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的灵魂。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教师 师德 灵魂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古者韩愈在《师说》里给教师这样一个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前“授业”在后,可见“传道”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首要任务。在如今这个知识纵横,知识为本的年代里,教师的定义及责任却不断被予以新的理念。所谓“师范”,即“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所以当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做一个满负经纶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在品行,在做人等内在方面做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道”才能“传道”所以,良好的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不可否认,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批启蒙者,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苦心栽培。但是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师却在孩子的心灵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从孩童的记事年代开始,教师的谆谆教诲一直伴随着孩子:是教师带领孩子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是教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赞许;是教师对孩子的失败给予鼓励,教师是孩子在成功后想热切说声“谢谢”的人……孩子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怎能离开教师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因此也就有了不断涌现的诗句来颂扬教师的伟大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当然也就是歌颂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为熨帖的语句了。
可是当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时,当教师越来越为人们所尊敬时,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追求时,是否所有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符合“教师”这一伟大而神圣的称谓呢?社会上不断出现了令人震撼的“谋私案”——教师以某种承诺和关系作为向家长索取物质利益及好处的交换条件;“暴力案”——教师对那些调皮、愚笨的学生轻则呵斥怒骂,重则拳脚相加;“侵权案”——教师不顾学生的反对和抵触,私自扣发信件、私看信件……这些都是那些以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貌岸然者的所作所为。在他们伪装的面具下有一颗让人鄙夷的心灵,他们的灵魂无比肮脏。这些人无疑给我们的纯洁形象抹上了灰尘,令我们这些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人的心灵蒙羞。教师一直是孩子心中的一片圣土,我们又岂能容忍有人去破坏这片圣土?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正是因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观念的存在,有些老师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学生的一切。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几千年来就是不平等的。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被动者,是附属,甚至老师是主子,学生是奴才。从现代教育的目的来看,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非还存在人身依附的类似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巨人,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和潜力,成年人不但不应认为自己比他们高,更应带着敬畏的眼光去看他们。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老师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后,有的放矢地使之得到发挥和培养。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才应该是主体,是主人。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比如信息的掌握和吸收,比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比成年人更有优势。把学生当成主人抑或是奴才,这是现代教育的观念问题。广大老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恰当地处理事情,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到学生尚处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这些去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者更是应该用新的观念去改进自己。用新鲜的观念给自己洗脑,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关键词】教师 师德 灵魂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古者韩愈在《师说》里给教师这样一个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前“授业”在后,可见“传道”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首要任务。在如今这个知识纵横,知识为本的年代里,教师的定义及责任却不断被予以新的理念。所谓“师范”,即“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所以当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做一个满负经纶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在品行,在做人等内在方面做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道”才能“传道”所以,良好的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不可否认,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批启蒙者,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苦心栽培。但是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师却在孩子的心灵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从孩童的记事年代开始,教师的谆谆教诲一直伴随着孩子:是教师带领孩子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是教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赞许;是教师对孩子的失败给予鼓励,教师是孩子在成功后想热切说声“谢谢”的人……孩子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怎能离开教师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因此也就有了不断涌现的诗句来颂扬教师的伟大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当然也就是歌颂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为熨帖的语句了。
可是当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时,当教师越来越为人们所尊敬时,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追求时,是否所有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符合“教师”这一伟大而神圣的称谓呢?社会上不断出现了令人震撼的“谋私案”——教师以某种承诺和关系作为向家长索取物质利益及好处的交换条件;“暴力案”——教师对那些调皮、愚笨的学生轻则呵斥怒骂,重则拳脚相加;“侵权案”——教师不顾学生的反对和抵触,私自扣发信件、私看信件……这些都是那些以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貌岸然者的所作所为。在他们伪装的面具下有一颗让人鄙夷的心灵,他们的灵魂无比肮脏。这些人无疑给我们的纯洁形象抹上了灰尘,令我们这些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人的心灵蒙羞。教师一直是孩子心中的一片圣土,我们又岂能容忍有人去破坏这片圣土?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正是因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观念的存在,有些老师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学生的一切。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几千年来就是不平等的。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被动者,是附属,甚至老师是主子,学生是奴才。从现代教育的目的来看,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非还存在人身依附的类似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巨人,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和潜力,成年人不但不应认为自己比他们高,更应带着敬畏的眼光去看他们。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老师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后,有的放矢地使之得到发挥和培养。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才应该是主体,是主人。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比如信息的掌握和吸收,比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比成年人更有优势。把学生当成主人抑或是奴才,这是现代教育的观念问题。广大老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恰当地处理事情,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到学生尚处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这些去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者更是应该用新的观念去改进自己。用新鲜的观念给自己洗脑,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