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陕西省农民人均收入近几年增长迅速,但受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的影响,农村文化消费发展比较缓慢。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应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问题;文化消费;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消费低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文化消费是农村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增强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与水平,是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本文以对陕西渭南的调查为例,分析制约农村文化消费的因素,以探求扩大提高农村文化消费的途径与对策。
一、 农村文化消费的现实状况及特点
2010年陕西省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多元化,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较上年增加667元,同比增长1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与全国及其他省市相比,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排名居全国第2位。
2010年陕西农民纯收入情况(人均)
单位:元
指 标 名 称本年上年比上年±增幅(%)
全年纯收入4105 3438 667 19.4
(一)工资性收入1734 1428 306 21.4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1882157031219.9
(三)财产性纯收入9793 4 4.8
(四)转移性纯收入391 346 45 13.0
2010年全省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人均达3794元,较上年增加445元,增长13.3%。其中增长较快的有:居住消费人均838元,同比增长20.1%;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人均233元,同比增长19.1%;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人均76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国居第27位;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794元,在全国居2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服务、交通及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也很明显,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其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
二、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增长缓慢的原因
1、文化生活单调,消费观念比较落后
据渭南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 88.6%的农民文化娱乐的方式是看电视、听广播,高居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之首。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广播电视以其方便收听收看、节目比较丰富、花费相对较低而成为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看电视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除看电视听广播,农民普遍重视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消费观念出现了新变化,部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趋近市民,特别是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流后,所带回的收入并没有投入到生产性消费,而是用于生活消费,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使一些没有外出的农民也纷纷效仿。在饮食方面,不少农民不再简单追求吃饱,而要讲口感、讲营养,过去舍不得吃的食品现在成为日常消费品,如水果、奶制品等,膳食结构和水平明显提高;在衣着方面,农民衣着开始由遮身暖体逐步向得体庄重转变,讲究色泽光鲜,追求个性时尚,自己购买衣料加工衣服的逐年减少,成衣化消费逐年增加,名贵服饰逐步走进农民家庭,高档皮革皮鞋也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居住方面,尤其是陕西关中农村,住房被不少农民视作面子工程,不少农民住房宽敞,房屋外观新颖漂亮,室内设施如冰箱、洗衣机、电话等齐全,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的状况等。由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不少农民消费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在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方面投入不多,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显得相对滞后,尤其在农业科技、精神文化活动消费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2、投入不足,文化消费的硬件设施缺乏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整个国家工作中心,在经济建设中心化的环境下,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对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文化被经济严重的边缘化,中央关于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远没有落实。在文化投入总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又进一步把农村文化推向边缘,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偏少。渭南全市共有涉农乡镇办事处90个,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文化事业经费除政府财政开支外,还向农民收取适当的文化专项费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一级大多数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扶持文化事业。由于经费不足,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太少,图书数量严重不足,实用性较差。渭南市全市50%左右的乡镇文化站站舍多年没有进行日常维修与有效管理,有的文化站成为危房,不少乡镇文化场馆被拍卖、租赁、抵债或挪作他用,基本失去了普及文化工作的功能。
3、农村文化人才缺乏,民间文化呈现萎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改变,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队伍极度缺乏,农村原有“戏班子”等文艺队伍逐步萎缩,许多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表演绝技也在消失。尽管随着农村“三项活动”(送电影、送戏和农村综合文化活动)的开展,一些农村民间剧社开始恢恢复,但演员多数年龄较大,剧本陈旧,缺乏新内容,缺乏时代感。加之许多有文化素质的青年农民由于生活原因不愿呆在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文化缺乏新生力量,农民剧本面临人员老化,后继无人,以前著名三秦的渭南华县老腔、皮影等面临的就是此种境况。
4、良莠不齐,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
由于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健康文化生活缺位,一些低俗、落后、封建的活动轻而易举地侵入农村。电影院等传统的经营项目逐步被网吧、放映室、影碟出租点等新兴项目取代,一些网吧违反国家规定,容留未成年人,放映室播映的碟片大多是宣传暴力的武打、枪战、警匪片以及格调不高的言情片、甚至是色情片。近年来,随着城市对消费环境的大力整治,很多假冒伪劣商品、“文化垃圾”大量流入农村,有些个体户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文化垃圾”送下乡;有些不正规的演出团体,为了赚钱,也打着“文化下乡”的名义,演出一些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文艺节目,甚至还表演脱衣舞,搞一些色情表演;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满村走,赌博焚香到处有”,封建迷信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存,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参与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除中老年人外,还有一些农村青年,甚至一些中小学生;丧事奢办风盛行,为尽孝心“死要面子”,有的办一场丧事动辄数千元、上万元,有的还请乐队吹拉弹唱,出殡时批麻戴孝,烧香磕头,散发纸钱,吹吹打打等。这些不良文化活动大量花费了农民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打乱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侵蚀了农民的思想和心灵,使部分农民对健康向上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反而不感兴趣。
三、 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几点建议
1、倡导消费新观念,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各种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认知的途径,电视、电台、报刊等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倡导者、文化消费品的广告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本土特有的文化精神,倡导健康、科学的消费观。还可通过评选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家庭,举行经常性的文化知识、项目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的自觉性和消费水平,使文化消费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益性文化供给。
要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流动文化设施的配置和使用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合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突出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和项目。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工程和项目,重点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四着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使其既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也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
3、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文化法规建设,通过行政、立法、经济等各种杠杆,对农村文化市场环境进行清理;加强文化执法,对那些落后腐朽的东西彻底取缔,对那些低俗恶劣的东西进行规范,对那些粗俗的东西进行改造,使农村文化消费品市场有秩序、更规范;在管理中,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为辅,为高档文化产品进入农村文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文化建设一是开展大众化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广场、社区、学校等为平台,采取政府组织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推动城市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延伸辐射,积极扶持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的发展。二是培育品牌性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举办各种展、会、节等手段,着力打造各类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组织普及性文化活动,使农民在参与各种耳熟能详的文化活动中,逐步熟悉各种文艺形式,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J].领导之友,2009,(2)32
[2]范大平.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略论[J].湖湘论坛,2008,(2)19
[3]王亚青.我国农民消费观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南方农村,2010, (1)26
[4] 西部网讯.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公布数据(2011.1.21)
(作者通讯地址: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关键词:农村问题;文化消费;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消费低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文化消费是农村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增强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与水平,是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本文以对陕西渭南的调查为例,分析制约农村文化消费的因素,以探求扩大提高农村文化消费的途径与对策。
一、 农村文化消费的现实状况及特点
2010年陕西省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多元化,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较上年增加667元,同比增长1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与全国及其他省市相比,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排名居全国第2位。
2010年陕西农民纯收入情况(人均)
单位:元
指 标 名 称本年上年比上年±增幅(%)
全年纯收入4105 3438 667 19.4
(一)工资性收入1734 1428 306 21.4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1882157031219.9
(三)财产性纯收入9793 4 4.8
(四)转移性纯收入391 346 45 13.0
2010年全省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人均达3794元,较上年增加445元,增长13.3%。其中增长较快的有:居住消费人均838元,同比增长20.1%;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人均233元,同比增长19.1%;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人均76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国居第27位;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794元,在全国居2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服务、交通及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也很明显,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其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
二、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增长缓慢的原因
1、文化生活单调,消费观念比较落后
据渭南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 88.6%的农民文化娱乐的方式是看电视、听广播,高居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之首。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广播电视以其方便收听收看、节目比较丰富、花费相对较低而成为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看电视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除看电视听广播,农民普遍重视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消费观念出现了新变化,部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趋近市民,特别是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流后,所带回的收入并没有投入到生产性消费,而是用于生活消费,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使一些没有外出的农民也纷纷效仿。在饮食方面,不少农民不再简单追求吃饱,而要讲口感、讲营养,过去舍不得吃的食品现在成为日常消费品,如水果、奶制品等,膳食结构和水平明显提高;在衣着方面,农民衣着开始由遮身暖体逐步向得体庄重转变,讲究色泽光鲜,追求个性时尚,自己购买衣料加工衣服的逐年减少,成衣化消费逐年增加,名贵服饰逐步走进农民家庭,高档皮革皮鞋也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居住方面,尤其是陕西关中农村,住房被不少农民视作面子工程,不少农民住房宽敞,房屋外观新颖漂亮,室内设施如冰箱、洗衣机、电话等齐全,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的状况等。由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不少农民消费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在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方面投入不多,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显得相对滞后,尤其在农业科技、精神文化活动消费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2、投入不足,文化消费的硬件设施缺乏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整个国家工作中心,在经济建设中心化的环境下,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对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文化被经济严重的边缘化,中央关于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远没有落实。在文化投入总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又进一步把农村文化推向边缘,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偏少。渭南全市共有涉农乡镇办事处90个,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文化事业经费除政府财政开支外,还向农民收取适当的文化专项费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一级大多数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扶持文化事业。由于经费不足,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太少,图书数量严重不足,实用性较差。渭南市全市50%左右的乡镇文化站站舍多年没有进行日常维修与有效管理,有的文化站成为危房,不少乡镇文化场馆被拍卖、租赁、抵债或挪作他用,基本失去了普及文化工作的功能。
3、农村文化人才缺乏,民间文化呈现萎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改变,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队伍极度缺乏,农村原有“戏班子”等文艺队伍逐步萎缩,许多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表演绝技也在消失。尽管随着农村“三项活动”(送电影、送戏和农村综合文化活动)的开展,一些农村民间剧社开始恢恢复,但演员多数年龄较大,剧本陈旧,缺乏新内容,缺乏时代感。加之许多有文化素质的青年农民由于生活原因不愿呆在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文化缺乏新生力量,农民剧本面临人员老化,后继无人,以前著名三秦的渭南华县老腔、皮影等面临的就是此种境况。
4、良莠不齐,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
由于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健康文化生活缺位,一些低俗、落后、封建的活动轻而易举地侵入农村。电影院等传统的经营项目逐步被网吧、放映室、影碟出租点等新兴项目取代,一些网吧违反国家规定,容留未成年人,放映室播映的碟片大多是宣传暴力的武打、枪战、警匪片以及格调不高的言情片、甚至是色情片。近年来,随着城市对消费环境的大力整治,很多假冒伪劣商品、“文化垃圾”大量流入农村,有些个体户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文化垃圾”送下乡;有些不正规的演出团体,为了赚钱,也打着“文化下乡”的名义,演出一些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文艺节目,甚至还表演脱衣舞,搞一些色情表演;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满村走,赌博焚香到处有”,封建迷信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存,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参与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除中老年人外,还有一些农村青年,甚至一些中小学生;丧事奢办风盛行,为尽孝心“死要面子”,有的办一场丧事动辄数千元、上万元,有的还请乐队吹拉弹唱,出殡时批麻戴孝,烧香磕头,散发纸钱,吹吹打打等。这些不良文化活动大量花费了农民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打乱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侵蚀了农民的思想和心灵,使部分农民对健康向上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反而不感兴趣。
三、 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几点建议
1、倡导消费新观念,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各种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认知的途径,电视、电台、报刊等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倡导者、文化消费品的广告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本土特有的文化精神,倡导健康、科学的消费观。还可通过评选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家庭,举行经常性的文化知识、项目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的自觉性和消费水平,使文化消费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益性文化供给。
要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流动文化设施的配置和使用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合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突出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和项目。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工程和项目,重点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四着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使其既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也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
3、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文化法规建设,通过行政、立法、经济等各种杠杆,对农村文化市场环境进行清理;加强文化执法,对那些落后腐朽的东西彻底取缔,对那些低俗恶劣的东西进行规范,对那些粗俗的东西进行改造,使农村文化消费品市场有秩序、更规范;在管理中,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为辅,为高档文化产品进入农村文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文化建设一是开展大众化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广场、社区、学校等为平台,采取政府组织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推动城市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延伸辐射,积极扶持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的发展。二是培育品牌性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举办各种展、会、节等手段,着力打造各类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组织普及性文化活动,使农民在参与各种耳熟能详的文化活动中,逐步熟悉各种文艺形式,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J].领导之友,2009,(2)32
[2]范大平.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略论[J].湖湘论坛,2008,(2)19
[3]王亚青.我国农民消费观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南方农村,2010, (1)26
[4] 西部网讯.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公布数据(2011.1.21)
(作者通讯地址: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