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就业已成为近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也是难点问题。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就这一问题作了深入讨论与研究,围绕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创业本领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又细致的工作,“创业中国大讲堂”作为“创业中国工程”的一项重要公益活动也应运而生。
弘扬创业精神启迪成功智慧
记者:创业与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精神的核心,在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中,如何树立和发扬这种精神?
李静:创业与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地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它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而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中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
创业是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要从这个高度上认识创业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把创业作为成就精彩人生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可以说是中国民营经济创业的三十年。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三十年的创业是盲目创业,是在黑暗中摸索,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者不少,但失败者更多。这种盲目的创业会导致极高的风险和失败率,加之舆论的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宣传,造成整个社会误以为创业就必定有很高的风险。实际上不是这样,创业的最大风险就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让大学生创业者充满激情,掌握创业技能,这样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就大大降低,尤其是不可控风险大大减少。
大学生在树立创业精神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记者:与其他创业群体相比,大学生具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李静:当代大学生创业热情高,创业胆子大,挑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他们创业的空间大,创业成功的机率比较高。大学生虽非创业的强势群体,却是创业队伍的生力军。为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
在大学生创业最明显的“年龄”、“知识”、“政策鼓励”这三个优势中,年龄优势被众人推为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基石。“政策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有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比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法律保护等等,也将成为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一大保障。当前,我国确定的“十一五”时期的宏伟目标和具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十一五”时期要完成的重大任务,诸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为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创业的不足之一: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
不足之二: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不足之三: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有许多人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几乎不可能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的技术含量有多高,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
不足之四: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大部分还只是意识到花钱做广告,而对于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
记者:大学生创业应具备哪些硬件?
李静: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硬件。
硬件一:积累经验。长期呆在校园里,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硬件二:准备资金。一项调查显示,有4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因此,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硬件三:掌握技术。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专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才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打算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
硬件四:锻炼能力。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技术上出类拔萃,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要想创业获得成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 两手抓。建议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业能力。
硬件五:学习法律。法律应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必备的知识。只有懂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大学生创业行动的稳健与长久。
传播创业文化搭建服务平台
记者:当前全国大学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一边人才荒,一边就业难的现实是否是教育体制与企业需求问的不协调?
李静: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教育的价值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在今天的经济时代里,难道就是学生们的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工作,教育就算大功告成了吗?我想远不止这样。我认为应该顺应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充满创业热情、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创业型人才,从而肩负起创造事业、创造就业的社会责任。但目前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能看到这一深刻社会变化,并有此共识的人并不普遍,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障碍。
我国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范围过于狭窄,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学校方面应该有目的地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多媒体、图书馆、板报、墙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开放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记者:您一再强调创新,那么创新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
李静: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是对社会最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是永无穷尽的。
创新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代大潮;接触产业和行业领域,贴近市场前沿;贴近矛盾和问题。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开发和掌握自身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并以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来实现人的发展,展示人的价值,获得人的尊严。创新教育就是要使人明白基本的做人之道,建立起“使命、创造、发展”的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人,才具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记者:我们谈到了大学生能力、学校教育,也谈到了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理解与支持,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上,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李静:为了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已正式启动了旨在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近期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青年创新与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创业中国大讲堂”,它是“创业中国工程”的一项重要公益活动。将组织各级相关领导、专家、教授、企业家及成功创业者等组成创业导师团,赴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帮助,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为、创业发展”的时代理念,掀起学习创业,投身创业的高潮,并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社会氛围。
为了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高校教学内容,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进而加强教育界与企业界的交流合作,实现校企优势资源整合共赢发展。各级领导、专家、教授为高校学生讲授改革开放中最前沿的政策、法规、行业动态;企业家传授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经营模式、企业创新发展规律、实战范例等,从而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学习、掌握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
开设创业大讲堂 实现精彩人生梦
记者: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等联合主办“创业中国大讲堂”活动的宗旨是什么?
李静:“创业中国大讲堂”活动的宗旨是:以党和国家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针,深入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企业用人机制、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各种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此活动旨在弘扬创业精神,启迪成功智慧,传播创业文化,搭建服务平台。
记者:大讲堂有哪些内容?通过什么形式来开展活动呢?
李静:大讲堂的内容主要是:高校聘请创业导师(主要是企业家)为客座教授或校方顾问;企业家聘请高校专家、教授出任企业教育顾问,企业捐助高校助学助教等公益事业;在企业设立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见习基地,高校设立企业科研基地;建立校企帮扶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机构。以不同形式开展宣传、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各项公益活动。
活动形式:一、以不同方式,不定期在与企业相对接的高校举行。二、主讲嘉宾确定为: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自治区处级以上(包括离退休司局级以上)领导和专家;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和教授;国内外跨国公司和大、中、小型企业领导;社会各界成功人士。
记者:您希望通过“创业中国大讲堂”活动给当前的大学生们一些什么启示呢?您对他们现在及走上社会后有什么期望?
李静:我希望通过“创业中国大讲堂”活动的开展,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懂得如何面对创业就业的问题,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每一个大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就业平台,以创业实现就业。希望能启发大家自我发展、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打造自己的事业大厦。
我对当前大学生们的期望有三点:一是宁静致远。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在努力地发展,教师在拼搏,学生也在拼搏,大家都非常繁忙。我们应抽出时间甚至创造机会来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探讨一下与我们现实有关的历史,我想这对于每个人的进展是有利的,对大家以后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二是知恩图报。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父母都花费了不少心血,国家也投入了很多的资源,所以要对父母与社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前辈们在经济人口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里,探索出一条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今天的年青人要尊重这种牺牲,要深刻感受这份恩情,要把爱心永远植在心中。三是爱心无限。我们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大体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呢?每一个人的大脑,我们称为特殊软件,如何打开这个特殊软件,如何运行这个软件呢?打开软件的密码是什么呢?第一,爱心;第二,用心;第三,耐心;第四,恒心;第五,专心。这五个心,爱心是基础,所以我们主张爱心无限。
期望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在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运动中,贡献出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