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激起学生思辨的涟漪。文章从“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辨;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辨;营造兴趣盎然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辨。”这三个方面来谈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课堂氛围;思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75
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它是一个人辨证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氛围,激起学生思辨的涟漪,达到各抒己见,使学生敢于思辨;凝神静思,使学生善于思辨;兴趣盎然,使学生乐于思辨的效果。
一、营造各抒已见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辨
思辨力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教师有责任创造一切条件让这颗种子不断生根发芽,最终使其根据自己的特性长成一株美丽的植物。而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辨,是培养思辨力的起点。
《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教师设计了一个“摘气球”的游戏,把学生调查得来的代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特点的词语混在一起,让学生快速找出代表未成年人特点的词语,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于是,就有了以下交流:
生: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拆电脑;触摸各种东西……
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嘛?
生:玩游乐园——未成年人对没经历过的都想去尝试,但要注意安全啊
做某件好事情——好奇心鞭策你不断成长、探索,希望你继续保持。
做某件结果不太好的事情——那你为什么要做?——看来你最初的目的想探索、求知,爱因斯坦说:人类思想的发展往往是好奇心的驱使。适度的好奇心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创造力,不要泄气。
师:对好奇心强这个特点,你有什么看法?
生:交流
生:做事冲动:你有过冲动的经历吗?
师:以后在生活中你会如何面对冲动?
生:交流
师:原来易冲动带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啊,冲动是魔鬼啊!遇到事情我们要像成年人那样冷静地解决。
生:易受伤害。
师:在生活中你听过或者见过未成年人易受伤害的例子吗?
生:交流
师:面对易受伤害的自己,我们该如何适当地保护自己呢?
生:交流
师:正因为我们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所以特别易受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师:未成年人有许多特殊之处,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我们未成年人的成长,习近平爷爷这样说,一起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们成长的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所以我们受特殊保护。
这样的交流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自己身上的特点,也剖析了自己生活中有这样的表现是正常的,同时,还知道有些坏的表现是可以努力克服的。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思考后的表达给予肯定或予以更正,从而在交流中逐渐明晰未成年人的特点有好有坏,好的要继续保持,坏的要尽力克服。
二、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辨
思辨力是一堂课的筋骨,缺乏思辨力,课堂恍如缺钙,便无法站立。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辨。
《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当学生已经了解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号令以及号令所表达的意思之后,教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静思后知道号令的重要性,再通过设计一个观看视频比较的环节,在比较中让学生深入体會遵守号令让生活更有序,无视号令会让生活杂乱无章。于是,学生产生了以下思考:
师:讲故事《校园里的号令》,听了动物学校的这个故事,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听号令了吗?
生:静心思考并交流
师:这是小朋友不听号令的视频,有什么不好?
生:静心思考并交流
师:听了号令的同学们是这样的表现,听号令有什么好处?
生:静心思考并交流
教师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走进故事、走进视频,深入感受遵守号令带来的好处和违反号令表现的坏处。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的引发学生较高层次思维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辨析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在凝神静思中,提升思辨力。
三、营造兴趣盎然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辨
道德与法治学科要用思辨力来让课堂更具生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未来的人生。因此,教师要营造兴趣盎然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辨。道德的生长性与法治的延展性,都要学生在经历认知冲突中、推理思辨中加深理解。
《为什么玩不下去了》一课,教师通过让学生两次补白绘本故事,从故事迁移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激发其道德需要,促使其展开道德思考。
其一:当小猫摔了一跤后,猜猜小兔是怎么做的?小狗和小鸭又是怎么做的?他人遇到困难,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让学生一下子意识到谁更讨人喜欢。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你在同学们面前摔过跤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希望得到什么?一系列的交流对话,让学生懂得安慰朋友、不嘲笑别人,是交朋友的法宝。
其二:在小兔的嘲笑声中,小狗和小鸭扶着小猫回家了,好一会儿,他才感觉到又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只好孤零零地回到家,把好朋友离开他的事情告诉妈妈,那兔妈妈会说什么?请学生尝试学一学兔妈妈说话。其实兔妈妈说出什么话就是学生从绘本故事中懂得的道理,既是利用兔妈妈的形象教育小兔,其实更是一次自我教育。
优秀的绘本故事往往童趣盎然、扣人心弦,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很容易“忘我”地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一环节“小兔”的角色完全被学生代替了,他们就更加深入体验了小兔的经历和情感,与现实生活碰撞之后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鸣,激发了学生思辨的活力,推动了学生多元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要传授道德、法治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更要通过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敢于思辨、善于思辨、乐于思辨,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与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郑乐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思辨力培养探索.教学月刊 中学版.2017/11
[3]史俊华.构建简约、思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品课堂.2018年29期
关键词:课堂氛围;思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75
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它是一个人辨证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氛围,激起学生思辨的涟漪,达到各抒己见,使学生敢于思辨;凝神静思,使学生善于思辨;兴趣盎然,使学生乐于思辨的效果。
一、营造各抒已见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辨
思辨力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教师有责任创造一切条件让这颗种子不断生根发芽,最终使其根据自己的特性长成一株美丽的植物。而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辨,是培养思辨力的起点。
《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教师设计了一个“摘气球”的游戏,把学生调查得来的代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特点的词语混在一起,让学生快速找出代表未成年人特点的词语,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于是,就有了以下交流:
生: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拆电脑;触摸各种东西……
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嘛?
生:玩游乐园——未成年人对没经历过的都想去尝试,但要注意安全啊
做某件好事情——好奇心鞭策你不断成长、探索,希望你继续保持。
做某件结果不太好的事情——那你为什么要做?——看来你最初的目的想探索、求知,爱因斯坦说:人类思想的发展往往是好奇心的驱使。适度的好奇心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创造力,不要泄气。
师:对好奇心强这个特点,你有什么看法?
生:交流
生:做事冲动:你有过冲动的经历吗?
师:以后在生活中你会如何面对冲动?
生:交流
师:原来易冲动带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啊,冲动是魔鬼啊!遇到事情我们要像成年人那样冷静地解决。
生:易受伤害。
师:在生活中你听过或者见过未成年人易受伤害的例子吗?
生:交流
师:面对易受伤害的自己,我们该如何适当地保护自己呢?
生:交流
师:正因为我们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所以特别易受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师:未成年人有许多特殊之处,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我们未成年人的成长,习近平爷爷这样说,一起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们成长的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所以我们受特殊保护。
这样的交流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自己身上的特点,也剖析了自己生活中有这样的表现是正常的,同时,还知道有些坏的表现是可以努力克服的。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思考后的表达给予肯定或予以更正,从而在交流中逐渐明晰未成年人的特点有好有坏,好的要继续保持,坏的要尽力克服。
二、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辨
思辨力是一堂课的筋骨,缺乏思辨力,课堂恍如缺钙,便无法站立。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辨。
《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当学生已经了解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号令以及号令所表达的意思之后,教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静思后知道号令的重要性,再通过设计一个观看视频比较的环节,在比较中让学生深入体會遵守号令让生活更有序,无视号令会让生活杂乱无章。于是,学生产生了以下思考:
师:讲故事《校园里的号令》,听了动物学校的这个故事,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听号令了吗?
生:静心思考并交流
师:这是小朋友不听号令的视频,有什么不好?
生:静心思考并交流
师:听了号令的同学们是这样的表现,听号令有什么好处?
生:静心思考并交流
教师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营造凝神静思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走进故事、走进视频,深入感受遵守号令带来的好处和违反号令表现的坏处。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的引发学生较高层次思维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辨析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在凝神静思中,提升思辨力。
三、营造兴趣盎然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辨
道德与法治学科要用思辨力来让课堂更具生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未来的人生。因此,教师要营造兴趣盎然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辨。道德的生长性与法治的延展性,都要学生在经历认知冲突中、推理思辨中加深理解。
《为什么玩不下去了》一课,教师通过让学生两次补白绘本故事,从故事迁移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激发其道德需要,促使其展开道德思考。
其一:当小猫摔了一跤后,猜猜小兔是怎么做的?小狗和小鸭又是怎么做的?他人遇到困难,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让学生一下子意识到谁更讨人喜欢。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你在同学们面前摔过跤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希望得到什么?一系列的交流对话,让学生懂得安慰朋友、不嘲笑别人,是交朋友的法宝。
其二:在小兔的嘲笑声中,小狗和小鸭扶着小猫回家了,好一会儿,他才感觉到又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只好孤零零地回到家,把好朋友离开他的事情告诉妈妈,那兔妈妈会说什么?请学生尝试学一学兔妈妈说话。其实兔妈妈说出什么话就是学生从绘本故事中懂得的道理,既是利用兔妈妈的形象教育小兔,其实更是一次自我教育。
优秀的绘本故事往往童趣盎然、扣人心弦,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很容易“忘我”地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一环节“小兔”的角色完全被学生代替了,他们就更加深入体验了小兔的经历和情感,与现实生活碰撞之后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鸣,激发了学生思辨的活力,推动了学生多元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要传授道德、法治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更要通过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敢于思辨、善于思辨、乐于思辨,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与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郑乐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思辨力培养探索.教学月刊 中学版.2017/11
[3]史俊华.构建简约、思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品课堂.2018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