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前,当时的翁帆28岁,杨振宁82岁,年轻貌美的知识女性,嫁给了一位迟暮之年的耄耋老人,这段祖孙恋颠覆了全中国人民的认知,也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漩涡。
从一开始质疑翁帆的企图心,说她“另有所图”,这段婚姻“有伤风化”;到后来嘲讽她“机关算尽,却被长线套牢”……这段感情自始至终就没被看好过。
从28岁到43岁,面对外界的质疑,翁帆和杨振宁风风雨雨,相伴相行走过15个年头,度过了一个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20岁:特立独行的大家闺秀
1976年7月,翁帆出生在广东潮州。学生时代的她,长相甜美可人,作为父母膝下最小的孩子,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
父亲翁云光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负责人,精通中国文学,十分爱好古诗词和音乐,将三个女儿都教导得很好。
良好的家教将翁帆打造成为传统的中国式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说话轻声细语,行为浪漫天真,十分乖巧可人。
1994年,翁帆考入汕头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这里,她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思潮。
迈入大学生活的翁帆,一改“乖乖女”的形象,不仅将自己的一头秀发染得金黄,穿着也是“大胆又前卫”,还是校模特队的风云人物,在校园里备受瞩目。她的同学小玉说:“她头发金黄,很引人注目的。因为上世纪90年代很少有人染发。”
不过衣着打扮上的特立独行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成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翁帆依旧是班级模范生的代表。“她年年拿第一,文静乖巧,也没有接受男生追求。”
1995年暑假,汕头大学召开首届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受邀参加,而负责接待他们的,就是翁帆。
翁帆与杨振宁夫妇一起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翁帆身穿蓝白衬衫,乖巧地站在一边。杜致礼对这个甜美的女孩子也十分喜爱,走的时候还拉着她的手说,好好学习,以后到美国去深造。
听说在此之后多年,翁帆和杨振宁夫妇还偶有书信往来。
28岁:被质疑包围的婚姻生活
然而,迈出大学校门之后,翁帆才意识到,社会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经同校毕业的师兄小王介绍,毕业后的翁帆先是找到了汕头一家企业做翻译,但一个多月后她就辞别了这家公司,转而去到了深圳的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不为什么,只为了一个人。
翁帆在深圳工作了三年。其间,她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并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当上了全职太太。但周围的人显然对这段婚姻并不看好,翁帆大学同学李女士说:“我们都不看好这段婚姻,香港人和她很不‘衬’,我们同学都觉得他们长不了。”果不其然,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的时间,就宣告破碎。
婚姻的破碎让翁帆再度思考人生的方向,最终决定重返校园。2002年,翁帆考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成为了硕士班的一名学生。
就在次年,杨振宁的原配夫人杜致礼于10月份因病去世,失去妻子的这段时间,他的生活过得很苦。
之后,杨振宁和翁帆恢复了联系,两个人在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培养起了感情。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了来自杨振宁的电话,邀请她到中山大学见面,由此揭开了新恋情的篇章。
恋爱结婚,似乎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杨振宁对媒体讲过他跟翁帆的爱情和婚姻:“2004年,我们才正式交朋友。在2004年11月之前,我们已经互相了解了很多,包括各自性格、家庭情况等。在我给她打电话求婚时,其实双方都已经考虑很成熟了,所以一点波折都没有,我就求婚成功了。”
2004年12月24日,翁帆和杨振宁一前一后,走进了民政局的大门。
杨振宁亲口承认过,跟翁帆结婚,是因为杜致礼的去世。“在太太去世后,19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哈密顿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在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他诚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一段婚姻的需要,即使没有与翁帆结婚,也可能会与其他的女士结婚,因为,他害怕独自生活的孤独。
人们在向杨振宁翁帆祝福的同时,也在心中追问:年轻貌美的翁帆为什么要选择杨振宁呢?是因为毫无杂质,至高无上的爱情,还是因为出于对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头衔的崇拜?
杨澜采访翁帆时曾问:“你如何把爱和崇拜分开?”翁帆坦诚地回答道:“你要知道,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
一年,两年……很多人都在等待这个姑娘后悔自己的抉择,但翁帆说:“杨先生曾经问过我,最喜欢哪一首英文诗,我当时的回答是,罗伯特·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我记得最后两句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我想,从某个方面讲,我也是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但就是这条路,让我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
43岁:十几年婚姻路趨于平凡
十几年来,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翁帆几乎没有公开表态,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陪伴杨振宁上。她甚至在这期间,悄无声息地重返校园,在清华大学读了个博士学位。
他们两人单独相处的生活显得无比温馨和平静。一般来说,他们每天早上8点准时起床,香港的家里没有请保姆,翁帆就自己动手准备两人的早餐:两杯牛奶、几片烤面包、两个煎蛋,简单而有营养。
吃过早餐,杨振宁去学校上班,翁帆就在家里看书、修改论文。中午12点,夫妻俩吃一点简单的午餐,然后午休。下午两点多,夫妻二人各自工作。
晚餐一般安排在傍晚6点半左右。在北京,家里有保姆帮着做。在香港,翁帆有时自己做,多数时间到外面吃。杨振宁很喜欢香港酒楼里的餐后甜品,翁帆则不敢多吃。晚餐后,两个人在校园散步,他们总是亲密地手拉手,而且十指相扣,杨振宁给翁帆讲一些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他从前和家人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故事,翁帆温顺地听着,感觉温馨而满足。晚上,两人坐在沙发上听音乐、看碟。
有一次在访谈节目中,翁帆回忆起很多两个人一起生活的甜蜜时光。比如她生病,杨振宁去楼下给她拿了一碗麦片粥,喂给她吃。又比如在三亚度假时,杨振宁早起看报纸,不想开灯惊动翁帆,就去洗手间看。
结婚十几年之后,翁帆这样回忆自己的婚姻道路:“回头看这些年,我觉得我的生活平静、稳定,我享受其中,一直觉得自己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但这种状态让我安心。我自己当初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喜欢这种状态。他营造了一个很纯净的世界给我。”
如今,翁帆已经43岁,结婚15年,她的容颜也已经不复青春年少时的光彩,更多地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十几年过去,大众似乎也对这段特别的婚姻关系丧失了追逐的热度。
翁帆与杨振宁一起出席中国美术馆捐赠仪式时,现场记者寥寥无几。他们的生活渐渐平淡如水。
媒体在采访翁帆的父亲时,她的父亲说:“我的女儿愿意去照顾杨教授,愿意做这样的牺牲,我会尊重她的决定。”
有人接着问:“爱情或者婚姻,难道是一方对一方的牺牲吗?”
杨振宁回复道:“我想,翁帆在刚开始跟我的时候,包括到后来,都没有觉得她是做了牺牲。不过从客观立场上讲,是有牺牲的成分在里头,但我不用牺牲这个词,因为牺牲还有很多其他意义。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们的年龄相差甚远,将来我不在的时候,她还会活好几十年,这个在我的意识中,始终是知道的。事实上,你要问我的话,我的态度比较明确:大家清楚我们之间的问题所在。但是我希望,每个人能够今天做的事情,别拖到明天,这样会使得将来问题少一些。不过,我始终不会用牺牲这两个字,过去不会,现在也不会。”
实际上,作为两个成年人,杨振宁和翁帆有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也许是爱情,也许不是;也许是得到,也许是失去。这场婚姻里掺杂了太多复杂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态,但这背后,也必定有我们看不到的美好。而且,比起许多人的想象来,他们15年的婚姻生活好了很多,这值得所有人为他们祝福。