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务院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凉山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学前教育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底子薄、欠账多,其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以学前教育中的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凉山州的调查研究,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具体要求,对当地学前教育发展中教学环境、教材学年以及每日作息设置、受教育意识薄弱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凉山州;学前教育;教学问题
一、与《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差异
(一)教育目标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学前期教育的目标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做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要求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凉山州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心,但在实践中,其教育目标与设想存在偏差,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二)各领域教学发展问题
凉山州的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时受环境和区域特征的制约,存在健康、语言和社会等多种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健康方面,幼儿的一日卫生与生活习惯的培养、安全意识等方面未作比较规范的课程计划;户外活动和室内部分手工课程也面临着教具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幼儿平衡协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地条件也无法每年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其次,在语言方面,3-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学前阶段进行普通话语言的教学有利于民族地区幼儿的终身发展,促进彝区人口对外交流。但却在推进彝汉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凸显,当地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外来教师不会说彝语,学生受教育意识差,不愿意学,以及家长没有形成受教育观念,不配合等等。最后,在社会方面,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缺乏自信,适应能力弱。科学艺术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师,没有相关的书籍和教具,科学艺术教学受到限制。
二、教学环境问题
(一)办学场所不规范
凉山州自2015年起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充分利用与整合闲置或富余的农村集体公共资源,整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室建设、民俗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统筹解决办学场所的需求问题,闲置资源的利用确实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办学场所不够规范,硬件条件差。首先,从幼教点本身来说,利用各闲置场所开办幼教点有利有弊:优点是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节省了办学经费。但这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供幼儿聚集的场所,而没有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教室、寝室、医务室、运动场、食堂等,硬件设施匮乏,医疗卫生存在隐患。其次,从幼教点地理位置来说,各闲置场所分布杂乱,部分幼教点出门即是垃圾站、交通公路等,幼儿安全健康难以得到保证。
(二)硬件设施紧缺
在昭觉县三岔河乡调研发现,全乡有三个教学点和七个幼教点,37名教师,18名幼教点辅导员和19名乡中心校教师,共有8间教室、16间寄宿制学生宿舍和12间教师宿舍,因无正规教师周转房,现只能以学生宿舍作为教师宿舍暂用。随着群众送子女入学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彝区人口相对增长较快,加速了学前教育发展,现有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过去历史欠账过多,教室、寝室、运动场地严重紧缺。
蒙台梭利提出: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索和发现。但由上可见,凉山州深度貧困地区较难实现幼儿对环境的需求。
三、教材选用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道: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而凉山州作为彝族聚居地区,彝语是他们的日常用语,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开展“双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其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不能遵循《指导纲要》的方法。凉山州地区到目前为止未曾专门组织编写符合“彝汉”双语教学的教材,但是没有较为成功的示范教学方式。这使得当地幼儿园教材选用方面良莠不齐,同时也是导致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学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基本的幼儿园都会选用四川省通用的汉语统编教材。但此类教材在彝族聚居地使用较难被幼儿接受,当地幼儿都说民族语言,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他们对汉语比较陌生,学习汉语编订的教材常常难以听懂,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教师自身对汉语掌握不熟悉,双语转换能力有限,也制约了幼儿对汉语教材的理解。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幼儿园选用知名教材,例如蒙台梭利幼教教材。但这些幼儿园在实际运用这些教材时完全照搬模式,未考虑自身实际,学习效果不佳。在彝区幼儿园里教师按照此类教材组织课程,不重视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活动只是形似而神无。还有一些幼儿园随意选用教材,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对幼儿进行读、写、算等教育,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
总之,凉山州地区学前教育教材的选用方面主要呈现汉语化、随意性以及小学化等特点,这些教材的使用与幼儿的实际需要相悖,并不适合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要发展凉山州地区的学前教育,教材选用问题急需解决。
四、学年、课程及作息时间设置问题
为解决彝区农村低年级学生汉语基础差,导致进入小学后“读望天书”的问题,凉山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学年设置进行了改革,自2013年起推行“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年模式。而在其他地方,学前教育至少会有两个学年。
根据相关规定,学前教育课程应设立语、数、音、体、美等高结构化课程,但由于凉山州地域特征和经济的限制,凉山州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一是高结构化的“彝汉双语”课程,二是低结构或者是无结构兴趣教育课程,即教师带着学生或者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开展一些汉族和彝族的民间游戏。 针对凉山州农村学生基础差、家长外出打工、家里没有学习条件等实际情况,安排幼教点及幼儿园学生提前一小时上学、延迟一小时放学,学生的作息时间整改为9:30-16:30。由此可见,当地的学制同普遍的幼儿园学制有较大区别,幼儿在进行系统教学时会受其影响,教师也难以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较难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五、受教育意识薄弱的问题
凉山州“一步跨千年”,贫困代际传递,对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学前教育没有概念,大人到小孩都没有较强的受教育意识。在深度贫困的凉山州,有因为家在农村而附近没有村幼教点或幼教点过远,而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家庭;也有因家庭条件较差而孩子又很多,让孩子去干农活而不接受学前教育,直接上小学的家庭;还有接受学前教育,却仅仅把孩子放在幼儿园上学,没有实施任何家庭教育的家庭。在当地,家长没有去教育孩子的意识,孩子就更没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凉山州农村幼儿入园率不高,而且地区年限差距很大,这严重影响了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受教育年限不长,文化知识不高,主观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家长们受平时忙于农活,虽然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愿望,却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在家长、孩子学前教育投入意愿较低的情况下,深度贫困地区孩子们学前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困难,也为以后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埋下隐患。
凉山州部分家长虽然已经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想要通过幼儿园为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他们对学前教育的整体认知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学前教育的观念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教育观念差距大的前提下,需要凉山州政府牵头,协调幼儿、家长、学校三方,逐渐培养接受教育的意识。
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一村一幼”“幼有所育”不仅帮孩子们解决了语言障碍难题,培养了学习意识,更是增强了文明卫生意识,规范了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起到了“小手拉大手”的关键作用。凉山学前教育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政府的措施,更是人民的行动。要想真正推动学前教育的长期有效发展,实现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愿景,就必须改变凉山州人民的观念,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參考文献:
[1]谭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政策与实践创新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一村一幼”计划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119-123.
[2]张凤,边仕英.凉山“一村一幼”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2):106-110.
[3]程杨. 高结构化幼儿园课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10(21).223
作者简介:
兰晓瑜(1998.02.06—),女,回族,籍贯:四川省内江市,本科,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以学前教育中的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凉山州的调查研究,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具体要求,对当地学前教育发展中教学环境、教材学年以及每日作息设置、受教育意识薄弱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凉山州;学前教育;教学问题
一、与《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差异
(一)教育目标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学前期教育的目标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做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要求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凉山州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心,但在实践中,其教育目标与设想存在偏差,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二)各领域教学发展问题
凉山州的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时受环境和区域特征的制约,存在健康、语言和社会等多种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健康方面,幼儿的一日卫生与生活习惯的培养、安全意识等方面未作比较规范的课程计划;户外活动和室内部分手工课程也面临着教具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幼儿平衡协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地条件也无法每年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其次,在语言方面,3-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学前阶段进行普通话语言的教学有利于民族地区幼儿的终身发展,促进彝区人口对外交流。但却在推进彝汉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凸显,当地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外来教师不会说彝语,学生受教育意识差,不愿意学,以及家长没有形成受教育观念,不配合等等。最后,在社会方面,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缺乏自信,适应能力弱。科学艺术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师,没有相关的书籍和教具,科学艺术教学受到限制。
二、教学环境问题
(一)办学场所不规范
凉山州自2015年起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充分利用与整合闲置或富余的农村集体公共资源,整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室建设、民俗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统筹解决办学场所的需求问题,闲置资源的利用确实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办学场所不够规范,硬件条件差。首先,从幼教点本身来说,利用各闲置场所开办幼教点有利有弊:优点是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节省了办学经费。但这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供幼儿聚集的场所,而没有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教室、寝室、医务室、运动场、食堂等,硬件设施匮乏,医疗卫生存在隐患。其次,从幼教点地理位置来说,各闲置场所分布杂乱,部分幼教点出门即是垃圾站、交通公路等,幼儿安全健康难以得到保证。
(二)硬件设施紧缺
在昭觉县三岔河乡调研发现,全乡有三个教学点和七个幼教点,37名教师,18名幼教点辅导员和19名乡中心校教师,共有8间教室、16间寄宿制学生宿舍和12间教师宿舍,因无正规教师周转房,现只能以学生宿舍作为教师宿舍暂用。随着群众送子女入学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彝区人口相对增长较快,加速了学前教育发展,现有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过去历史欠账过多,教室、寝室、运动场地严重紧缺。
蒙台梭利提出: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索和发现。但由上可见,凉山州深度貧困地区较难实现幼儿对环境的需求。
三、教材选用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道: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而凉山州作为彝族聚居地区,彝语是他们的日常用语,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开展“双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其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不能遵循《指导纲要》的方法。凉山州地区到目前为止未曾专门组织编写符合“彝汉”双语教学的教材,但是没有较为成功的示范教学方式。这使得当地幼儿园教材选用方面良莠不齐,同时也是导致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学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基本的幼儿园都会选用四川省通用的汉语统编教材。但此类教材在彝族聚居地使用较难被幼儿接受,当地幼儿都说民族语言,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他们对汉语比较陌生,学习汉语编订的教材常常难以听懂,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教师自身对汉语掌握不熟悉,双语转换能力有限,也制约了幼儿对汉语教材的理解。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幼儿园选用知名教材,例如蒙台梭利幼教教材。但这些幼儿园在实际运用这些教材时完全照搬模式,未考虑自身实际,学习效果不佳。在彝区幼儿园里教师按照此类教材组织课程,不重视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活动只是形似而神无。还有一些幼儿园随意选用教材,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对幼儿进行读、写、算等教育,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
总之,凉山州地区学前教育教材的选用方面主要呈现汉语化、随意性以及小学化等特点,这些教材的使用与幼儿的实际需要相悖,并不适合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要发展凉山州地区的学前教育,教材选用问题急需解决。
四、学年、课程及作息时间设置问题
为解决彝区农村低年级学生汉语基础差,导致进入小学后“读望天书”的问题,凉山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学年设置进行了改革,自2013年起推行“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年模式。而在其他地方,学前教育至少会有两个学年。
根据相关规定,学前教育课程应设立语、数、音、体、美等高结构化课程,但由于凉山州地域特征和经济的限制,凉山州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一是高结构化的“彝汉双语”课程,二是低结构或者是无结构兴趣教育课程,即教师带着学生或者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开展一些汉族和彝族的民间游戏。 针对凉山州农村学生基础差、家长外出打工、家里没有学习条件等实际情况,安排幼教点及幼儿园学生提前一小时上学、延迟一小时放学,学生的作息时间整改为9:30-16:30。由此可见,当地的学制同普遍的幼儿园学制有较大区别,幼儿在进行系统教学时会受其影响,教师也难以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较难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五、受教育意识薄弱的问题
凉山州“一步跨千年”,贫困代际传递,对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学前教育没有概念,大人到小孩都没有较强的受教育意识。在深度贫困的凉山州,有因为家在农村而附近没有村幼教点或幼教点过远,而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家庭;也有因家庭条件较差而孩子又很多,让孩子去干农活而不接受学前教育,直接上小学的家庭;还有接受学前教育,却仅仅把孩子放在幼儿园上学,没有实施任何家庭教育的家庭。在当地,家长没有去教育孩子的意识,孩子就更没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凉山州农村幼儿入园率不高,而且地区年限差距很大,这严重影响了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受教育年限不长,文化知识不高,主观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家长们受平时忙于农活,虽然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愿望,却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在家长、孩子学前教育投入意愿较低的情况下,深度贫困地区孩子们学前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困难,也为以后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埋下隐患。
凉山州部分家长虽然已经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想要通过幼儿园为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他们对学前教育的整体认知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学前教育的观念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教育观念差距大的前提下,需要凉山州政府牵头,协调幼儿、家长、学校三方,逐渐培养接受教育的意识。
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一村一幼”“幼有所育”不仅帮孩子们解决了语言障碍难题,培养了学习意识,更是增强了文明卫生意识,规范了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起到了“小手拉大手”的关键作用。凉山学前教育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政府的措施,更是人民的行动。要想真正推动学前教育的长期有效发展,实现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愿景,就必须改变凉山州人民的观念,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參考文献:
[1]谭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政策与实践创新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一村一幼”计划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119-123.
[2]张凤,边仕英.凉山“一村一幼”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2):106-110.
[3]程杨. 高结构化幼儿园课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10(21).223
作者简介:
兰晓瑜(1998.02.06—),女,回族,籍贯:四川省内江市,本科,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