法。《行气玉佩铭》言简意赅,把培养和运行真气的全程感受和周天行气的具体方法,表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玉佩铭》铭文四十五字,寥寥数语,其行修体验和基本练法,与真气运行法还有异曲同工之美。
铭文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譯文:行气,深则蓄, 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老在《奴隶制时代》一文中对此作出解释,认为“这是呼吸的一个回合”:气深入则往下伸,下(至下丹田)则定而固,又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沿相反路径退进而至天顶。顺此则生,逆此则死。一吸真气沿督脉上行,一呼内气由任脉下行,这正是周天功内练功成的行气标志。
我们知道,郭老本来就是一个静坐养生爱好者, 正是因为他有着长期静功修炼的实践体会,才能对《玉铭》的确切内涵得出如此精确的判断,作出精确无误的诠释。结合实践练功体验, 我们理解《行气玉佩铭》真正概括了古法行气术的实质内涵, 其行功步骤大致可以界定为两个层面。
内练养生旨在蓄积、增强真气及在体内的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体本能,从而达到养生修真的目的。古人实践体会到行气锻练的方法,从中丹田入手是最为稳妥有效的。据《玉佩铭》所载,练养伊始,意息结合,意守中田, 通过呼吸锻炼,汲取天阳之气,温煦激发中焦的脏腑功能。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旺盛,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地阴养分,与自然吸入的天阳氧气结合,可更好地化生后天之气,使中丹田真气充沛,即可产生温热的气感,并为行气奠定充分的物质基础。
随着呼吸的逐渐深长,真气进一步饱满,热感也逐步下沉,渐渐向小腹下丹田延伸,以充养先天真气,小腹部便产生热感。下丹田为气海,是真气生发和存蓄之所,对真元精气有很好的蜇藏、定摄作用。这便是《玉佩铭》一开始说的:“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的实质内涵。这是《玉佩铭》行气锻炼的第一阶段。
练功者继续意念集于小腹丹田,不紧不慢进行呼吸锻练,无欲无为,神定于此而不外驰,则精不摇而固藏;精固则化气,先天元精化为真元之气,气海真气日充,下丹田小腹部自然热感明显,并渐渐萌生热气团;气团日益充实、增大,丹田内压日趋增长。《玉佩铭》“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的描述,正是这一内练阶段的写照。
随着内练时日的增多,功夫的增长,气团壮大到一定程度自然继续沿任脉下行,而且过下鹊桥,冲开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室泥丸。《玉佩铭》就说是“长则退, 退则天”。
练功持之以恒,功夫日进,精益化气,充养上田;气又化神,元神的力量得以不断加强。元神位于上丹田脑室泥丸,主宰全身生生化化之生命力也日益旺盛。人们若能遵循这一内练规律,则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无生气,生生不息,自然可以长生久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反之则纠缠于纷繁人事,凡人的病痛疾苦不可避免,甚至中寿而亡。故曰“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正是《玉佩铭》对内练高级层次境界的描绘,也包含对期盼健康长寿人们提出的良好警示。
如上所述,古代文物《行气玉佩铭》,不啻是内练行气的亲身感受,也是古法行气术的真切写照。正如李少波教授在《真气运行学》中说的:“真法与行气的意义是一致的。法是真气运行的手段,行气的行字也就是真气运行的方法。”结合真法的锻炼实践,我们以为《玉佩铭》记载的练功方法正是真气运行的原始雏形,是真法行功的源头活水。
铭文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譯文:行气,深则蓄, 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老在《奴隶制时代》一文中对此作出解释,认为“这是呼吸的一个回合”:气深入则往下伸,下(至下丹田)则定而固,又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沿相反路径退进而至天顶。顺此则生,逆此则死。一吸真气沿督脉上行,一呼内气由任脉下行,这正是周天功内练功成的行气标志。
我们知道,郭老本来就是一个静坐养生爱好者, 正是因为他有着长期静功修炼的实践体会,才能对《玉铭》的确切内涵得出如此精确的判断,作出精确无误的诠释。结合实践练功体验, 我们理解《行气玉佩铭》真正概括了古法行气术的实质内涵, 其行功步骤大致可以界定为两个层面。
一、行气——深蓄伸下定
内练养生旨在蓄积、增强真气及在体内的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体本能,从而达到养生修真的目的。古人实践体会到行气锻练的方法,从中丹田入手是最为稳妥有效的。据《玉佩铭》所载,练养伊始,意息结合,意守中田, 通过呼吸锻炼,汲取天阳之气,温煦激发中焦的脏腑功能。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旺盛,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地阴养分,与自然吸入的天阳氧气结合,可更好地化生后天之气,使中丹田真气充沛,即可产生温热的气感,并为行气奠定充分的物质基础。
随着呼吸的逐渐深长,真气进一步饱满,热感也逐步下沉,渐渐向小腹下丹田延伸,以充养先天真气,小腹部便产生热感。下丹田为气海,是真气生发和存蓄之所,对真元精气有很好的蜇藏、定摄作用。这便是《玉佩铭》一开始说的:“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的实质内涵。这是《玉佩铭》行气锻炼的第一阶段。
二、无为——固萌长退天
练功者继续意念集于小腹丹田,不紧不慢进行呼吸锻练,无欲无为,神定于此而不外驰,则精不摇而固藏;精固则化气,先天元精化为真元之气,气海真气日充,下丹田小腹部自然热感明显,并渐渐萌生热气团;气团日益充实、增大,丹田内压日趋增长。《玉佩铭》“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的描述,正是这一内练阶段的写照。
随着内练时日的增多,功夫的增长,气团壮大到一定程度自然继续沿任脉下行,而且过下鹊桥,冲开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室泥丸。《玉佩铭》就说是“长则退, 退则天”。
练功持之以恒,功夫日进,精益化气,充养上田;气又化神,元神的力量得以不断加强。元神位于上丹田脑室泥丸,主宰全身生生化化之生命力也日益旺盛。人们若能遵循这一内练规律,则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无生气,生生不息,自然可以长生久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反之则纠缠于纷繁人事,凡人的病痛疾苦不可避免,甚至中寿而亡。故曰“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正是《玉佩铭》对内练高级层次境界的描绘,也包含对期盼健康长寿人们提出的良好警示。
如上所述,古代文物《行气玉佩铭》,不啻是内练行气的亲身感受,也是古法行气术的真切写照。正如李少波教授在《真气运行学》中说的:“真法与行气的意义是一致的。法是真气运行的手段,行气的行字也就是真气运行的方法。”结合真法的锻炼实践,我们以为《玉佩铭》记载的练功方法正是真气运行的原始雏形,是真法行功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