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游戏,构筑健康的童年生态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4.2%的小学生课间活动不足。通过我们的观察同样发现:大多数孩子们课间不是追追打打,就是独来独往。曾几何时,许多学生变得不会“玩”了,那原本幼稚的充满活力的脸由于学习的压力逐渐失去了童性的光芒。有一次,笔者与学生交流,一所知名学校的学生不约而同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我们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学习很累,负担太重了,真的不想上学了,什么时候才能解放啊!”看来,仅仅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要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在学校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残缺不全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于是,我们尝试进行游戏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高学生的生命状态。
  
  一、发挥游戏的多种功能,确立游戏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原点是童年的身体生活和身体教育,而教育的本原应该是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游戏课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要重塑孩子快乐的童年,我们应把握游戏对于儿童生活、生长和童年幸福的意义。组织活动时,应遵循一下两个原则:
  (一)活动的开展兼顾游戏的自然性与教育性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作为儿童学习或经验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具有课程生成的巨大潜能。因而要兼顾游戏的自然性和教育性。
  “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作为自由活动的游戏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给其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权力,给予儿童角色选择的自由,情节选择的自由,主题选择的自由,玩具选择的自由,活动方式选择的自由,同伴选择的自由,交流选择的自由,让儿童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从而充分体会游戏的快乐。
  在强调儿童游戏自由的同时,给予适当的介入来支持和扩展儿童的游戏活动和经验建构是有必要的,教师需要在自由和介入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介入的时间可以是课前的决策和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课中旁观者的观察与发现之后,游戏中矛盾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时候,不安全的情况下,儿童在求助时,没有玩伴时,即将放弃时。而介入的方法则有许多,如:描述、询问、提问、建议、制止、面部表情、动作提示、示范;介入的层次可因人而异,如:追随兴趣型、诊断“缺失”型、积极引导型。
  (二)活动的开展关注适应环境和体验自我存在
  根据发展心理学和生物学理论,游戏具有适应性和体验自我存在的教育意义,适应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为了准备未来,游戏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二是适应现实,游戏是儿童在现实中交往、娱乐、冲突、竞争、认知的一种特殊形式。
  而从游戏的“发展”和“进步”功能来看,游戏又具有“体验”或“满足”功能,最大限度地允许儿童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游戏作为创造性活动,它的价值应具有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的存在。因此,在考虑为什么让儿童游戏的问题时,也必须保持游戏的“适应”和“存在”机能之间的适度张力。
  
  二、探讨游戏课程的实施,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儿童的教育必须是身心一元的教育。我们把游戏类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学校在小学一至六年级,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以学校教师为课程组织实施主体、以学生为游戏资源开发主体进行的,满足学生兴趣和身心发展需求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所指的游戏不包括网络游戏。校本课程的结构和门类应该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地域特色来确定,我们本着专业引领和服务的原则,指导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发了《身体游戏》、《感官游戏》、《精神游戏》、《益智游戏》、《田间游戏》、《语言游戏》、《运动游戏》、《快乐游戏吧》等校本课程。
  (一)确定课程总目标
  游戏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多种游戏的规则、技能、组织形式等,并自觉地将经典的传统游戏、地方游戏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游戏运用于课间与课余活动之中,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卫生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体魄,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使学生的生活变得自主、自由、健康、富有情趣,使学生的学习增添快乐的元素,享受幸福的童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活跃学校文化。
  (二)组织与编排课程内容
  游戏来自并超越现实生活,是个体自愿地认知与嬉戏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具备一定规则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游戏类课程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娱乐性、综合性,它没有严格的知识逻辑体系,教师都是根据自己具体的课程目标来编排课程内容。为了避免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迷恋,防止学生“上瘾”,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因而不把其列为游戏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游戏类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编排形式如下:
  ⒈按时代特点与区域特点来组织和编排内容:如古代儿童游戏等、各民族儿童游戏、国外儿童游戏、现代儿童游戏,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游戏来搜集、了解、模仿、改编。一些前辈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代经典游戏,如“投壶”、“击壤”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如“跳房子”、“翻手绳”、“摔元宝”等,我们将其引入到校本课程中来,引导学生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搭电子积木”、“悠悠球比赛”,同样也纳入了课程内容的范畴,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训练了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⒉按学科性与非学科性两个角度来考虑编排内容:有些游戏带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如语言类游戏具有语文或外语学科特点;有些益智类的游戏具有数学学科特点;有些探究类游戏具有科学学科特点;另外还有体育类、音乐类、手工类、艺术创造类等游戏都带有学科特色;有些游戏则有较强的综合性或非学科性,如:“丢手绢”。
   ⒊按主题活动来编排内容:学生搜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游戏;改编传统游戏或地方游戏,改编现有的不适宜的儿童游戏;设计大型的群体性的室外游戏;设计室内小游戏;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等。倡导以若干人组成的小群体进行游戏,如“老鹰抓小鸡”“桌上拔河比赛”等;但学生有时侯也根据个人需要与意愿,开展一些独自玩的小游戏,如“走迷宫”、“摆七巧板”、“转魔方”等。
  (三)探讨了五种游戏活动课型
  除了组织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我们还举办了游戏节,利用节假日开展大型群体性游戏活动,开设“室内游戏吧”和社区“儿童活动室”、游戏活动场地等。我们从 “儿童关注游戏”和“儿童进行游戏”两个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产生了五种游戏活动的课型。
  ⒈以促进学生身心一元发展为目标的“主题游戏”课
  当我们置身于游戏活动中,精神的快乐与身体的快乐合而为一。法布尔远离喧嚣的城市,举家迁往乡间小镇,他鼓励不能上“像样的学校”的儿子,在乡间能炼出强壮的身体和强健的头脑,比在故事堆里更能发现美和真。因此,有专家认为,儿童的发展必须是身心一元的发展;儿童的教育也必须是身心一元的教育。为此,我们从游戏的内容入手,采取主题切入的方式,研究了益智、运动、语言、音乐、心理等主题游戏课的课堂活动方式:
  激趣导入——身体游戏——心灵感悟——自由游戏——课外拓展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活动指导模式,教师根据游戏主题适当进行调整和变化。
  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心理主题游戏课《同舟共济》为例:教师告诉大家,一只汽车备用轮胎象征着汪洋大海里的一艘小船,现在海面起风了,海浪也加大了,我们小组16人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谁能上“小船”,谁就有了生的希望,但小船载不了16个人,怎么办?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开始了认真的讨论:谁有资格上“小船”?谁有价值上“小船”?谁有能力上“小船”?在“小船”载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部分上船,部分落水是客观的选择, 这时教师开始进一步启发:但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我们是否可以突破极限,创造奇迹?
  接下来,学生开始进行游戏。最后学生谈感受,总结游戏成功的关键:要有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要学会运用平衡技巧。有了团结合作的理念,学生自由组合玩“穿针引线”和“流星雨”的团队游戏,由课内游戏延伸到课外,教师课间进行适时的组织与参与。
  ⒉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游戏资源,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的“活动展示课”
  游戏是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儿童游戏从史前时期就已经出现,从游戏能反映出历史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的文化性格。为了让儿童了解古代游戏和民族游戏、地方游戏,继承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古代儿童游戏”“爷爷奶奶玩过的游戏”和“地方儿童游戏”“国外儿童游戏”等的专题研究。并探索了游戏的活动展示课,研究了诸如“掼结子”、“蹴鞠”、“投壶”等游戏。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实验学校全宏永老师执教的《穿越时光——走进古代儿童游戏》,采取了如下教学活动流程: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汇报展示,师生共评——课外延伸,继续探究。
  课堂上,学生既有展示智力型游戏的,如七巧板、华容道,也有介绍博弈型游戏的,如打马、六博、围棋等,还有介绍文字型游戏的,如斗草、投壶、酒令;以及力量型对抗性团体游戏,如蹴鞠等。每组设计了游戏名称展牌,运用自制课件,图文并茂地对古代儿童游戏的起源、材料、规则、玩法等进行具体介绍,并进行现场表演。如《投壶》,学生从电影《赤壁》里截取了诸葛亮、周瑜、张飞投壶的场景来介绍,并装扮成古人,用筷子做成箭进行了演示,看到“张飞”心急一大把箭投过去结果一支也没进到壶里,同学们都笑了,由此总结出:玩投壶游戏要心静,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从游戏中孩子们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生成和构建了生活经验。
  ⒊以指导学生对已有的游戏进行整合与改编、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游戏设计课”
  很多游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游戏活动过于简单,有的游戏不够安全,有的游戏则在卫生方面不好把握。比如说用土块和石块来“打野战”、玩弹弓,就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保证游戏的安全性、新颖性,让它能永远吸引学生的眼球呢?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游戏进行一定的整合与改编,让游戏能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整合和改编型游戏课的流程为:激趣导入,介绍游戏——提供材料,展开游戏——发现问题,改编(整合)游戏——评改游戏,自由游戏
  创造型游戏课的流程为:围绕主题,开展讨论——制定方案,尝试游戏——展示游戏,适当评改——自由游戏。
  下面再具体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整合、改编与创新,以游戏的整合为例:
  游戏与学科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在玩中学,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有位课题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自编童谣进行跳橡皮筋游戏:
   Spring, spring, beautiful spring, fly kites, fly kites.
  Summer, summer, hot summer, go swimming, go swimming.
  Fall, fall, colourful fall, climb mountains, climb mountains.
  Winter, winter, white winter, make a snowman, make a snowman.
   游戏的改编方法,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换一换、变一变、加一加、想一想。通过对游戏的整合与改编,一些游戏活动更趋合理。削减危险动作、修改比赛规则、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使之更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改编之后的游戏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安全得到保障,各种运动技能、意志品质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⒋以指导学生对经典个人小游戏活动进行深入了解为目标的“深度体验课”
   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自由感,对物体、行为、关系的支配感,使儿童在此时此地最充分地自我实现,感到情绪安宁舒适。游戏使孩子们成为建立在自由平等交往基础上的儿童社会的成员。”一些经典的个人小游戏活动受到儿童的普遍喜爱,在游戏过程中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和成就感、幽默感和生理快感,如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沙坑游戏、玩风筝等。我们一般采取如下范式开展活动:
   范例阐明“个”——范例阐明“类”——范例掌握规律──变式训练
  以走迷宫为例:教师从一个普通的迷宫图入手,让学生玩迷宫,寻找出路;在此基础上,展示国内外不同的迷宫图,如米诺斯迷宫、克里特迷宫、千岛湖水上迷宫等,引导学生发现迷宫的秘密,了解迷宫的构成:通路、障碍、十字路口、入口、出口、背景等;自己设计迷宫,迷宫在生活中的运用,自由玩迷宫。
  5.以教育性玩具(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活动课”
  儿童的思维在手指上。玩具凝结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是训练儿童思维的极佳物品。支架意指“教”对儿童的学习所具有的支持、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如玩具平衡盘、电子积木(一种电路游戏玩具,可以拼装出收音机、电风扇等)。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活动课的基本步骤包含:
  分析玩具或材料所蕴涵的概念或任务;确定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进入任务情景;承认儿童合作游戏和儿童积极的探索;同伴游戏或独立游戏,动态的效果评价。
  (四)开展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个案研究
  我们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重点研究了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等。
  ⒈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规则
  游戏是规则的学校。惠加金认为:“文明生活巨大的本能力量起源于神话和礼仪:法律和秩序,商业和利润,技能和工艺,诗歌、智慧和科学。它们全部都植根于游戏的原始土壤里。”游戏的规则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孩子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孩子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孩子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孩子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走入社会,他才能遵守社会的规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人。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相关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堂新模式,为学生品德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体验、探究、实践的学习策略,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一、真切体验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
写作文,常常令老师“皱眉毛”、让学生“咬笔杆”。 一句话,作文难,起步作文更难。那么,怎样有效指导低年级孩子写好作文,让他们赢在起步作文的起跑线上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讲故事的氛围 中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   我发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起步阶段,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个性能力发展以及责任意识的产生,与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幼儿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一颗爱护孩子的心,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方式;形式;探究    幼儿教育是塑造性格品行、培养行为习惯、发展个性能力、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关键词: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南部,现辖5县2市5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731万人。目前,衡阳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2363所(小学1946所、中学417所);中小学教职工6134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6450人,中学专任教师27218人;全市在校学生共1004578人,其中小学生625488人、初中生265127人、高中生113963人;现有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10个,其中市级教师培训基地
中学是培育学生的基地,而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目前中学的英语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自然班为授课单位,全部按年级进行分班教学的“一勺烩”教学,这种不管学生的入校英语基础和水平起点如何,机械地按照一样的教学要求、一样的教学内容统一进行教学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实行,并且常常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因“吃不饱”而降低了求知欲,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基础差的学
《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一、情境——点燃交际的火焰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情乃语言教学之根本,境乃语言
“表扬”是一种艺术。表扬,可以增进幼儿的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表扬,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关爱与认同,使其性格和人格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表扬,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让教学事半功倍。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可见,表扬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强化剂,是推动班级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手段。在表扬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表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
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还被赋予了多种角色,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值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一般说来,教师往往被要求成为多面手,能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譬如说是一个管理人员,能有效管理好班级;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良好的倾听和含专业学科、家庭生活、职业规划等内容的咨询服务;是一个项目负责人,能配合学校的各种 “活动周”“活动月”量身打造并完美实施班级的活动策划
一、感动孩子们的感动     那是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奔向慈利县最偏远的三合口九年制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的第七个目的地了,连续两周的送课下乡,每天送两个乡镇,确实觉得有点累。坐在时而颠簸的车上,我打开车窗,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望着漫山遍野绿得发亮的茶叶,听着路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心里默默地想着: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定养育着一群纯朴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