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国家前途晦暗时,寄希望于“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后,国力蒸蒸日上,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如果说梁启超的“少年说”是民族危亡中的奋力呐喊,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说”,则是国家民族崛起时对青年的动员部署。可见,无论哪个时代,青少年始终担当着主力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既然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及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那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当今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为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所在学校系列实证进行研究并发现高中生心理问题比较多地集中在: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上网成瘾这三大方面。
(一)学习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笔者认为应试教育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学习成绩仍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着重的。家长、老师的期盼,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的选拔,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扛着巨大的压力。就如笔者的学生小钰,由于家境贫寒,她一直想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可是随着功课难度加大,想提高成绩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排遣,因此得了抑郁症。学习焦虑问题是目前中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多关注。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父母的交往
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反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调查了解,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理由有:不关心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跟我聊天的永恒话题只有“学习”,让我很厌烦;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较;用发火的方式代替心平气和的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部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子女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僵化。
2.同学之间的交往
青少年时期,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喜欢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喜欢向朋友倾诉感情,而友谊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接触、了解、磨合的过程,但是学校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频繁的“动态分班”,使得学生原有的同学关系被破坏,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所以要么孤独、焦虑、抑郁,以沉默对抗世界;要么事事与周围事物敌对,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来。
3.与教师的交往
进入中学阶段,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懂得自主思考,不再像读小学时般盲目地服从教师,而是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这时教师如果还想表现得高高在上,还想主观控制学生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开始质疑你言行的正确性了。因此,我们会发现,青少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障碍常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的交往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三)上网成瘾
过分沉迷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身心受伤,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网瘾青少年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过度依赖,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易激动,乏力等不良反应。他们以上网作为调节自己情绪的唯一方式,逃避生活中的烦恼与问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更有甚者,因没日没夜在网吧打游戏,最后导致猝死。
二、针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的认识,笔者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提出几点对策: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对青少年而言,家长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应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正确评估孩子的实力,不给孩子制订不切实际的目标,给他们较宽松的发展空间,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学生渴望同伴间的友情,这一时期同伴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力,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集体认同感,在获得正能量的友情时信心满满地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师要尊重熱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情感的交融,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真诚和期待,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希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以满足学生受肯定的需要;摒弃“保姆”式管理方式,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满足其自主的需要。
(四)学校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引导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需要得到及时引导和化解。所以,学校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如: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每班设置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并向学校心理教师定期反映情况。这样,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合适渠道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进步。
(五)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
学校应坚持“全人教育”,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家长对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要培养其自律能力,适当控制其上网时间。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既然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及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那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当今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为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所在学校系列实证进行研究并发现高中生心理问题比较多地集中在: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上网成瘾这三大方面。
(一)学习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笔者认为应试教育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学习成绩仍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着重的。家长、老师的期盼,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的选拔,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扛着巨大的压力。就如笔者的学生小钰,由于家境贫寒,她一直想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可是随着功课难度加大,想提高成绩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排遣,因此得了抑郁症。学习焦虑问题是目前中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多关注。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父母的交往
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反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调查了解,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理由有:不关心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跟我聊天的永恒话题只有“学习”,让我很厌烦;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较;用发火的方式代替心平气和的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部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子女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僵化。
2.同学之间的交往
青少年时期,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喜欢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喜欢向朋友倾诉感情,而友谊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接触、了解、磨合的过程,但是学校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频繁的“动态分班”,使得学生原有的同学关系被破坏,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所以要么孤独、焦虑、抑郁,以沉默对抗世界;要么事事与周围事物敌对,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来。
3.与教师的交往
进入中学阶段,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懂得自主思考,不再像读小学时般盲目地服从教师,而是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这时教师如果还想表现得高高在上,还想主观控制学生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开始质疑你言行的正确性了。因此,我们会发现,青少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障碍常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的交往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三)上网成瘾
过分沉迷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身心受伤,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网瘾青少年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过度依赖,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易激动,乏力等不良反应。他们以上网作为调节自己情绪的唯一方式,逃避生活中的烦恼与问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更有甚者,因没日没夜在网吧打游戏,最后导致猝死。
二、针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的认识,笔者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提出几点对策: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对青少年而言,家长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应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正确评估孩子的实力,不给孩子制订不切实际的目标,给他们较宽松的发展空间,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学生渴望同伴间的友情,这一时期同伴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力,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集体认同感,在获得正能量的友情时信心满满地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师要尊重熱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情感的交融,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真诚和期待,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希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以满足学生受肯定的需要;摒弃“保姆”式管理方式,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满足其自主的需要。
(四)学校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引导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需要得到及时引导和化解。所以,学校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如: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每班设置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并向学校心理教师定期反映情况。这样,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合适渠道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进步。
(五)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
学校应坚持“全人教育”,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家长对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要培养其自律能力,适当控制其上网时间。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