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教你聪明应对沟通“陷阱”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lly 在一家全球著名的运动服饰生产公司任营销专员 , 最近 , 她的同事 Hardson 正在苦恼不堪 , 因为他在跨部门协调中遇阻 ,
  有可能会延误一个很重要的营销活动。
  Hardson( 紧簇双眉 ):真是太糟了 , 怎么办呢?
  Molly:什么事情 , 需要我帮忙吗?
  Hardson( 没精打采地 ):市场部的 Paris 告诉我说她手头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 , 拒绝了我让她做的事。
  Molly:为什么不告诉她大老板很重视这个活动 , 没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 而且时间非常紧张了吗?
  Hardson:我说过了 , 还把流程表给她看 , 她说大家都这样跟她讲 , 而她分身乏术。
  Molly:那你有没有跟她的直接上司沟通过这件事?
  Hardson:没有 , 因为我不希望她的上司认为我在欺负他手下的人。
  Molly:也许你可以跟咱的头儿说说 , 让他去解决。
  Hardson:是啊 , 不过我看他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 我不想为这点小事去麻烦他。
  Molly:那……你再想想吧。
  Hardson 叹了口气 , 站起来说 :“谢谢你。”就怏怏不乐地走了。
  类似的对话 , 他们之间过去也发生过几次 , 作为一名资深员 工 ,Molly 发 现 很 多 事 情 其 实 有 多 种 途 径 解 决 , 她 真 心 想 帮Hardson, 但谈话的结果使他们双方都很不舒服。
  
  这样的沟通场景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 或许在你和上下级、同事之间也曾经出现过吧 !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沟通陷阱 , 在这个沟通陷阱中 , 双方都有责任 ,Molly 的沟通把戏是“你为什么不……”(Why Don’t You...), 而 Hardson 的把戏是“是的 , 可是……”(Yes,But...)。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 ,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遇到各种各样阻碍沟通顺利进行的陷阱。之所以称之为陷阱 , 是因为很多沟通把戏是我们对话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 , 而最终往往让人压抑 , 造成大家觉得混乱、莫名其妙 , 而且都想去责怪别人。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陷阱 , 就可以及时地停止它。
  
  陷阱1:“是的 , 可是......”
   第一个我们经常玩的沟通把戏就是“是的 , 可是......”(Yes,But...) 游戏 , 仔细回想或者留心观察 , 你会发现经常有人带着无助的脸孔向周围的人求助 , 于是乐于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Molly 和 Hardson 的对话正是一场“是的 , 可是......”的沟通把戏。Hardson 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他提供建议和协助 ,但当 Molly 真正给他建议时 , 他却一直找理由来回绝 , 事实上 , 他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 , 因为在他的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 , 有个朋友对我说 :“我新来的老板不喜欢我 , 拒绝了我加薪的请求。”
  我在电话里跟他分析了将近半个小时 :“不是有绩效考核吗 ?按照公司规定办事 , 该怎样就怎样。”
  “你试试看跟他开诚布公 ?”
  “不行就越级向他的上司汇报 ?”
  “你是中国区的销售冠军 , 全公司都知道 , 人力资源部的人不会不管的。”
  ......
  最终他说 :“你不懂 , 我们公司的办公室政治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我想我说得太多 , 想得太单纯 , 于是彻底泄气。
  Molly 的感觉一定和我一样 :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 你到底想让我做什么 ? 我已经尽全力了 , 可是 , 为什么最后感觉这么糟糕——我真无能 , 帮不了你。在这种重复不断的交谈里 , 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往往变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挫折 , 而那个去求助的人则不断地印证着内心的观点 : 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 , 我总是求助无门。
  避免掉进“是的 , 可是......”陷阱最好的办法 , 就是紧急刹车或者干脆改道而行。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人 , 我们可以对他们说 :“听起来你有一个困难 , 你希望我怎么做 ?”也许对方的感觉还是很糟糕 , 但至少 , 我们没有把自己埋进去。
  如果我对那个朋友说 :“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 ?”
  他也许会告诉我 :“我想换一家公司。”
  我就会问他 :“你有什么目标或者具体的要求吗 ?”
  他 :“我已经找了几家公司......”
  我 :“也许我能帮你问问一些人力资源经理。”
  于是 , 我们的对话变得非常有建设性 , 而且感觉都不糟糕了。
  
  陷阱2“终于给我逮到了”
  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玩着“终于给我逮到了 , 你这狗娘养的 !”(Now I've Got You,Son of a Bitch) 这个沟通把戏 , 我能记起最典型的案例发生在一位媒体的朋友 Ben 身上。
  Ben 一直都觉得上司不喜欢自己 , 而且想弄走他 ,苦于找不到借口 , 于是总在工作上对他诸多挑剔和指责。终于 ,Ben 愤而辞职了。面谈时 , 上司极力挽留Ben, 告诉他 , 办公室里每个人都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而且在重点培养对象的名单里 , 他被列在第一位。
  Ben 笑了笑 , 对此没表示什么。
  而在 Ben 辞职的当口 , 报社进了一位新记者。于是上司跟 Ben 说 :“下午那个重要的采访 , 你带他一起去吧。”
  Ben 不满 :“为什么 ? 之前没人告诉我要带新记者一起去。”
  “哦 , 他刚从国外回来 , 没什么经验 , 需要资深记者带一带。”
  他开始愤怒 :“昨天还极力挽留我 , 今天就恨不得找一个新人来代替我 ! 这就是你们的诚意吗 ? ”
  上司不解 :“进新人只是我们发展的需要 , 你不要多想。”
  Ben:“你不用解释 , 我会辞职的。”
  很显然 ,Ben 在心里已经积攒了太多对上司的愤怒 , 诸如“你又对我不满了吗 ?”“你说的和我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这些愤怒从来没有表达过。事实上 , 他的内心渴望得到友善、关心和挽留 , 但不知道达成友善的途径 , 却用了各种战术、策略来寻找不友善的证据。一旦这样的沟通情形出现 , 很容易两败俱伤。
  而我们并不希望两败俱伤。如果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 你是 Ben 的角色 , 当你开始觉察自己在积累对某一个人的抱怨时 , 那就把所有对方对不起你、让你愤怒不满的事情一列举出来 , 同时列出他对你的友善和关心 ; 然后把你对他的恶劣行径以及友善也一列举 , 也许你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清问题 , 证明所有你要证实的 , 不过是偏见。
  对于上司来说 , 选择在什么环境下沟通很重要 , 因为 Ben 渴望得到你对他的个人评价 , 而非出于职位而表现的挽留。而在办公室的沟通太过正式 , 将很难奏效。
  
  陷阱3:“法庭上见 !”
  把玩这种沟通游戏的两位主角会试图去找一个类似法官的人来评判 , 在事件的过程中到底谁对谁错。这时候 , 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于是 ,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 , 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场景 :
  “让我告诉你们昨天她做了什么 , 她竟然没跟客户沟通就直接更改了活动的时间和场地。结果让 20 多位 VIP 客户没办法参加活动。”
  “对 , 但是 , 这是他告诉我要立刻更改的通知内容 !”
  “我想 , 我并没有跟他说这是最终确定的版本。再说了 , 她就不会再检查一遍工作吗 ? 除此之外 , 她还擅自重新安排了 VIP 的座位。”
  “大家最好都能听听事情的两面性 , 我要的是公正。根本没有所谓的‘擅自’安排这回事 , 不过照着流程在走。”
  在这个过程中 , 原告会一个个指控被告的各种状况 , 而“被告”会对每个指控作出回应——“我能解释”。但是“原告”根本不关心他的解释 , 一旦“被告”有停顿 ,“原告”就以“除此之外”开始进行下一个指控 , 接下去是“被告”的另一个解释。
  “被告”最喜欢玩“除此之外”游戏 , 他们还喜欢用幽默和隐喻来挫败对方 , 比如“难道说......”, 而这种隐喻往往是最需要避免的陷阱。
  管理者常常不得不充当“法官”这个代表公平、公正的角色 , 如果“法官”处理不当 , 则很可能导致下属情绪低落 , 甚至因此离职。
  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法官”, 建议你制定一个规则 :“原告”和“被告”在互相阐述他们观点的时候 , 只能直接称对方为“你”,在谈论自己时称为“我”,并且不能让他们采取“让我告诉你他做的事”这种表达方式。那么双方的沟通就会改善。
  比如刚才的对话变成 :
  “你没有跟客户沟通 , 就直接改了活动 的 时 间 和 地 点 , 你 知 道 吗 ,20多位客户因此没能参加。”
  “可是 , 这也是你告诉我要立刻更改的啊 !”
  “对 , 但我并没有告诉你那是最终确定的版本。”
  “你也只说时间紧急 , 立刻要办 , 所以我们两个人都有责任 , 是不是 ?”
  “另外 , 你还擅自重新安排了 VIP 的座位。”
  “我只是按照流程做事 , 到 我 这 里 的 座 位 顺序就应该是最终版本。”
  这样 , 你作为法官的角色就好办多了 , 而双方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各自在整个事件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陷阱4:“都是你害的”
  “ 都 是 你 害 的 ”(See What You Made Me Do) 的沟通把戏 , 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来得更高明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 , 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 , 不同的是 , 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建议 , 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 ,但是 , 当他失败时 , 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建议的人身上。
  不过 , 在工作中 , 很多人不会直接指责同事说 :“你看 , 我按照你说的去做 , 结果很惨。”而通常表达得非常委婉 :“我已经试过你的办法了 , 可是不见效。”我们还经常听到很多人说 :“那个该死的客户 , 都是他害的 !”“那个该死的公关 , 原本说得好好的事情临时又变卦 !”
  玩这种把戏的人通常面临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时候 , 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 , 而将所有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 , 只有这样 , 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 , 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沟通陷阱是一再重复的行为模式 , 一个人会一再地玩同样的心理游戏。但除非你马上就会遭罪 , 否则不要在对方多次重复类似行为以前就认定他在玩沟通的把戏 , 因为第一次大概是偶然 , 第二次可能是巧合 , 到第三次才可以确定是对方在玩心理游戏。
  所以 , 如果你观察到一个人害怕承担责任 , 总在玩“都是你害的”游戏 , 那么当他再一次向你求助、而你还是给予他建议的时候 , 跟他说清楚听取你的意见之后 , 很有可能不奏效。比如 ,“很多人都通过练瑜伽来减肥 , 不过每个人体质不同 , 也许这个方法并不适合你。”这样 , 即便事情果然没有奏效 ,他也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了。
  
  陷阱5:“我有一个木头腿”
  玩木头腿 (Wooden Leg) 此类沟通把戏的人抱着一种心理 :“我有一个木头腿 , 不良于行 ,你还能期待我怎么样 ?”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 , 以此为借口而拒绝。
  比如 , 一个人长期失业 , 如果他是你的朋友 ,难免要关心他 :“怎么回事 , 你要找什么工作 ?”
  他会告诉你说 :“我一直在找销售的工作。”
  你想了想 , 说 :“人才市场上对销售的需求是各种岗位中最高的 , 几乎每个公司 , 无论大小都在招聘销售人员 !”
  他回答道 :“你知道 , 我有些结巴 , 说话时口音太重。他们都不要我 , 有什么办法呢 ?”
  你的感觉就像是法官面对一个患上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的杀人凶手而无法判决他有罪一样 , 充满了无奈。
  或许你还会继续耐心地说 :“那你也可以找其他类型的工作 , 多给自己一些机会。”
  他告诉你 :“可是 , 我就喜欢做销售 !”
  许多公司的老板也会这样告诉你 , 为什么他们公司试行了一段时间的改制改革之后无疾而终 :“这个问题在我们企业几年以来一直就是这样 , 没有办法。”他们都是夸大的、想象中的无能的人 , 只要他们心甘情愿 , 别人无权干涉。糟糕的是 , 他们又时常表现出一副弱者姿势向人求助“我怎么办”, 或者在工作中延误了同事 , 使你不得不干涉他。那时候 ,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把自己陷入帮助他的角色中 , 告诉他“要不 , 否则......”“如果......那你永远不会陷入目前的麻烦中。”除此 , 再没有另外一条路走。
  所以 , 对那位失业的朋友 , 你可以用强硬一点的态度告诉他 :“要么你继续失业 , 要么你就得试着找另外一份工作。”
  结果不见得多奏效 , 但起码作为朋友的你 , 不会陷入绝望的无奈情绪中 , 而作为同事 , 当责任追究起来时 , 错不在你。
  
  陷阱6:“踢我吧 , 我自作自受”
   并不是所有时候我们好施乐善的行为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 因为有一些人 , 当他们身处的环境是被别人的善心、社会规范、组织条例紧紧束缚时 ,他的行为会变得越来越挑衅 , 直到突破极限 , 迫使别人惩罚他或者最终放弃他。于是 , 他们成为了被排斥、遭抛弃的人。这就是“踢我吧 , 我自作自受”(Go On,Kick Me) 的沟通陷阱。
  玩“踢我”沟通把戏的人常常故意将自己陷入某种状况中 , 引起别人轻看、谩骂等等。比如 , 一个做事比较粗心大意的销售人员 , 除了和客户打交道之外 ,还不得不去完成合同、排单这些细致的工作 , 难免出错而遭到上司的批评 , 但如果出错多 , 遭受的批评多了 , 也许他就会故意做出破坏性的行为——故意给客户报高价、故意延迟签合同的时间等 , 这时候 , 他的心理层面已经变作“开除我吧 ,我就是在等这么一天的到来 !”
  避免这类人越走越远 , 有一个有趣的形式 , 因为总有一些宽容、慈祥的父母或者体谅的上司 , 第一次批评之后 , 他们不再采用指责的方式“教育”那些“自作自受”的人 , 而是不断给予超出他们期待的回报 :“如果你一个人忙不过来、容易忙中出错的话 , 给你配一个助理如何 ?”这时 , 他们可能引发严肃的、积极的思考 , 他们会想 :“我故意去犯错是应该的吗 ?”
  还有一个技巧是玩游戏的人需要反省 , 当你发现自己在故意做什么之后 ,去仔细想想这样做是为了满足自己什么样的内在需要 (Authentic Child Need),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它。比如 , 销售人员可以跟经理说 :“我喜欢和客户打交道 , 但不喜欢做合同和排单这些需要细心的工作。”于是经理给他安排了销售助理。这样 , 我们以直接的方法得到了满足 , 就不会通过沟通陷阱引起别人排斥自己了。
  栏目编辑:莫海燕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专栏 刘润的微观察  刘润    30岁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高级经理。去年一不小心因为一篇《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 课》而低调不再 , 这让他很后悔 ,以至于我们费了很大劲儿才以“分享”为名说服他“抛头露面”。我们预言 ,今后企业更需要的是刘润这样善于微观察、精提炼和多分享的人 , 你可以比照一下 , 在这个众生平等的平台上 ,他的眼里有什么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 :“古
期刊
专栏 李倩玲的恒动力  李倩玲    生长在台湾的李倩玲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后 , 就加入中国台湾智威汤逊任媒介策划。从1990 年 8 月 1 日到今天 , 她一直在WPP 集团各个分公司工作。从媒体购买策划专员到副总经理、总经理 , 直至成为包括传立、迈势、灵立、尚扬、宝林五家公司在内的群邑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李倩玲每天都在告诉自己 :“运气总有一天会过去 , 我一直要准备
期刊
古人云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前辈们希望用这句话告诉后人每一个行业、每一种职业都可以成为“英雄”。然而古训一代一代传诵下来 , 人们的思想中仍然对不同职业保留着一些既定的偏见 , 诸如“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速录师就是这样被“误读”的职业之一。在人们的脑海中他 / 她只是一个办公室里的“蓝领”工作者。但是如果我们走近一步看 , 会发现其实他们和翻译一样 , 走在距
期刊
安妮·莱博尼茨  今年 58 岁的安妮 · 莱博尼茨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20 岁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 即为《滚石》杂志拍片。34 岁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到去年为止 , 莱博尼茨三次入围《美国摄影》“100 位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并且都排在第二位。除了盛名之外 , 她还是全球 5 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 单是请她工作一天 , 价值
期刊
在鼠年以一部“鼠题电影”做开场似乎是应了天时地利的景,尤其是当这只老鼠充满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执行力、对理想百折不回的赤子之心以及人与老鼠之间实现的那种难以想象的默契又使电影本身多了一分人和的意味。  一只老鼠被权威苛刻的食评家赞为法国最棒的厨师,这种貌似不合时宜但又大快人心的情节设置也许是迪斯尼和皮克斯最为擅长的励志桥段——尽管单纯的讴歌梦想、信仰、诚实、互助容易显得浅薄,但它们两家又的确有这个本
期刊
见到佟大为的时候,他还在进行上一个没有结束的采访,我跟他远远地四目相对,彼此无声地打了一下招呼,他便又一头扎进那些像永远都回答不完的问题里。  此刻他就在眼前。或许是因为连日轰炸采访,问题都免不了有极强的重复性(比如奋斗,奋斗……),所以他显出有那么点儿漫不经心,但又必须振作精神、做出有滋味的样子。  我坐在离他不远的椅子上,边听他们聊天边想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之前看他上李静的《超级访问》,出场那
期刊
专栏 Michael 的 E-mail 秘籍  Michael Song    MichaelSong 是Cohesive Knowledge Solution(CKS) 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CKS 是一家电邮技巧培训公司 , 向顾客提供关于电邮效率和电邮礼仪的培训讲座 ,客户包括惠普、诺华、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等。他及公司另外两位专家所著的《仓鼠革命——如何管理好你的电子邮件 , 在你被它控制以
期刊
翻译 / 张维    Hi, Kayleen, 我是一名职业母亲。好在这是一份松散型的工作 ,在八个月前经过协商 , 老板同意我从早上 7 点工作到下午 4 点即可。但是近来他好像忘记了当初是他同意的时间表 , 仍然会把会议时间定在下午 3 点半。所以有时候他会要求我尽量晚点儿离开 ,因此我不得不托人去接女儿。但有几次我实在没有办法 , 当我拒绝留下来之后 , 他的脸色就明显难看。  他没有孩子
期刊
你为在职员工提供的待遇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  你知道竞争对手在招聘时所提供的待遇吗 ?  你知道一名不敬业的员工每年会带给公司多少损失 ?  你知道怎样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能力 ?  你是否对猎头的来电不感兴趣 ?  你是否清楚员工的兴趣和专长 , 以及它们与公司的发展的结合点 ?  如果你的主管成功留住了骨干人才 , 是否会受到奖励 ?  你和你的领导团队是推动 , 还是阻碍了公司的人才战
期刊
今天中国的职场中人,正处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激烈竞争的“Stress时代”(重压时代),其中许多人为压力所伤。自2003年起,EAP专业公司易普斯咨询连续4年追踪调查中国经理人的压力状况,分析显示,中国经理人的压力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感觉压力较大或极大”的经理人比例数年来均保持在70%以上,其中男性、26~45岁、入职6~15年、婚姻分离、职位高的经理人压力感受最大。    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商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