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数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去年记者对某小学进行一次数学现状调查,结果发现,认为数学学习挺有趣、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仅占14%。而认为数学比较枯燥、学习多是做练习题、不情愿学习的学生则占58%。另有28%的学生表示,“家长和老师让学就学”,学习比较被动。其中大多数学生,他们宁愿学习语文、英语,也不愿意学习数学。他们认为:“数学太枯燥,老师上课讲个不停,还经常下课拖堂,回家练习又多,一看到习题就烦。”
  以上现象,充分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丝毫不感兴趣。那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本转变。教师备课、上课,只是尊重书本,而不结合具体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比如,农村种地的孩子,教师却要给他们讲解工厂机器的数学,这样的内容,学生好理解、有兴趣吗?他们的思维积极性能调动起来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那么如何使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打造数学的高效课堂呢?
  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某教师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教师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教师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教师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教师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教师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教师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教师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教师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校园网络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本从没有标准到有标准,这是教育的创新和进步,这样的进步使得教学工作有规律可循,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材是大量文质兼美文章的综合
【摘 要】 “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的永恒话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这个质量求生存的竞争时代,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大,用质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靠的是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而是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创新、经验的积累等综合过程中逐步提高。  【关
【摘 要】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所有知识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思考问题、推理证明有所依据,能有创见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的重要地位;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联系;指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体系、指导学生注意教材中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注意指导学生剖析数学概念的本质、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的符号、要指导学生重视对数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既是重要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良好的应用题教学能够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着重从两个方面探析其措施:一是实施课堂观察与分析,二是提炼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现状与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本思想,用以描述某个无限变化过程的终极状态,是其他相关数学分支(如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的理论基础。极限也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挖掘体现极限思想的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极限思想。
目的:注意认知,作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关注热点。本课题研究一探讨老年化对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等注意网络加工的影响及
【摘 要】 课堂教改是我校一直常抓不懈的大事,坚持教改对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为了长足发展,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继续实践、思考、总结、改进,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路。我认为:要处理好以学生为本,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因材施教,要处理好使用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关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处理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发展的关系;三维目标共同落实,处理
【摘 要】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为此,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相继产生,其中,“问题教学”法便被广泛运用到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成为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探讨利用“问题”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