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主要根据近十年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学法从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上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实质或本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适当的学法。我们知道,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而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认识概念就能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1]。此外,初中物理知识主要讲解一些基本概念,但某些概念很是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实质或本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适当的学法就很容易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关键词:基本概念 本源 理解与学法 应用技巧
一、“现象型”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以一些现象而引出来的基本概念,如声、光、物态变化等。这些简单现象所折射出的物理道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我们也要从简单现象看到物理知识的本质。下面就以光现象来说明“现象型”概念的理解与学法:
1.光现象的分类
光现象主要分成三类: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为什么分成三类呢?实际上光现象就是用肉眼看光的直观现象。所以,光现象无非是光在一种介质里怎样传播、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分界面时怎样传播、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怎样传播的三类直观感受或三类本质特征。而简单的现象转化成一般物理规律的特征要能涵盖绝大多数情况(特殊情况除外)。一般物理规律都是由简单的现象抽象化或具体化以及数学化形成的严格且狭窄的规律,它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使认识深化;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2]。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现象的本质。
2.光现象的条件
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所以,光在同种介质中不一定沿直线传播的。我们还要看看均匀介质条件。实际上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发生的是一种折射现象。即光在同种介质中既可以是光的直线传播又可以是光的折射,这取决于这种介质均匀不均匀。再说,仅从传播方向上来看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另一种形式——折射中的垂直入射。但这并不是物理中定义的“光的直线传播”。即物理中定义的是光在同种介质中的光现象而非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光现象,而把这种归类到光的折射中。加上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发生的返回原介质是光的反射。分类就明确了,也禁得起时间或学习者推敲的。我们要教会学生这样去比较。因为,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3]。
3.光现象的方向性
我们经常讲光的直线传播方向不变、光的反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光的折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垂直入射除外)。但某些学生片面的认为传播方向不变的一定是光的直线传播而忽略了折射中的垂直入射;同时某些学生机械的将反射和折射混为一谈;或者直接认为反就是折。所以,光现象不能仅仅从光传播方向上来定义。方向只是光现象中的一种因素,不能反映光现象的本质特点,更不符合现象的定义。
二、“抽象型”概念
“抽象型”概念,在初中物理中以一些比较抽象的或建模的概念,如力、重力的表示、重心、浮力、电压等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我们更好的提炼出概念的精髓并简而化之。这里从力来说明“抽象型”概念的理解与学法:
1.力的分类
初中阶段学习力,一般表述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一定有施力物体;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等。而从性质上力分为三类弹力、重力、摩擦力(初中不考虑引力、电场力等)。如:弹力是指物体间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表述物体间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区别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一种力。这样分类,具有概括性和差异性,是区分不同力的基本方法。虽然,力的命名还有根据效果来分类的,但是效果来命名只是一种直观表现,而非力的本质表现。相反这种效果命名容易混淆三种力的本质属性。如浮力,属于弹力的一种,只不过我们习惯性的根据“浮”的效果叫“浮力”,叫 “支持力”也未尝不可。
2.力的作用效果
第一种,力改变物体的形状;第二种,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实质上就是对物体产生了压强,这个课本上说明了。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质上是什么?课本没有具体说明,其他资料上也没有说明。实际上有必要和学生说明清楚: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质上就是做功。这样,对“垂直无功”更好理解——即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不是因垂直它的力实现的。这样解释比简单的讲“垂直无功”不更有说服力吗?换一种说法更能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本源,也能体现力做功的性质,更能对力的认识更清晰。
3.力的计算
初中阶段求解力主要应用四种方法:牛顿第三定律、二力平衡、多力平衡(近2年中考考查浮力时用3力平衡)、力的特性。在初中阶段求一个力一般方法就是找出这个力和哪个力相等就解决问题了(多力平衡及简单的告知力的倍数关系除外)。而根据力的特性来求解也常见,如求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求滑动摩擦力根据Ff=μFN、求压力F=PS等。即化繁为简,最后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4]。
综上所述,学习初中物理需要学生对物理知识规律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掌握知识的特点、理解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有规律性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頁。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关键词:基本概念 本源 理解与学法 应用技巧
一、“现象型”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以一些现象而引出来的基本概念,如声、光、物态变化等。这些简单现象所折射出的物理道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我们也要从简单现象看到物理知识的本质。下面就以光现象来说明“现象型”概念的理解与学法:
1.光现象的分类
光现象主要分成三类: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为什么分成三类呢?实际上光现象就是用肉眼看光的直观现象。所以,光现象无非是光在一种介质里怎样传播、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分界面时怎样传播、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怎样传播的三类直观感受或三类本质特征。而简单的现象转化成一般物理规律的特征要能涵盖绝大多数情况(特殊情况除外)。一般物理规律都是由简单的现象抽象化或具体化以及数学化形成的严格且狭窄的规律,它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使认识深化;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2]。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现象的本质。
2.光现象的条件
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所以,光在同种介质中不一定沿直线传播的。我们还要看看均匀介质条件。实际上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发生的是一种折射现象。即光在同种介质中既可以是光的直线传播又可以是光的折射,这取决于这种介质均匀不均匀。再说,仅从传播方向上来看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另一种形式——折射中的垂直入射。但这并不是物理中定义的“光的直线传播”。即物理中定义的是光在同种介质中的光现象而非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光现象,而把这种归类到光的折射中。加上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发生的返回原介质是光的反射。分类就明确了,也禁得起时间或学习者推敲的。我们要教会学生这样去比较。因为,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3]。
3.光现象的方向性
我们经常讲光的直线传播方向不变、光的反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光的折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垂直入射除外)。但某些学生片面的认为传播方向不变的一定是光的直线传播而忽略了折射中的垂直入射;同时某些学生机械的将反射和折射混为一谈;或者直接认为反就是折。所以,光现象不能仅仅从光传播方向上来定义。方向只是光现象中的一种因素,不能反映光现象的本质特点,更不符合现象的定义。
二、“抽象型”概念
“抽象型”概念,在初中物理中以一些比较抽象的或建模的概念,如力、重力的表示、重心、浮力、电压等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我们更好的提炼出概念的精髓并简而化之。这里从力来说明“抽象型”概念的理解与学法:
1.力的分类
初中阶段学习力,一般表述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一定有施力物体;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等。而从性质上力分为三类弹力、重力、摩擦力(初中不考虑引力、电场力等)。如:弹力是指物体间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表述物体间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区别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一种力。这样分类,具有概括性和差异性,是区分不同力的基本方法。虽然,力的命名还有根据效果来分类的,但是效果来命名只是一种直观表现,而非力的本质表现。相反这种效果命名容易混淆三种力的本质属性。如浮力,属于弹力的一种,只不过我们习惯性的根据“浮”的效果叫“浮力”,叫 “支持力”也未尝不可。
2.力的作用效果
第一种,力改变物体的形状;第二种,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实质上就是对物体产生了压强,这个课本上说明了。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质上是什么?课本没有具体说明,其他资料上也没有说明。实际上有必要和学生说明清楚: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质上就是做功。这样,对“垂直无功”更好理解——即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不是因垂直它的力实现的。这样解释比简单的讲“垂直无功”不更有说服力吗?换一种说法更能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本源,也能体现力做功的性质,更能对力的认识更清晰。
3.力的计算
初中阶段求解力主要应用四种方法:牛顿第三定律、二力平衡、多力平衡(近2年中考考查浮力时用3力平衡)、力的特性。在初中阶段求一个力一般方法就是找出这个力和哪个力相等就解决问题了(多力平衡及简单的告知力的倍数关系除外)。而根据力的特性来求解也常见,如求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求滑动摩擦力根据Ff=μFN、求压力F=PS等。即化繁为简,最后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4]。
综上所述,学习初中物理需要学生对物理知识规律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掌握知识的特点、理解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有规律性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頁。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