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改理念如同强劲的东风,吹遍了校园,唤醒了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前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其教学实践,如何能设计出一堂好课?因此,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数学学习的活动性本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数学活动也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再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基础: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整理后,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教师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的抢答。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比妈妈小几岁?小明和妈妈相差几岁?妈妈和小明一共几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我们不但解决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学新理念。同时,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变换了一种形式,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经过了精心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键: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实则低效的课堂。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请4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在小组内便忙活起来。他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意见达成一致后,一些学生开始称物体的重量,而另一些学生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下进行着……这样的课堂,缺少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拔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组员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并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课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完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前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其教学实践,如何能设计出一堂好课?因此,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数学学习的活动性本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数学活动也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再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基础: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整理后,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教师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的抢答。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比妈妈小几岁?小明和妈妈相差几岁?妈妈和小明一共几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我们不但解决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学新理念。同时,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变换了一种形式,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经过了精心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键: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实则低效的课堂。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请4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在小组内便忙活起来。他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意见达成一致后,一些学生开始称物体的重量,而另一些学生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下进行着……这样的课堂,缺少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拔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组员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并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课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完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